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敏以诗人和学者的双重目光透视百年新诗,发现影响新诗发展的最大的问题是语言问题。她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多方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正确途径。一方面,她受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启发,结合自己的写诗体验,提出了自己的新诗语言观:新诗语言应当是一种发自诗人生命内部的、富有生命感的语言;诗人应当尽量避免使用那些浮躁喧嚣的语言,追求语言的质朴、深沉和玄远;诗歌语言不应当过分透明,而应当是半透明的。另一方面,她从西方回首东方,从中国古典诗歌中获得启示,认为新诗应当找回古典诗词在语言上的"文"性特征,增强新诗的含蓄性;应当借鉴古典诗词在语言表达上的各种特长,增强新诗的艺术魅力;应当继承中国古典诗语的音乐性传统,增强新诗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不仅是唐代杰出的诗人,还是一名优秀的音乐家,在音乐和文学上颇有造诣。他的音乐和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音乐现象,体现了他独特的音乐观。在这个诗的国度,乐的王朝,筝乐有着突出的地位。本文通过对白居易作品的简单分析,阐述唐朝"筝文化"现象,深入挖掘诗人作品中的情感体验、演奏技巧和乐曲之创作。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看不见的,是纯属听觉的感官享受,听觉对音乐是极其重要的。钢琴在日益发展的社会越来越普及,作为一门培养情操与气质的艺术课程,学习钢琴的学者越来越多。因此钢琴的教学乐的听觉能力是有要求的,特别是钢琴教学中复调作品的教学,对音乐的听觉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在复调作品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良好的音乐听觉训练,也是能够促进复调作品教学工作的。  相似文献   

4.
比“炒”得火爆的郭沫若《女神》问世更早的《诗歌集》,其书名写全,该是一长串:《叶伯和著的 诗歌集 前三期撰刊》。《诗歌集》初版于1920年5月4日,而《女神》1921年8月5日才出版,前后时差为一年零3个月。1920年是中国白话新诗的萌生期,这一年诗人单个结集的只有胡适的《尝试集》和叶伯和(1889年5月24日——1645年11月6日)的《涛歌集》;《尝试集》3月问世,《诗歌集》5月问世。胡适早已名扬凹海,而叶伯和这位与郭沫若同籍且年龄尚长三岁的卓有实绩的中国早期白话新诗创始人之一,知之者却很少很少,更不用提起重印他的著作了。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诗歌讲究“诗言志”、“诗如画”、“诗情画意”,既强调抒情性,又注重形象性,曾经创造出格律诗这种融音乐和绘画完美结合的表现形式。五四以来的新诗,力图打破格律诗在形式和音乐上的限制,尝试创造一种既能表现更丰富的情绪,又能将这种情绪与音乐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的表现方式,现代诗人们继承传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美德,又借助西方现代派的种种表现方法,终于完成了诗歌音乐性由形式到内容的转变,创造了一种新的韵律——情绪上的抑扬顿挫,也即情绪的流动通过合适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实现了新诗王国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陈红 《成才之路》2012,(17):66-67
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通过人们的听觉器官所引发的各种情绪的反应和情感共鸣的艺术门类。舞蹈是以人为载体,以人体动作为语言的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也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时空艺术。我国古代所说的"乐",就是对音乐、舞蹈、诗歌相互结合为一体的总称。人们常说的"乐之在耳者为声,在目者为容",具体而又生动地说明了音乐和舞蹈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讨论新诗的“变”与“常”,有关诗、乐关系的问题,是其中的关键问题。在当前语境之下,倡导新诗的“革命”与“重建”,推动中国诗歌的“振衰起弊”与“再次复兴”,诗、乐关系的问题更不能不摆上议事日程。吕进先生多次著文,对此大声疾呼。学界到目前为止,在有关中国诗、乐关系的历史和现状,诗、乐结合的可能和必要,诗、乐结合的表现和形式,中国诗歌的音乐特征等方面,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美国诗人爱伦·坡说:“诗歌的生命在音乐”。但是,通常我们在讲诗的音乐性时,人们往往便联想到它的音节、押韵、平仄、重复等。实际上,新诗发展到现在,这种以音响为主的诗的音乐外在形式已不再是举足轻重了,诗人们都在寻求一种诗的内在韵律,或者叫内部节奏。早在一九八六年,诗人公刘就说:“诗,除了它的外部形态(包括分节、建行、断句等等)以外,还有一种内在的东西,不是用听觉来感受,而是必须用心灵去体验,去捕捉的东西……不要一说到诗,就只是一种,我的主要意思是:诗歌,除了它能在听觉上给人以朗朗有韵、悦耳动听的音乐感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凭借它的内在节奏唤起人们心灵的共鸣。”  相似文献   

9.
经典化是一个动词,新诗经典化意指新诗诞生至今延续不断的新诗阅读接受活动,一种业已发生的将一些新诗化为经典的传播接受过程,它由近一个世纪里的读者在不同的历史语境里完成。新诗读者包括不同年代的大众读者和专业批评者、研究者,而阅读接受语境变动不居,致使新诗经典化活动异样丰富,它将一些诗人、诗作遴选出来,剪除枝蔓,突出、放大其主要特征,使其成为所谓的"经典"。新诗经典化是一个意义生产过程,为20世纪中国阐释、凝练出多重现代精神和诗学新传统。然而,新诗经典化是一个尚未完成的过程,那些既已遴选出来的新诗"经典"尚需一个更为漫长的阅读接受过程的筛选与确认。  相似文献   

10.
声乐演唱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不仅要求歌唱者具备高超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表现手法,同时也需要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将歌者的内心感受与音乐形象有效而完美地结合,以求实现技术与音乐合二为一,融为一体.因此,本文通过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开发和培养"内心听觉"这样一种听觉能力,以期使歌唱者在这种能力的指导下将内心中感受到的最美妙的声音展示出来,对提高声乐演唱水平进行初步的探讨和挖掘.  相似文献   

11.
朗费罗作为美国第一个职业诗人,他的诗歌为我国新诗诗人所接受并译介,这是我国当时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因,同时他本人的诗歌特质和主张也契合我国当时诗歌革命的特点和宗旨。因为他的诗歌平实、淳朴、甜美,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又有人生哲理,这些为我国新诗诗人广为接受并对他们的新诗创作产生了不可抹杀的影响,主要有新诗意识的启蒙、新诗创作技巧的借鉴和新诗题材、形式的模仿。  相似文献   

12.
新诗歌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初,汉语诗歌革命性的变化是网络诗歌的兴盛。随意性、互动性、激情式及社团性为诗人提供了梦寐以求的诗歌创作平台。诗人们自发地在网络上集结了一个又一个的现代主义诗歌主题社区,使大批诗歌作品方阵式地呈现于我们眼前,网络使曾经疲软的当代诗歌重新勃发出无限的生机,使诗歌写作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繁荣现象,这就是本文指认的新诗歌运动。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新诗理论在中国知识分子寻求全面欧化的情况下诞生,其要纠正的自然是新诗发展的偏颇,从而达到一种审美的自觉。但又不能否认的是自由诗也是诗,不乏审美价值,直到现在它依然是当代诗歌的主导形式。其新诗理论重新重视格律诗,强调诗歌之建筑美,必然导致旧体诗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凭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再加上对西方有关格律和形式诗论的有意剪裁式借鉴,不难看出他在有意无意中重新唤醒了中国古老诗歌的魅力,找到古典诗歌和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全面反思近百年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诗研究状况的基础上,从考察新诗历史与现象出发,探索了一种以“话语”为理论基点的研究范式。本文将新诗本体和历史视为一种特殊的对话关系,认为新诗的生成和发展是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和碰撞的结果。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语言和语境。语言为新诗的形态、样式等提供了质地基础,而语境则为这些要素的形成提供了开阔的“场域”。作为新诗语境的场域与场域之间的复杂运作。深刻地影响了新诗自身的内在构成和历史进程。对新诗语境的重视,将有助于消除以往研究中某些关于新诗的似是而非、不证自明的判断或成见,让研究者以求真的态度回到新诗的“起源”。本文的目的,并不在于从别一种角度完成对新诗历史的“重述”,而是藉此彰显新诗发展和自我建构过程中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诗发生是中国诗歌由古典型到现代型的转变,其发生期大致是19-20世纪之交到五四新诗运动.由于客观机缘和主观选择的结合,在资源借鉴方面更多地接受了外国诗歌的影响.这种影响关涉多个层面,重点在观念、文体、表达、语言和诗形等方面,主要影响来自西方19世纪中期以后的现代诗运动.我们需要充分肯定这种接受对于新诗发生的革命意义,同时又要分析衡量接受中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从而推动中国新诗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王洁成 《海外英语》2012,(21):187-188,209
New Criticism is a dominant trend in literary criticism of the mid twentieth century.New Criticism,focusing on the text and emphasizing close reading,finds its excellence in poetry interpretation.This essay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basis,the ap proach-close reading,and terms of New Criticism.The essay analyzes the metaphysical poem"Virtue"written by George Her bert by the use of New Criticism.  相似文献   

17.
时间是生命的本质存在,时间意识体现为诗人对时间的独特感知和把握。在中国新诗发展的不同时期,诗人的时间意识也体现为不同的特征,既有对传统时间意识的承传,又有对主体性时间意识不同姿态的演绎。通过对新诗时间意识的特征性考察,意在揭示现代诗人的精神发展状况,并对新诗的主体性特征作出观照。  相似文献   

18.
钱谦益的诗学思想,直接针对文坛的现实,正本清源,"建镳一代".钱谦益对诗歌的本质有明确的认识,他以"诗言志"说为依据,构建自己富于个性、同时也适应时代要求的诗学理论.他认为诗歌应该"言志"、"有物",并且"有本",应该是真情的自然流露.钱谦益对诗歌的通变规律有较为全面的论述,他指出诗歌是"天地变化与人心之精神交相击发"的产物,把"适变"视为当时诗歌创作中救衰起弊的有效手段.他甚至将诗道的隆污与世道的盛衰直接关联,并进一步把诗看作是一种广义的史.钱谦益的诗歌创作,在一定意义上实践了其诗论主张和审美理想.他的诗是他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生活现实的真实写照,是他所生活的时代富于典型性的情绪和思想的忠实记录,被人赞为"足称诗史".  相似文献   

19.
站在“重建诗体”的立场,全面阐述对新诗格律的“正名”、“规范术语”、“建立典型诗行”、“确定主导范式”、“新格律诗谱系”等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诗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人们却有意无意地忽视对旧诗音律的继承,从而造成百年新诗诗体建设迄未成功,直接影响到作为现代韵文的新诗艺术质量。百年新诗艺术遭人诟病主要是其散文化、大白话、自由化等,涉及到的主要就是新诗的语言形式和格律体式。要推动中国新诗艺术质量的提高。就需要正面提出解决好自身的音律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继承扣发展中国传统诗律这一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