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短跑技术的不断改进。踝关节的力量训练越来越受到广大教练员的重视,练习手段也层出不穷。踝关节是人体的一个末端关节.在跑动中人体只有踝关节支撑情况下脚与地面相接触、相互作用。无论人体的力量有多大,要想把它转化为向前跑动的动力.都需要踝关节最后的支撑与发力。  相似文献   

2.
短跑途中跑前支撑阶段(缓冲阶段)的技术是田径运动和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依据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理论,寻找出影响前支撑阶段人体总重心水平速度的因素:(一)摆动腿大腿角速度;(二)着地角;(三)着地瞬间看地脚的向前水平速度;(四)前摆上臂角速度。  相似文献   

3.
根据生物力学观点,前蹬制动力是短跑的主要阻力之一。这种阻力的大小取决于脚着地瞬间相对地面的水平速度。脚着地瞬间正向水平速度越大,前蹬制动力就越大。反之则小。由于脚着地动作是整个摆动阶段的终止环节,因此它与摆动是不可分的。所以如何实现在快速摆动的前题下,最大限度地减小脚着地时的水平速度,是当前短跑技术中一项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短跑途中跑着地缓冲与后蹬技术的研究,认识了训练水平越高的短跑运动员的着地缓冲距离为什么要相对增长,论证了有人认为在脚着地瞬间,脚与地面的水平速度有可能大于人体运动速度的不存在性。质疑了"屈蹬式"的后蹬技术特点是支撑腿后蹬动作幅度小的现点。  相似文献   

5.
短跑运动员在奔跑的过程中脚着地时会产生着地制动阻力。着地制动阻力的产生会影响跑速的提高。同时,不合理的着地动作将消耗运动员产生的能量,降低运动员能量的利用率。因此,如何减小运动员着地制动阻力将成为提高短跑速度的关键问题,本文就此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1.短跑时脚着地制动阻力产生的原因运动员在短跑时,由于摆动腿的脚在下扒着地时,着地点如果落在身体重心投影点的前方时,运动员的小腿与地面形成了一个着地角,运动员奔跑时身体向前的冲量将通过小腿传到地面,这时地面会给小腿一个大小相等的反作用力。通过小腿传给身体。这…  相似文献   

6.
短跑是周期性的速度、速度力量与技术相结合的体能项目,力量素质是短跑运动员必备的主要运动素质之一,是掌握和运用技术、战术的基础。力量训练是短跑运动员训练的核心内容,科学合理地进行专项力量素质训练,是提高短跑运动成绩的关键。一、现代短跑运动技术特征现代短跑技术已经从传统的"后蹬式"转向"屈蹬式",其本质特征是以髋为轴的高速摆动平动运动,在整个跑的过程中,运动员是以前脚掌着地,足踵基本不接触地面,脚掌趾和踝关节肌群  相似文献   

7.
百米跑落地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力学告诉我们前蹬制动力是短跑的主要阻力之一。而这种阻力的大小取决于脚着地瞬间相对地面的水平速度,脚着地瞬间正向水平速度越大,前蹬制动力就越大,反之则小。由于脚落地动作是整个摆动阶段的终止环节,因此它与摆动是不可分的。所以如何实现在快速摆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小脚着地时的水平速度,是当前短跑技术中一项重要的课题。近年来,这个问题已引起了国内广大教练员与科研人员的兴趣,但至今仍缺少对于脚落地动作的定量与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以世界水平的短跑运动员为对象,通过定量分析摆动腿的各个环节运动对脚着地速度的影响,来揭示短  相似文献   

8.
中长跑     
技术概述与短跑运动员以脚前掌外侧着地不同,中跑运动员更倾向于用脚的中部外侧着地,而长跑运动员则以脚的中部与脚跟之间的外侧着地。在中、长跑中,脚的着地过程都是由脚尖移至整个脚掌,进而由于体重因素,脚跟触地。  相似文献   

9.
1.短跑技术结构发展动态1.1脚着地时的水平速度在高速跑时,当运动员脚于地面接触瞬间,着地脚存在一个继续向前移动的水平速度,这就产生了一种减低运动员速度的制动作用,如果脚着地时的水平速度大,其制动作用亦大。因此提高摆动技术,尤其是落地动作是教练员在青少年短跑训练中值得重  相似文献   

10.
1.对途中跑摆动腿动作技术过程的分析1.1短跑途中跑中摆腿动作效果影响短跑时当支撑腿着地瞬间,摆腿动作有利于减小人体与地面的冲击作用。在缓冲阶段,摆动腿动作能使人体总重心迅速前移,有利于缩短缓冲时间和增加支撑腿内蹬地力量,当支撑腿进入蹲伸时,摆腿动作有利于提高支撑腿的蹲伸速度,途中跑中摆动腿动作的好坏对短跑的途中跑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运用实验法、文献法、专家访谈法等对邢慧娜参加奥运会预选赛的现场技术资料,通过量化分析获得运动技术指标,结合运动训练实际,对邢慧娜1 500 m不同阶段的动作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邢慧娜在加速度阶段表现出步长大、步频低的运动特点,着地腿"扒地"积极、着地角大、进入比赛状态慢的特点;途中跑阶段体现了"低抬摆快"技术特点;髋部轴心大肌肉群发力特点;冲刺阶段缓冲时间短,摆动腿送髋幅度大、"屈蹬"技术特点;全程表现出"步幅-速度型"技术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踺子转体180°前手翻接直体前空翻类跳马动作,揭示这类跳马的运动学规律和技术特点.方法:对程菲和洪淑贞完成的"踺子转体180°前手翻接直体前空翻转体180"(简称"R180"),以及程菲完成的"踺子转体180°前手翻接直体前空翻转体540°"("程菲跳")进行三维运动学分析,对三组跳马动作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主要关节的位移、关节角度、身体翻转角速度等运动学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组动作踏板时重心水平速度基本相同,踏板及推手阶段关键位置的关节角度相近,但"程菲跳"推离马重心垂直速度和第二腾空时间明显高于"R180",第二腾空转体角速度略大于"R180"的3倍,而翻腾角速度略小.结论:踺子转体180°前手翻接直体前空翻类跳马动作触马前的技术动作基本相同,难度较高的技术动作需要更高的推离马垂直速度和更快的第二腾空转体角速度.  相似文献   

13.
以全国田径大奖赛男子标枪比赛前10名中的9名右手投枪选手的18人次投掷技术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三维录像解析法对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交叉步结束右脚着地前后身体右侧动作进行了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扒地式交叉步技术能有效的减少右脚单支撑的时间。促进左腿尽快着地,使最后用力进入双支撑用力阶段的效果更加突出,更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4.
15.
殷剑侠  仲宇 《体育科技》2010,31(4):52-55,60
通过对运动员两种仰泳出发技术的预备姿势、离台阶段、腾空阶段、入水阶段和头到达指定距离的时间进行了有关运动学特征的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脚出水面仰泳出发技术的预备姿势重心高,离壁角度大,离壁速度快,双手空中移动速度快,手入水距离远,入水角度较小;从水下滑行到5m、7.5m段的时间看,脚出水面仰泳出发技术的优势明显,脚出水面的仰泳出发技术优于脚不出水面的仰泳出发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平衡木直体后空翻动作串的运动学特征和技术特点,为平衡木运动员进行此动作技术的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对谭思欣直体后空翻动作串进行运动学分析,获取相关数据。结果:谭思欣的直体后空翻动作串还不够稳定,对该动作串的控制情况还不够好。结论:谭思欣并腿后手翻双脚蹬离要快速有力,蹬离和推离过程中双脚都要同步发力,最后的双脚落木也要同步。  相似文献   

17.
跳远过程中几个技术动作的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跳远的运动过程、落地时的身体的理想倾角等进行了力学分析。分析过程考虑了重心落差、起跳时身体倾角、滞空时间内身体的旋转、落地时重心高度等对跳远距离的影响,得到并分析了两个跳远公式。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技术的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十运会田径比赛女子掷标枪决赛前8名运动员的投掷步技术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助跑速度快,但速度利用率却不高;投掷步时短,步频快,不能为最后的用力做好充分的准备;投掷各步躯干后倾角变化小,对标枪施力不够;左脚落地时膝角缓冲过大,制动效果差。同时,投掷成绩与最后交叉步后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通过三维摄影,对我国部分男子跳高运动员的起跳技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在起跳技术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前者在助跑与起跳衔接阶段的质心水平速度较低,倒1步身体内倾角度变化呈大—小趋势;在起跳阶段,起跳腿着地时的质心水平速度低,身体质心垂直加速距离较短以及起跳腿缓冲蹬伸时间比例不完全符合力学原理等。另外,我国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起跳腿蹬伸不充分以及摆动腿摆速和摆幅偏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通过运动学分析方法,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5名达到A标运动员的投掷技术分析发现,孙太凤预摆和起转技术以及双脚的站位有很大问题;宋爱民有腾空时间短、旋转过程中重心和铁饼速度增加过快、右腿摆动弧线小、右脚着地过快等缺点;马雪君的右腿摆动弧线大,右脚抬得过高,增大了摆动半径,延长了左脚在地面停留的时间;徐邵阳有旋转阶段身体重心腾空过高、腾空时间长、着地不积极等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