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的小说单元中,录有鲁迅的《药》和叶圣陶的《夜》。这两篇小说分别写于 1919年、 1927年,时间前后相隔 8年之久,但两者在很多方面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   一、小说取材   这两篇小说均取材于重大政治事件,都描绘了革命低潮时期的中国社会。《药》反映的是辛亥革命中徐锡麟、秋瑾被害;《夜》则反映了“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而作家们也正是以敏锐的目光,犀利的笔,关注生活,反映生活,探寻中国的前路。   二、标题艺术   《药》《夜》都是一字标题,简洁至极而又意味深长。这两个标题都虚实结合,富…  相似文献   

2.
根据高中语文第三册中关于比较阅读的单元知识和训练的要求。我们进行了这一尝试。对鲁迅的小说《药》中的夏四奶奶,叶圣陶的小说《夜》中的老妇人,高尔基的小说《母亲》中的尼洛夫娜,这三个母亲形象进行了比较阅读,收到了以往单篇教学或一般阅读教学所无可比拟的教学效果。时代不同,命运相同。鲁迅的《药》写于1919年,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现实。叶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药》和叶圣陶的《夜》两篇小说的线索特点是相同的,都是一明一暗,明暗两条线索交织发展的。《药》的暗线是写夏瑜的革命斗争和被害的经过:《夜》的暗线是写映川夫妇为革命英勇献身的经历。那么这两条暗线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呢?  相似文献   

4.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文学体裁,理解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重点.1990年版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本的两个小说单元,共选了八篇小说,其中有鲁迅的《药》、叶圣陶的《夜》、高尔基的《母亲》.这三篇小说分别塑造了三个母亲形象,三个母亲既有惊人的相似,又各具风采,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三位作家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和作品的不同风格,领略到它们诱人的魅力,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药》、《夜》、《母亲》中塑造的三  相似文献   

5.
作者以《夜》为题,象征了中国当时正处于白色恐怖的黑夜之中;夜是黎明前的黑暗,还表明对黎明的呼唤、对黎明的向往。这一象征意义既通过小说的环境、情节来体现,也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夜》与鲁迅的《药》,都写了革命者的母亲的形象。同是革命者的母亲,但形象意义不同。《药》中的夏四奶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药》和叶圣陶的《夜》在思想和艺术的许多方面既有好些相近甚至互通之处 ,又分别呈现着各自鲜明的特色 ,可谓异曲同工 ,各具千秋。本文试图从标题艺术、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表现技巧和创作风格等五个方面的比较中 ,来领略和欣赏两篇小说的思想意蕴和艺术风采。  相似文献   

7.
雅俗文学的风采──《伤逝》与《天河配》比较汪启明1.鲁迅写于1925年的短篇小说《伤逝》与张恨水写于1932年至1934年的长篇小说《天河配》,同是描写个人与社会冲突的题材,但在同一题材中显示了各自高超的艺术驾驭力与表现力,并在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  相似文献   

8.
王淑芹 《文教资料》2006,8(3):36-37
鲁迅写于1919年4月的短篇小说《药》,是耶稣受难叙事的“中国现代版”,但这并非无意识的巧合,而是鲁迅有意为之。鲁迅的用意何在?通过情节辨析,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的良苦用心。寒冷是行文的基调,也是鲁迅的心绪。《药》的写作与发表正值五四运动发生之际,借此我们或许可以窥探作为启蒙先驱的鲁迅在当时对此事件保持沉默的一些因由。  相似文献   

9.
《药》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的一个重要的短篇,写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前夕——1919年4月25日。《默》(1900)是俄国著名作家安特莱夫(1871—1919)的短篇小说,鲁迅把它译成中文。鲁迅在《<中国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指出,在《药》的结尾留有“安特莱夫式的阴冷”。本文试从时空结构、象征印象主义和“灵肉一致”三方面对这两篇小说作一比较,来认识“阴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说《故事新编》景山鲁迅的(故事新编),除"序言"外,共收(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8篇。最早的《补天》写于1922年11月,最晚的《采薇》和《起死》写于1935年12月。尽管(故事新编)8篇或多或少...  相似文献   

11.
读鲁迅的《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短篇小说《药》,写于一九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最初发表于一九一九年五月《新青年》杂志第六卷第五号,正当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革命风暴即将来临之时.十六年后,鲁迅欣慰地回忆道:“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  相似文献   

12.
梁艳 《现代语文》2007,(3):41-43
《药》写于1919年4月,是鲁迅《呐喊》集中的第三篇,现被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选用。然而对《药》主题意蕴的理解,历来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如人教社1987年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认定的是“通过夏瑜被反动统治阶级杀害及华老栓对他牺牲的反映,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显示唤醒民众,使其摆脱封建阶级精神毒害的重要,启示人们去探求疗救中国病态社会的良药。”2004年版的《教学参考书》中引用鲁迅与孙伏园说的话作为主题,  相似文献   

13.
关于鲁迅《腊叶》写作心理的探讨张天定《腊叶》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风格独具的优美抒情散文诗,写于1925年12月26日。和《野草》一样充满着诗情和意境,感情深沉,内蕴丰富,尤其是它的写作心理,更值得我们把玩,本文试予探讨之。散文诗集《野草》是...  相似文献   

14.
英雄岂短儿女情──读毛泽东《贺新郎》《蝶恋花》罗浩波鲁迅先生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毛泽东诗词选》中,有两首词,恰恰印证了鲁迅先生这一睿智的体悟,那就是毛泽东于1923年写的《贺新郎》和1957年写的《蝶恋...  相似文献   

15.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最先由新潮社出版于1923年8月,共收小说15篇,1926年起改由北新书局出版,到1930年1月第13次印刷时,作者抽去了最后一篇《不周山》(后改名为《补天》收入《故事新编》),成为14篇。以后国内外出版过各种版本都以此为准,《鲁迅全集》亦按此版收入第一卷。在《呐喊》所收的14篇小说中,最早的写于1918年,最晚的写于1922年,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的作品。这些小说充分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集中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并且充分显示了五四一代启蒙知识分子的价…  相似文献   

16.
《夜》选自叶圣陶先生的《未厌集》,写于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四日,正是国民党叛变后实行血腥统治的黑暗年代.蒋介石当时的口号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漏掉一个.”大批革命者被杀害,白色恐怖笼罩全中国.“夜”,既指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是那个黑暗年代的象征,一语双关.小说以探听革命者被害消息为线索,写一个“老妇人”在女儿女婿被杀前后的心理变化,深刻揭露了反动派血腥屠杀人民的罪行.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的短篇小说《夜》,写于一九二七年十一月。由于蒋介石的叛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战争失败了。此后,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黑暗的特务统治,以“宁可枉杀千人,不可走漏一个”为口号,向共产党人和革命青年施行惨绝人寰的残酷镇压。小说《夜》正是强烈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这一法西斯暴行。一对革命的青年夫妇被反动派杀害了,家里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小说《药》,写于一九一九年四月,发表于同年五月的《新青年》杂志上,正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同一个月。这篇作品密切地配合了五四运动,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药》的结构很清楚,分为四段。正面展开描写的是华老栓一家以及他的小茶馆。这四段都是围绕着“药”来描写的,就是:一、买药,二、吃药,三、议论药,四、吃药后的结果。时间是从头一年秋天到第二年清明。  相似文献   

19.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异曲同工连林风,杨怀云《范进中举》与《孔乙己》同是抨击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佳作。两文虽出于不同时代的吴敬梓和鲁迅这两位文学巨匠之手,却有异曲同工之效。现将二者的不同点比较如下:1.写作时代不同,但其主题相同。《范进中学》写于1...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他写小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我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现代作家也都著文谈外国作家,西方小说对他们的创作产生的影响.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考察、分析《药》所接受的外来影响.一、叙述的角度和叙事“时间”首先,从叙事角度来看,与中国传统小说的全知叙事不同,《药》采用的是第三人称限制叙事,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来构造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