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静电特点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静电能使人毛发直竖,处在绝缘状态的人体有时能与其他物体发生放电,使人遭受电击(甚至引起爆炸或火灾);产生静电的过程停止之后仍然可能发生静电灾害等等.静电危害可以造成相当严  相似文献   

2.
有些朋友在使用电脑的时候,往往在正常使用情况下,电脑突然不能正常工作了。送去维修后,被告之是某某芯片损坏了,觉得不能理解。其实这种情况绝大部分都是由于“静电”造成的。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在元器件表面积聚大量的静电电荷。最典型的就是显示器在使用过后用手去触摸显示屏幕,就会发生剧烈的静电放电现象,这就是显示器屏幕上的电荷与我们人身上所带异号电荷发生中和时所产生的静电放电现象。一、静电对电脑的危害计算机包含有大量的微功耗、低电平、高集成度、高电磁灵敏度的电路和元器件,所以,计算机是最容易受到静电危害的电子设备之…  相似文献   

3.
人在地毯上行走或从沙发上起来时 ,人体静电可高达 1万多伏 ,脱化纤衣服时的静电电压可高达数万伏 ,而橡胶和塑料薄膜行业的静电可高达 1 0万伏以上 .静电电压为什么这样高呢 ?一、静电现象及其产生的机理任何两种物质互相接触或摩擦时 ,只要其内部结构的电荷载体的能量分布不同 ,在它们的表面上就会发生电荷的重新分配 .当它们分离之后 ,每一种物质都将带有过量的净电荷(或正或负的电荷 ) ,把这种现象称为静电现象 .静电的产生是由于摩擦引起的 ,而摩擦并不能创生电荷 ,只是电荷 (电子 )发生了转移 .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得到电子的物体…  相似文献   

4.
当我们脱去身上的化纤衣服时,常常听到噼噼啪啪的轻微响声,若在黑暗中,还能看到衣服上迸出小火花。这是因为脱衣服时,化纤布料和身体发生摩擦,产生了静电。小火花和噼啪的响声,是静电的放电现象。雷电也是放电的结果。静电的产生对人体没有危害,戴上化纤护膝,还能对关节炎电疗呢!但是静电会使化纤衣服特别容易吸附上灰尘。在油库、弹药库等处,不能穿化纤衣服,以防静电引起火灾。  相似文献   

5.
不同物体之间的相互摩擦会使两个物体带上等量异号电荷——摩擦起电;一个物体带电,在它附近的不带电物体靠近它的一端会带上异号电荷——感应起电,静电在一些情况下是有害的:两个带异号电荷的物体之间电压足够高时会放电产生电火花,点燃易燃易爆物品酿成火灾;放电形成的杂波可能干扰通讯系统  相似文献   

6.
物体起电包括有接触起电、物理效应起电、静电感应起电等起电类型。静电在一定条件下给人类生活和生产实践带来许多灾害。如在生产过程中会引起生产故障;静电对人体产生电击;静电放电还会引起火灾和爆炸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措施防止静电。具体方法如下:以不可燃介质代替可燃介质;进行工艺控制;静电接地方法等等。  相似文献   

7.
静电现象一般由摩擦产生,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它们带上了异种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梳子能吸引头发等等,静电既可利用,也会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8.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大规模的火花放电现象。天空中高速运动的气流带动水汽翻腾、摩擦,使水汽带上电荷,带电的水汽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带电云。当两块带有异种电荷的带电云互相靠近,或带电云与地面接近时就会发生强烈的放电现象。放电中发出的强光就是闪电。放电中产生大量热量。使附近空气、水汽急剧膨胀。产生爆炸效应。发出巨响就是雷声。  相似文献   

9.
静电感应实验是建立“电荷守恒定律”的一个重要“基石”,但由于该实验所用静电的电压较高,容易发生放电现象,通常情况下实验很难成功。文中将参加赛课前后的突破该实验“节点”的过程及方法展现出来,彰显了“苏派”物理实验教育特色,有利于增强大家“战胜”静电实验的信心。  相似文献   

10.
现行初中化学课本,是在初中化学试用本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在改编时,除在内容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外,在演示实验方面,也作了进一步的改进。但个别演示实验,还有欠妥之处。 如[实验2—6],用铁罐头筒做氢气和空气混和点燃爆炸的演示实验,就不够安全。因为爆炸实验的结果,能把铁罐头筒抛上天花板并反弹下来,铁罐头筒既硬又重,如果落在演示实验的讲台上,就有损坏实验用品的危险,如果落在座位上,可能伤害学生。因此,这是不符合安全性原则的。  相似文献   

11.
李恩花 《初中生》2007,(3):62-62
白炽灯不仅表面温度较高,而且耐震性较差,容易破碎。白炽灯引起火灾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可燃物做灯罩。例如用纸类和布类等。如果用可燃物做的灯罩紧靠在灯泡外壳上面,就有可能被烤焦着火。二是灯泡爆炸高温钨丝火星落入可燃物上而发生火灾。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塑料制品具有重量轻、外观优美、电绝缘性好、易于成型等优点。然而,塑料制品在显示高绝缘性的同时往往伴随静电的蓄积,因此,防止静电危害就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研究课题。一、静电的产生、危害和抗静电方法任何物体所具有的正负电荷是等量的,两个不同的物体经摩擦接触等机械作用,电荷就会通过接触界面移动,在一个物体上造成正电荷过剩,在另一个物体上则负电荷过剩,并在界面上形成双电荷层,而两物体之外的空间并不呈现静电现象。但当在此接触界面上施加任何机械作用而使两个物体分离,则在各个物体上分别产生静电,并在外部形成静电场…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自制固液气三态可燃物爆炸装置"万能验爆器"。此装置一器多用,现象明显,成功率高,安全且易操作。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大屏幕电视机、计算机、摄像机、录像机、影碟机、数字投影仪、电子仪表等电子设备广泛应用于中学教学中。这些电教仪器设备中使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型元件、场效应器件对静电十分敏感,较低的静电电压就会导致这些设备工作异常、甚至损坏。而静电是在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带电现象,少量电荷的聚集就可产生100伏特的静电电压,大量电荷聚集可产生几万伏的静电电压。因此。我们在使用、存放、维修、维护这些电子电教设备时,要加强防静电措施,避免“静电杀手”对电教设备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静电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碰到这种现象:晚上脱衣服睡觉时,黑暗中常听到噼啪的声响,而且伴有蓝光;早上起来梳头时,头发会经常“飘”起来,越理越乱,这就是发生在人体的静电。静电是一种处于静止状态的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同种电荷之间会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怎样向学生演示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为此,我自制了教具——静电滚球演示仪,通过形象生动的实验,建立起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静电原理。  相似文献   

16.
杨晓东 《中小学电教》2010,(10):114-114
<正>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静电实验时的"意外失败"是经常困扰教师们的一个问题。如:用电摆来验证库仑力实验时,有时两个带电小球却表现不出排斥和吸引现象;甚至有时使用感应起电机来演示两个带电小球的火花放电现象时,也不会产生放电效果。那么,要做好静电实验该从哪几方面加以  相似文献   

17.
高中《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十四章“电场”中有关电容器的充电、放电和电容的概念,非常抽象,教学中通常使用电表或小灯光或发光二极管来演示,但电容器充放电现象发生于一瞬间,即充放电电流存在的时间十分短暂。若用电表演示,只能观察到指针快速地偏转一下就马上返回;若用小灯泡或发光二极管演示也只能观察到灯泡亮一下,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不容易观察清楚。况且上述方法只能演示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现象,很难说明电容是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大小的物理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用石英钟来观察电容器充放电现象的装置,其演示效果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人们对静电现象并不陌生。人体及桌、椅之类的物体可累积相当大的电荷或电位。人体累积的电荷可高达25000伏特,而带有500至15000伏特的静电则是常有的事。实验证明,距离越远的物体相互摩擦时,产生的电荷越多。当静电电压高达10000伏特时,就会经由任...  相似文献   

19.
高中<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十四章"电场"中有关电容器的充电、放电和电容的概念,非常抽象,教学中通常使用电表或小灯光或发光二极管来演示,但电容器充放电现象发生于一瞬间,即充放电电流存在的时间十分短暂.若用电表演示,只能观察到指针快速地偏转一下就马上返回;若用小灯泡或发光二极管演示也只能观察到灯泡亮一下,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不容易观察清楚.况且上述方法只能演示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现象,很难说明电容是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大小的物理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用石英钟来观察电容器充放电现象的装置,其演示效果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1 点电荷演示器的制作在一乒乓球表面涂上银粉,将丝线用针穿越,在球外留35mm线头,直到把球表面均匀地穿满为止。再用一铁丝上端穿到球心内,下端插入绝缘杆内,底面安一底座。这样,点电荷电力线演示器就做成了。2 用途此套电力线演示器,可供点电荷电力线,等量异种电荷电力线,等量同种电荷电力线形状的演示用。3 使用方法a.点电荷电力线的演示。将点电荷电力线演示器与起电机的任一电机相连,摇动起电机,即可看到丝线以乒乓球为中心按场强的方向向四周的空中展开,展现出电荷周围都存在电场的立体形状。b.等量同种电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