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亲子活动中,很多时候需要成人与孩子进行交流,提问是交流的重要方式。怎样向孩子提问呢? 一、探索性提问问要问到点子上。要做到这一点,家长把要求孩子掌握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发问点。例如:在亲子活动“会变的影子”中,家长可以设计提问:“为什么会有影子?”“为什么影子会变?”让孩子顺着问题探索影子的秘密,获得有关影子形成、变化的具体经验。二、启发性提问家长的提问是为了引起孩子的思考。为此,家长的提问必须要有启发性。这样的提问才能唤起孩子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激发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有雾的早晨,家长便可以这样提问:“咦,今天我们家前面的房子怎么不见了?”以此激发幼儿探索“雾”的积极性;“你知道雾是那里来的?”以此启发幼儿思考雾的成因;“太阳出来后,雾怎么会慢慢看不见了?”进一步引导幼儿追寻雾消失的原因,逐步激活幼儿的思维,激起幼儿智慧的火花。三、趣味式提问孩子的注意力易转移,易激发。因此,家长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以激发幼儿想知道更多有关知识的欲望。如:“鱼睡觉时,闭眼睛吗?为什么?”“人用鼻子呼吸,鱼用什么呼吸?”“鸡有耳朵吗?”“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行走、生活?”“企鹅为什么能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一个个有关动物的问题深深地  相似文献   

2.
安静 《宁夏教育》2012,(7):132-133
上学期,我参加了银川市优质课大赛。在参赛教师的课堂上,我发现,几乎所有教师上课时都在不停地向学生提问题,而很少有学生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这让我想到了两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孩子生下来时,睁眼看世界,满脑子都是问题。刚开始学说话时,说得最多的就是“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家长在招架不住的时候会说:“你长大了就知道了。”孩子再问:“我已经长大了,为什么不知道?”家长往往会一脸茫然。  相似文献   

3.
当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关心孩子的家长就会忙着询问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情况。有的家长会问:“今天你在幼儿园里学了什么?”如果孩子说不出什么具体的东西,家长就会感到失望。还有的家长会这样问:“今天你在幼儿园里发现了什么?”让孩子讲述幼儿园里发生的新鲜事,甚至让孩子提出问题来。两种提问应该引起我们家长的思考:你赞成哪一种提问呢?  相似文献   

4.
孩子的“问题意识”强调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鼓励幼儿有独特的见解、去问、去探索。如何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呢?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一、要鼓励孩子提问幼儿总爱问“为什么”,面对他们千奇百怪的问题,许多家长会因为心情不太好,或手头正忙,或回答不了,往往不予理睬或敷衍了事,更有甚者,对孩子的提问粗暴制止。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在任何时候,不管您多忙,心情多糟,对孩子的提问,都应予以回答,即使不能回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我上课举手了,老师不提问我!一定对我有偏见!”“我们班主任总是批评我,挑我的毛病,我讨厌他!”很多孩子在和老师相处的过程中都会有这样的抱怨和抵触,有的甚至会因此而影响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孩子能够保持良好学习情绪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化解孩子对老师的这种抵触情绪呢?  相似文献   

6.
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十分突出的孩子往往会得到“有天赋”的评价。在儿童学习美术过程中,我们究竟该如何去定义“天赋”?儿童学习美术一定要有“天赋”吗?是否只有少数孩子有“艺术天赋”呢?首先,“天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包含许多方面,并且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一个人从出生到逝去的过程中,天赋始终是在变化和发展的,它只是一个人全部发展中的一部分。美国对“有天赋的儿童”有这样定义:相比同龄儿童或青年,在某个方面有明显的、更突出的能力,或显示出有突出能力的潛质。  相似文献   

7.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当你感叹于学生的妙语连珠时,我更想告诉你,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功在课上. 一、对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 1.营造宽松氛围,使学生“敢问”. 儿童好奇心强,尤其是幼儿园的孩子,经常会缠着大人问这问那,甚至于一个问题问上几十遍,可一入了学,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情形便每况愈下,是孩子没有问题可问了吗?不是的.究其原因:一是孩子有心理压力、胆子小,再加之基础差,怕被他人取笑、被老师批评……诸如此类,如果教师不及时给予疏导,就会使学生心中的问题幼芽早早夭折.  相似文献   

8.
幼儿对周围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感到新奇,头脑中充满了各种疑问,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会提出一连串的“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做父母的对此应该抱什么态度呢?有的父母十分热情地、耐心地给幼儿解答,并热情鼓励他们多思多想,大胆提问。相反,有的父母常常对孩子这些数不尽的问题感到困窘、厌烦,甚至斥责孩子,拒绝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这样就会挫伤孩子好问求知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再主动地想问题、提问题了。这样做,正如高尔基所说的:“如果在回答儿童问题的时候,向他们说,等着吧,等你长大了就会知道的。这是扑灭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相似文献   

9.
“太阳公公为什么起得这样早?”“太阳公公要睡觉吗?”“地球每天在转动,人怎么不会摔下去?”……幼儿在观察自然,观察生活时,会经常不断地向爸爸妈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不仅是孩子对父母的亲昵和信任,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孩子希望探求人生和世界的奥秘、希望得到父母的指导和帮助的愿望。对于孩子喋喋不休的提问,家长的态度是不同的。有的家长总是一门心思干自己的事,听到孩子的提问就干脆回绝:“你话不要多。”“去去去,烦死了。”或者打发他去问别人,说:“我没有时间和你罗嗦。”有的家长因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就厌烦地说:“你问这么多干什么?”也有些家长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只是敷衍了  相似文献   

10.
家长善于提出问题让孩子解答,是一种很好的开发智力的方法。用提问提高孩子的推理判断能力孩子小的时候,可以对他们进行因果关系的训练,即让孩子通过对事物的分析判断,预测其后果。如,家长可以问孩子:“如果停水时忘了关水龙头,突然来水了会怎样?若家里长时间无人又会怎样?”让孩子说出答案。通过这样自寻答案,孩子不仅能了解水的流动、渗透等特性,还能建立道德意识。用问题引导孩子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时,问题可以简单一些,如围绕“一事多因”“一物多用”等,问“水有多少种用途?”“砂子除了盖房有什么用处?”…  相似文献   

11.
严晓煜 《家长》2023,(16):13-14
<正>在家里,家长要忍住“拷问”的冲动,要记住家长提问的目的不是通过各种直击心灵的提问让孩子感到自卑和难堪,而是通过提问实现亲子间的顺畅交流。有些家长会有这样的困惑,原本和孩子能够说到一起、吃到一起、玩到一起,但是突然有一天,孩子不再和自己亲近了,有意躲着家长,有的孩子甚至还会在作文里表示:“我不喜欢爸爸(妈妈)。”家长不理解孩子的“嬗变”,以为孩子长大后有了自己的个性,不再跟家长敞开心扉。我的同事小李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她常常跟我抱怨孩子的“古灵精怪”“忽冷忽热”,还说现在的孩子哪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好管教,一个个主意“正”着呢!  相似文献   

12.
幼儿出于天真和好奇心,会向大人寻问性方面的问题。例如,孩子会问:“为什么妈妈的胳肢窝下有毛呢?”年轻的母亲或者呵叱孩子,或者脸红起来,也有的母亲用“不要问那样的事情”的回答来回避孩子的提问。其实,孩子提问的动机是单纯的、天真的。所  相似文献   

13.
课堂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可以这样说,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实践证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如特级教师钱梦龙教《愚公移山》,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类似于这样的巧问、曲问,  相似文献   

14.
许丽萍 《早期教育》2006,(10):35-35
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提问孩子,孩子回答的能力和水平却各不相同。教师简单地使用“嗯”“好”“对”“你真棒”来答复孩子,已不能适应孩子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答复技巧。以小班活动“西瓜”为例,我总结出了以下几条经验。  相似文献   

15.
为了加强家园沟通的实效性,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各展其才,使家长园地会“说话”,确实成为家园沟通交流的窗口。一些家长只重视智育,孩子在幼儿园一天的生活结束时,往往只会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小一班开设了“考考你”专栏,设置一系列有趣的问题让家长做答,以此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家长的育儿观念。例如“:你知道孩子的好朋友都有谁?”有的家长能脱口而出,有的却支支吾吾。“您的孩子今天高兴吗,为什么?”“您的孩子今天提问了什么问题?”此类问题的设置,不知不觉中引导着家长观察、关注孩子,转变育儿观念。同时,教师在和家长“说话”的过…  相似文献   

16.
“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样的提问造成了幼儿寓言教学的诸多问题。不当的提问会误导孩子对寓意的理解,其根源就在于混淆了寓言与童话等叙事文体的艺术特质。寓言通常不需要读者喜欢某一形象并对其做伦理评价,只需明其道德教训。应慎重对待寓意的“唯一性”与“多元性”以及寓言明确的“训诫之语”。  相似文献   

17.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一点。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言.更是如此。课堂提问设计的成功与否,对于教学的成败。往往有惊人的联动效应。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同一问题。这样问,可能“一潭死水,波澜不惊”,而那样问。则会“一石激起千层浪”。有时从问题的对立面提问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请看下面《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18.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中,把提出问题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并要求学生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提出问题、选择问题、评价问题是提问能力的具体体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提出问题是基础。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和能力,并让学生问得更精彩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局面:为了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教师会为学生创设情境,然后让学生提问。结果学生一口气提出了若干个“为什…  相似文献   

19.
1.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现状。目前,多数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双向活动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一课堂提问重视不够、研究不深,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粗放提问,实效不高。教师往往随意提问,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学生常可用“是”、“对”或“不是”、“不对”回答,  相似文献   

20.
孩子和同伴交往时,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要不要分享。相信很多家长和我一样,觉得自己的孩子“抠门儿”。而我们这些爱面子的家长往往会做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勒令孩子:“把你的汽车给小伙伴玩一会儿,别那么小气。”当孩子用“生命”捍卫自己的玩具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