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吴敢同志在本刊今年第三期发表的《关于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文章,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中国文学终身教授浦安迪博士于十月来徐州同吴敢和其他明清小说研究者交流了两国学者研究《金瓶梅》及《金瓶梅》评点者张竹坡的成果,并访问了张竹坡家乡,察  相似文献   

2.
前年,我和吴敢同志应吉林文史出版社之约,在长春讨论《金瓶梅词典》的编纂体例时,他嘱我为其大著《张竹坡与金瓶梅》写一篇序;去年,第二届《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在徐州召开,我们又得以相聚,旧话重提。我迟迟不敢应命。一来,按时下之风气,作序者多是专家名流,自知才疏学浅,不是合适的人选;再则,我虽然在二十多年以前,就注意到张竹坡,也翻检了一点有关他的材料,但没有吴敢同志研究得这  相似文献   

3.
吴敢的《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是其20多年来研究《金瓶梅》的一个小结。它不仅是近30年来“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实绩之一,而且也是近百年来《金瓶梅》研究中最重要的收获之一。这部著作梳理了20世纪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的方方面面,无疑为后来者跨进“金学”大门铺设了一座便桥,描绘了一幅详图。  相似文献   

4.
在时有恒先生捐赠给我院图书馆的大批图书期刊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中手写本《清毅先生谱稿》和康熙六十年辛丑盂夏次修《张氏族谱》刻本,都是清代初年以评点《金瓶梅》知名的张竹坡的族谱,而《清毅先生谱稿》,为我们今天研究张竹坡的家世、生平、著述以及他评点的《金瓶梅》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手写本《清毅先生谱稿》分装八册,封面尚完好的三册分别标明卷次为“一卷”、“四卷、  相似文献   

5.
考索张竹坡的生平,在对张竹坡评本《金瓶梅》研究的历史过程中,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这一研究方向,在现代,应该说是由马廉先生与孙楷第先生两人首开其端结的。当然,每一个张评本《金瓶梅》的研究者,自均曾留意《第一奇书》卷首的谢颐序。①但孙先生进一步从刘廷玑《在园杂志》拈出张竹坡的籍贯。又从张潮《幽梦影》上的竹坡评语,推测出张竹坡生活的大约年代。②马廉先生则据民国《铜山县志》等查知张竹坡名道深,并编制了一页张竹坡家世简表。③之后,这一研究领  相似文献   

6.
张竹坡对《金瓶梅》的评点,在很多方面将中国小说美学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就《金瓶梅》一书的思想性和倾向性而言,张竹坡认为《金》是一部泄愤之书,通过对个人的批判扩大到对整个社会黑暗面的批判;就《金瓶梅》与众不同的创作手法而言,张竹坡提出了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因此,以其中一些重要的美学理论观照了《金瓶梅》第23至第26回中的一段小故事——“宋惠莲之死”。这段故事在书中虽只是一处“闲笔”,却不失为张竹坡小说美学理论的一个极好范例。  相似文献   

7.
清圣祖康熙九年庚戌(1670)一岁七月二十六日,竹坡生于徐州。①五月六日,颁发《冯太孺人晋封太宜人诰命》、《授铎奉政大夫配蔡孺人再赠宜人继配蔡孺人晋封宜人诰命》。(《张氏族谱·诰命》)秋,河溢。(同治《徐州府志》卷五下《记事表》)现存《金瓶梅词话》刊刻五十四年。(据万历丁已序)竹坡家族近支年岁之可考者:曾祖父应科卒三十九年。(《族谱·族名录》,本谱未注出处者同)祖父垣殉难二十五年。祖母冯氏六十三岁。大伯父胆五个七岁。解甲归里十六年。(《族谱·传述》录张胆《自述》)大伯母孔氏四十八岁。二伯父铎三十四岁。在云南临安司马任。(《族谱·传述》录张道渊《奉政公家传》)  相似文献   

8.
“金学”研究的新贡献──评陈昌恒《冯梦龙·金瓶梅·张竹坡》陈东有在古典小说作家、作品和评点理论研究领域较有成就的陈昌恒同志,最近又出版了他的新著《冯梦龙·金瓶梅·张竹坡》(武汉出版社1995年出版)。这部33万字的学术专著把他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作了新...  相似文献   

9.
吴敢先生的《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长编》,所用皆系第一手资料,可靠、准确,堪称一部《金瓶梅》研究档案。不惟如此,在推动"金学"研究、端正学风方面,吴敢先生也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盛赞《金瓶梅》笔法“凡所形容,或条畅,或曲折,或刻露而尽相,或幽伏而含讥,或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变幻之情,随在显现,同时说部,无以上之”。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也说,《金瓶梅》无论内容或描写方法,都是一部“名不愧实的最合于现代意义的小说。”自它问世后,对其笔法抉微探幽者代不乏人。明人谢肇浙肯定其作者为“炉锤之妙手”。清人张竹坡因“其文洋洋一百回,而千针万线,同出一丝;又千曲万折,不露一线”,而赞为“妙文”(《竹坡闲话》);又因《金瓶梅》作者“文字穿插之妙”,致赞其“极尽天工之巧”(张竹坡《金瓶梅读法》五);  相似文献   

11.
张竹坡的《金瓶梅》批评,历史地继承了前人特别是明崇祯本《金瓶梅》评点的理论成果,经过开拓和深化.建立起了自己的完善的小说批评体系。张竹坡的《金瓶梅》批评,充溢强烈的主体意识,具有明确的审美指向和系统的文体结构。在理论上,张竹坡确立了以形象和“情理”为核心的小说观,明确阐释了小说的创造性以及与生活本源的关系。张竹坡重视小说阅读的审美指导。  相似文献   

12.
张竹坡上承金圣叹,下启脂砚斋,通过对《金瓶梅》思想与艺术的评点,在很多方面把中国小说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张竹坡评点《金瓶梅》的文字总约十几万字。其形式大致为书首专论;回首与回中总评,和文间夹批、旁批、眉批、圈点等三大类。属于专论的,就有《杂录小引》、《金瓶梅寓意说》《冷热金针》、《第一奇书非淫书论》、《苦孝  相似文献   

13.
传世的《金瓶梅》刊本,可大致分为三种:明万历年间的《新刻金瓶梅词话》本;传为明崇祯间刊《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本;清康熙三十四年张竹坡评《第一奇书本》本。其中《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与词话本《金瓶梅》相比较,又称说散本《金瓶梅》。孙楷第先生在《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对此书是这样著录的:  相似文献   

14.
崇祯本《新刻批评金瓶梅》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该书的写定者、批评者及其与张竹坡《第一奇书》的关系等,进行了具体讨论与论析。认为:(一)沈德符、冯梦龙、李渔诸说都不能成立;(二)该书评点者对《金瓶梅》的思想认识、艺术体认等方面给张竹坡以直接影响;(三)张竹坡《第一奇书》大量保留该书评注的事实反映了两位批评家在小说艺术审美方面的相同与共通。  相似文献   

15.
《官场群丑》俞泓《古典文学知识》(南京)1987.1《<金瓶梅>与蒲松龄》刘辉《复旦学报》1987.1《袁小修与<金瓶梅>》周钧韬《徽州师专学报》1987.1《张评本<金瓶梅>琐考》吴敢《徐州师专学报》1987.1《<金瓶梅词典>词条选登》李穆之等《吉林大学社科学报》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文论中的现实主义理论,在明清两代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志,就是古典小说评点派提出了关于典型性格塑造的理论。叶昼、金圣叹、脂砚斋等虽然在实质上都对典型性格的塑造发表过某些见解,但是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典型这个概念。作为《金瓶梅》这部世情小说的评点者,清初的张竹坡第一次在我国古代文论中提出了典型这个概念。《金瓶梅》八十六回的夹批中(以下凡引张氏语,均为评点《金瓶梅》的话,故不注出处)写道:“又一个要偷娶,西门典型尚在”,明确地把作品中的西门庆看作是一个文学典型,把陈敬济等人物形象也都看作是文学典型,从而提出了长篇小说中的典型形象和小说理论中的典型概念。张竹坡所说典型是讲人物性格的共性,是从典型的普遍性入  相似文献   

17.
在光绪十七年编刊的《徐州诗征》铜山卷中,选了张道深的两首诗,题为《虎阜遣兴》,日: 四月江南晒麦天,日长无事莫高眠,好将诗思消愁思,省却山塘买醉钱。千秋霸气已沉浮,银虎何年卧此邱,凭吊有时心耳热,云根拨土觅吴钩。张道深名下并有注云:“道深,字竹坡,著有《十一草》”。这是我们得以知道张竹坡名道深,竹坡为其字,并著有诗别集《十一草》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在此之前,张潮《友声》曾注明张竹坡名道深,但没有指出他有《十一草》)后来,民国十五年官修的《铜山县  相似文献   

18.
张竹坡评点《金瓶梅》 ,为我国文学理论留下一笔宝贵的艺术遗产。他创建性地提出《金瓶梅》是泄愤的世情书 ,是史公文字、第一奇书而非淫书的论断 ,确立了《金瓶梅》为我国“四大奇书”之首的崇高地位。他精辟独到地评价了《金瓶梅》的艺术 ,论及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学风貌等诸多方面 ,高度总结了因《金瓶梅》的出现而丰富了的小说艺术。尤其是张竹坡首创的书首总论的评点方法 ,健全了中国小说批评理论的组织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9.
《金瓶梅》在“俗化”《西厢记》 (1)的同时,又“雅化”了《水浒传》 (2),张竹坡评点《金瓶梅》时,已注意到了这一现象。明确提出“市井文字”与“花娇月媚文字”并举之说。但张竹坡之着眼点仅限于艺术技巧,而未于《金瓶梅》具有的社会文化特质做明显揭示。小说是形象的成长史 (3)。《金瓶梅》正是通过“雅”“俗”之间的变化笔法,揭示了中国历史上这样一个时代:资本的原始积累正在进行,而积累的资本又在畸形发展的商品经济中找不到正当出路,资本的力量冲击着陈旧的社会,变异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和观念——这是一个世纪末的转…  相似文献   

20.
任怡姗 《考试周刊》2011,(76):21-23
《金瓶梅》与《红楼梦》是我国最著名的两部人情小说。张竹坡与脂砚斋分别对《金瓶梅》与《红楼梦》做了全面系统的点评,对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原著有很大的帮助,是研究《金瓶梅》与《红楼梦》的重要资料,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张评与脂评在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对张评与脂评进行对比,寻找其共同点及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