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近年来,人们对科学的批评也日见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搞好科学报道非常重要。那么,怎样认识科学报道?在赞扬与批评声中进行科学报道,有什么苦恼和问题呢?围绕这样的问题,日本《新闻研究》杂志社召开了座谈会,请“每日新闻”、“读卖新闻”、“朝日新闻”和“共同社”负责科学报道的人士进行了座谈。下面是座谈会上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2.
从航天飞机的报道说起美国科学记者同科学界和社会各界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消息灵通,活动能量大。今年4月中旬围绕“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第一次发射和返回的“报道竞争”,很能说明问题。由于早在几年前报刊、电视和广播已经对航天飞机的性能、作用以及宇航员的训练作了介绍,所以这次“哥伦比亚”号的首次发射与返回地面,自然就成了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注视  相似文献   

3.
论传媒对科学的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力丹 《新闻界》2003,(4):9-10,18
现在传媒对科学的报道在整个报道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例如美国华盛顿新闻博物馆2001年公布的美国公众评选出的“20世纪世界100条重大新闻”中,科学新闻占了37条,比例相当高。原因在于最近100年来,生活中的科学因素激增,人们对科学的关注近年也呈上升趋势。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相对较低,但近年也呈上升趋势:1996年全国第三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时,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只占被调查者的0.3%,而这个数字在2001年的调查中已经上升到1.4%。虽然不令人满意,但上升速度是很快的。根据新华社2001年10月的报道,除了正规教育渠道外,我国科学信息的传播渠道中…  相似文献   

4.
介绍美国科学报道的选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按照去年四月访美前的设想,到了美国之后,一定会见到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所搧起的“航天飞机热”。因为,在我们访问前几天,“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刚刚首航返回地面,照我国的习惯,这个时候正是大事宣传的最好时机。但到美国一看,则不然。除了一些杂志的封面选用“哥伦比亚号”升天和降落  相似文献   

5.
讲究时效是一切报纸都必须遵守的一项基本原则。科学副刊上的文章,也不能例外。为此我们注意在“新”字上下功夫,加强时效性。我们认为,科学副刊上的时效性不能作狭隘的理解。新闻报道把昨天发生的事情,载于今天报端,这固然有很强的时效性,而在某段时间里出现的新观点、新内容、新事实、新知识、新发现,在科学副刊上及时地加以宣扬、加以介绍、加以揭露,或者发表有针对性的议论,同样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赢得广大读者的欢迎。例如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成了世界注目的头号新闻。我们密切关注事故报道,从中理出与科技“搭界”的部分,伺机在科学副刊上做文章。我们从诸多的“事故”报道中,发现著名的美国骨髓移植专家火速赶  相似文献   

6.
自从中央作出解决“法轮功”的决定以来,新闻媒体披露了大量有关“法轮功”的罪恶行径,其中也介绍了不少新闻单位因捍卫科学反对迷信而受到“法轮功”信众围攻的事例。1998年2月12日,由长江日报社主办的《文化报》,刊发了一篇《晨练“法轮功”———锻炼乎?迷信乎?》的报道。文章对武汉市一处晨练地群众练“法轮功”的情况作了如实的报道,对练功者信奉“命运是上天早就安排好了的”、“意念可以将体内病毒排空”等谬论进行了明确的揭露。没想到,一篇不到千字的短文,却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些练“法轮功”的读者对该报道提出了…  相似文献   

7.
今年第一期《新闻记者》杂志的“向您推荐”专栏,摘登了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罗伯特·卡恩1968年写的调查报告《救救国家公园》,同时还刊登了推荐文章《见微知著妙笔生花》。读了这两篇文章,感慨良多。我不想贬低卡恩的作品。在当代美国记者的报道中,他这篇《救救国家公园》算得是杰出之作,不然他怎么会获得美国1969年“普利策全国报道奖”呢?我认为《新闻记者》杂志推荐  相似文献   

8.
《今传媒》1996,(3)
用科学的态度报道对外科技新闻文/刘荣庆见机而行保守机密美国贺享柏新闻教授说:“在原子时代降临不久,人类向太空的迈进是促成专业化的最大因素。自此以后,报纸和通讯社一直受到压力以发展更为广泛的方法来将科学消息传达给读者大众”。“几乎每一件有关原子能和太空...  相似文献   

9.
1999年9月16日至10月8日,在全国人民隆重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节日气氛中,《钱江晚报》要闻版连续以整版篇幅刊登了16篇“科学改变我们生活”的特别报道。这组报道,题材大,立意高,范围广,在《钱江晚报》历史上也不多见。说其题材大,所报道的内容几乎都是我国科技界顶尖的大事:两弹一星、人工合成胰岛素、五笔字型输入法、杂交水稻、核电站、心脏移植、网络……。说其立意高,历史的脚步走近了新世纪,科教兴国,是我国跨世纪的战略选择,报道展示了科学改变我们生活的巨大力量,在思想导向上高举科学旗帜,举重若轻,寓教于说故事、忆往事之中;说其范围广,涉及的范围有工业、农业、医学、军事科学、金融、电子……为了让读者关注参与这组报道,报社同时还推出了“科学  相似文献   

10.
美国在1996年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了“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随后我国的科学课程标准也对“探究式学习”高度关注,这成为本轮科学教育改革的突出特点之一。我国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多次强调“探究”。本文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指导理念三个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对科学课程标准给科技博物馆教育带来的启示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论证了将“探究”纳入科技博物馆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世纪末的惶然回顾中,你会发现,以这100年为段.试图对人类历史作一个归纳,很容易被引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四班牙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塞韦·奥乔亚说:“科学的进步及其非凡的成就,是我们这个世纪的最大特色。”英国作家戈尔丁(也是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说:“我总是不禁去想,这真是人类史上最血腥的世纪。” 20世纪的确是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纪。人类在以往的世纪里.科学从未如此这般发达,战争也从未如此这般血腥。拜科学昌明之赐,人类的种种梦想在这个世纪一一化为现实,人像他们祖先所崇拜的神一样,能在天上飞翔,能在地下穿行,以智能的“无限”超越了体能的有限。同样拜科学昌明之赐.在20世纪,人类得到数量空前的繁衍,更多的生命被创造出来,同时也有更多的生命被残酷剥夺,达到极致的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疯狂厮杀,人类栖息之地变成了巨大的屠场。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报道史视野中的《新青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科学报道史的视野中来看, 《新青年》的科学观以及科学报道完成了由“技” 入“道”的质性转变。《新青年》的科学观是自 然科学法则作用下的社会科学观,是批判旧文 化、倡导新文化,改造国民性、提高国民素质的 有力武器。目前,大量不科学、伪科学和反科学 的东西依然存在,公众科学素质相对较低,科学 启蒙任重道远,科学报道有待改进。《新青年》 的科学观及科学报道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贾宁 《声屏世界》2007,(3):18-19
人们对科学的日益关注,使传媒对科学的报道在整个报道中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在2001年华盛顿新闻博物馆公布的美国公众评选的“20世纪世界100条重大新闻“中,科学新闻占了37%,而体育、娱乐两类新闻加在一起才3%①这种趋势也使科学新闻与社会新闻这本来是毫无关系的两大新闻类别发生联系,越来越多的有关科学的报道以社会新闻的形式表达出来。用社会新闻传递科学信息,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势报道科学,寓教于乐,这本是件好事,可是随着社会新闻对科学报道数量的加大,报道中出现误差的情况也相当普遍,甚至一些伪科学的报道也经常见诸媒体。  相似文献   

14.
2003年的一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表明,目前我国达到公民科学素质标准的人口比例为1.98%,尽管这个比例并不高,但比2001年上升了0.6个百分点,比1996年上升了1.38个百分点,考虑到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这个增长速度是较快的。公民科学素质提高的原因不全在科技报道,但普通受众科技信息的主要来源是科技报道,由此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报道有了长足的进展,科技报道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一项同日本、美国、欧盟的比较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均为倒数第一,由此亦可知,我国的科技报道还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新闻报道带来了一片广袤无垠的处女地;读者崇信科学、学习科学的精神需求,向新闻采编人员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和挑战。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新闻媒介有责任、有义务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代表先进文化的精神产品,满足读者的需求。对此,钱江晚报去年至今推出的“约会院士”大型系列报道,作了很好的尝试和探索。 在这组报道中,钱江晚报以中国两院院士这一鲜为人知的特殊群体为对象,突破科技报道枯燥乏味、深奥艰涩的樊篱,精心策划,认真组织,着眼院士的心路历程,反映院士的无私奉献,凸现院士的精神风貌。正所谓“谈笑有哲理,往来皆文章”,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了院士的科学思想、人生境界和生活情操,让人可亲、可敬、可信、可学;莞尔中有感悟,静思时有教益,很好地达到了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目的。 若问什么叫“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钱江晚报的这组报道作出了很好的诠释,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本刊特约请参与这组报道的部分采编人员写下这组“心得”,以期对大家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6.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它们都与科学进步的社会影响息息相关,这就向现代人类提出了一个挑战性的课题:如何将科学用于建设,而不是破坏;用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不是毁灭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用于造福社会、促进个人的健康全面的发展,而不是变为侵略、掠夺和压榨的更强有力的手段。湖南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科学与和平”丛书(共十种),在探索这类课题方面,无疑作了十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科学活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的艰难曲折一般鲜为外界所知,所以科学界在媒体面前,显得较为宁静,缺少动态性的事件。这正是科学报道相对于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报道较难引起公众关注的重要原因。重大科学事件的报道,将“科学”与事件”联系在一起,抓住了科学领域中最具有新闻性的内容,化静态为动态,比起一般的科学成果、科学人物报道,更能引起公众的兴趣,是科学报道中的大戏”。近年来,各种媒体都非常重视重大科学事件的报道,这对于提高科学的社会影响度,促进公众理解科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在大家都重视这类报道的同时,如何注意…  相似文献   

18.
今年2月底,英国爱丁堡卢斯林研究所宣布,他们培育出了世界上首只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绵羊“多利”;接着,美国人又“抛出”其用类似方法培育的两只恒河猴。此后一个多月时间内,国际媒体掀起了一股克隆报道“热”。我国绝大多数报纸也作了报道,不少报纸还作了连续报道,克隆一时成为科学界、普通老百姓乃至政界的热门话题。克隆是一项生物工程领域的高新技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该技术几乎家喻户晓,这不得不归功于媒体的“热”度报道。因而,本次克隆报道大体上是成功的,但就某些报纸的具体报道而言,存在明显不足:有的在报道方…  相似文献   

19.
科学数据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通过对美国科学数据“完全与公开”获取政策的起源、意义、内容和应用情况的阐述,分析了这一政策对我国科学数据公共获取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报道:作为世界科学界最权威的刊物之一,美国《科学》周刊以9页篇幅,在“新闻聚焦”的栏题下,详细介绍中国的古生物学研究。今年1月12日出版的《科学》杂志,正是以一幅中国科学家发掘古生物化石的照片作为封面的(见后页图)。诚如《科学》新闻部副主编莫维斯所言,这是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科学》“第一次辟出如此多的版面,就中国科学的某个专门领域进行如此深入的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