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首先结合TOE框架理论与创新决策过程,探讨基于Agent的创新扩散模型与Bass模型的内在联系,构建基于Agent的BIM技术扩散模型,其次利用Netlogo软件对BIM技术扩散进行动态仿真,探讨技术、组织和环境因素对建筑企业采纳行为的影响,预测BIM扩散趋势并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BIM技术初始成熟度能提高扩散速度,但不能扩大扩散范围;BIM技术进步系数、网络平均度对BIM扩散起着积极稳定的影响;BIM技术初始成熟度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削弱建筑企业需求差异。  相似文献   

2.
技术知识在组织间传递并形成扩散网络,是双元创新重要因素.从知识流动视角,本文构建组织间技术扩散网络特征与双元创新之间的影响模型,并以美国专利及商标局(USPTO)数据库中石墨烯专利为样本开展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适度接收技术扩散促进组织双元创新;向外技术扩散抑制组织利用式创新,并促进组织探索式创新;嵌入技术扩散网络结构洞正向促进组织利用式创新,但只有具有高吸收能力,技术扩散网络结构洞特征才能促进组织探索式创新.研究揭示了不同技术扩散网络结构影响双元创新的机理,为合理利用外部知识流动网络促进双元创新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依托WSR(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通过文献研究整理及问卷调查构建了企业BIM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各指标的影响程度,运用SEM(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多变量验证性因子分析,最后通过路径分析寻找影响企业BIM应用成熟度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提升企业BIM的应用水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创新扩散是由潜在采纳者的微观采纳决策所共同涌现出的宏观动力学行为。以复杂社会网络为创新扩散建模载体,通过建立潜在采纳者在社会学习和规范压力双重影响下的创新采纳决策及扩散机制,运用基于多智能体的仿真研究方法,研究微观层面因素是如何影响创新的宏观扩散。研究发现:无标度社会网络下的创新扩散深度最大及扩散速度最快;潜在采纳者的创新信息评价策略会显著地影响创新扩散深度;初始采纳者比例的提高可加快创新扩散速度,但无法持续提高扩散深度;过强或过弱的观念领导者创新性,均不利于创新扩散的深度;不同的初始采纳者类型对创新扩散深度、以及观念领导者创新性的强弱对创新扩散速度的影响取决于社会网络的拓扑结构。研究结果对于制定创新推广策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包容性创新产品的扩散问题已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不同学者采用以案例分析为主的方法对该问题展开了论述,但仍未达成一致意见。为此,采用实证分析与复杂社会网络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包容性创新产品的扩散问题。首先,以BOP群体为切入点,探析包容性创新产品在BOP群体间的扩散机理;其次,建立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包容性创新产品扩散模型,研究发现:信息传播渠道、初始信任、产品成本对其扩散有显著影响;最后,根据前期实证分析数据,采用多agent模型模拟包容性创新产品的扩散轨迹,结果表明:包容性创新产品在BOP群体间的扩散轨迹呈S形曲线。  相似文献   

6.
采用基于复杂社会网络视角的新产品竞争微观扩散模型,应用计算实验的方法分析局部网络效应下用户基础、产品内在价值以及初始种子用户的选择等因素对产品竞争扩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全局网络效应不同的是,在局部网络效应中,影响新产品竞争扩散的关键因素不是用户基础而是社会网络中消费者的交互作用,该作用加快了信息传播、产品扩散的速度;产品自身内在价值的加大可以弥补局部网络效应强度较弱的产品竞争弱势.此外,选择hub节点作为初始种子用户将有利于产品的扩散并最终占有更有优势的竞争格局.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和发挥中原城市群创新协同效应,打造高水平城市群,基于产业复杂网络视角提出赋权区域产业技术流树(RITFT)模型,并基于RITFT对中原地区的产业技术扩散结构机制与创新协同效应进行研究.首先提出区域产业技术相关度测量系数,在产业技术流网络(ITFN)基础上提出RITFT建模原理及方法,构建中原地区RITFT,并从干流、支流等产业技术流分布特征上揭示中原城市群产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的核心结构机制;进一步基于对个体产业承载、中介与扩散的基础效应和技术外溢、吸收强度与乘数效应等方面的分析,对中原城市群创新协同效应进行评价.研究发现:中原城市整体技术扩散协作效率较高,产业创新存在省内大协同、区域内小协同及空间支撑互补性强等特征.最后提出中原城市群应不断强化区域创新政策供给、完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以综合科技服务平台为支撑建立新型的产业创新治理体系,打造区域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8.
在创新定义及创新分类的基础上,介绍影响较大的三个创新扩散模型,其中包括用来估计创新和模仿速率的Bass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创新扩散网络模型,并针对模型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缺陷.应用社会测量研究方法和事件历史分析方法对创新扩散模型加以修正.  相似文献   

9.
孙冰  毛鸿影  康敏 《现代情报》2018,38(6):144-156
[目的/意义]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全方位描述和揭示创新扩散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方向和参考。[方法/过程]以Web of Science核心集数据库中创新扩散相关文献作为样本数据,应用CiteSpace Ⅲ软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得出时空分布、重点国家网络、文献共被引和关键词共被引等知识图谱,进而分析创新扩散领域的分布情况、发展趋势和热点领域。[结果/讨论]研究发现:中国和美国在创新扩散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早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宏观层面采用Bass模型及其扩展模型对新产品销量进行预测,当前的研究多集中于从微观层面采用模拟仿真方法来分析创新扩散的演化行为;创新扩散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包括创新技术的接受与采纳、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创新扩散动力、创新扩散模型及仿真研究。  相似文献   

10.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信息模型(BIM)在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中已成为一个强大的动态决策工具,然而,BIM技术的传播扩散缓慢而有限,其作为主流工具使用的现象仅出现在少数国家。结合BIM特性,通过将UTAUT进行相应改进,提出一个综合研究模型来分析BIM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基于对建筑从业人员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对该模型进行实证剖析。研究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和任务技术匹配度是BIM技术采纳的主要影响因素;促进条件和任务技术匹配度不但作用于使用行为,同时又是提升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引导因素。研究结果启示:BIM技术推广主体不应将所有注意力集中放在BIM技术扩散速度上,相反,思考BIM自身的任务技术匹配度以及如何提高用户感知有用性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