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企业员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有:社会实践是企业员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教育培训是企业员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力量;外部环境是企业员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依托。  相似文献   

2.
党建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使企业精神和价值观在生产活动中得到贯穿落实,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员工价值观念,用优秀的文化整合员工行为规范的工作.企业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企业生存的重要支柱,又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其核心是企业精神和价值观.党建工作促企业文化发展,企业文化促党建工作落实,两者互为发展,互为促进,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3.
国网企业文化要真正落地开花,应该掌握员工的态度、需要、价值观等心理要素,利用各种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防止消极作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心理氛围,这样才能满足员工的品位需求,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实现企业塑造品牌形象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正>导语:巴山工务车间员工将企业文化融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员工的工作实例不仅凸显企业文化引领及转化之功,而且解读了企业价值理念的内化。也说明是企业文化的作用,使得巴山工务车间这个团队充满友善、民主、尊重、和谐。团队吸引着每一位员工,从而激发出强大的凝聚力。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群众的内心深处,让群众切身感受并认同核心价值观,并升华为一种踏实、坚定的价值追求,从中获取前行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反应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品德,对于企业单位来说,加强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能够有效的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推动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通过分析当前职工价值观变化的特点,并据此提出培育职工核心价值观促进思政教育水平提升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落脚到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上,为企业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创造一个适于人才成长的大环境.把企业员工推向企业管理的主体地位;其次要落脚到企业员工潜能的发掘上,点亮企业员工人性的光辉.引导企业员工追求生命的价值,从心灵深处掌握企业员工的动机;第三要落脚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上,从物质丈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方面打造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思想信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总和,它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以企业最高目标、企业精神等为主要内容,能够激发和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8.
员工绩效考核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重视,企业也设计了多种的考核方法,但从总体上看,本土企业的方法大部分属于模仿发达国家企业的方法,效果并不理想。实质上,员工绩效管理背后所蕴含的不同的价值观是导致员工绩效管理效果差异的根本性原因!本文首次归纳总结了“以满足组织需求为出发点”和“以员工潜能的开发为出发点”两大类考核方法的所蕴含的不同的价值观,并探讨了基于这两种不同价值观的员工绩效考核方法与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工作是关系着企业长远健康发展的生命线,对于提高企业领导者和员工的思想觉悟,促进领导和员工之间的和谐,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员工年龄结构、文化基础、工作职责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人们思想观和价值观的多样化,人们的道德观念与奉献精神淡化等原因,导致我国当前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本文主要介绍了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企业当前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作用就是对企业员工进行价值观培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积极与企业融为一体,为企业的发展尽心尽力,这是成功企业不变的法则.企业能否构建先进的、优秀的企业文化,直接关系着企业未来价值观的形成,而企业的价值观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又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为此,本文从分析企业文化和企业未来价值观的内涵和作用入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努力塑造企业未来价值观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体育锻炼价值观,它是指个体评价和选择体育锻炼的标准,有目的性体育锻炼价值观和手段性体育锻炼价值观之分,对体育锻炼行为具有解释、预测和导向的作用.体育锻炼价值观具有主观性、选择性、社会历史性、阶段性和导向性等特征.研究体育锻炼价值观是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的需要,是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需要,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需要,是不同时代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价值观是人们用以评价事物重要性程度的标准,它通过对“做什么”和“怎么做”的行为选择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道德取向,对人们的现实生活发挥着具体而微的制约作用。价值观是一个多层次、多纬度的构成系统,系统中的许多部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然而其关联着人性本体的价值追求则是永恒的。这些人性价值追求的弱化是现代人烦躁、焦虑和幸福感指数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从人性本体意义上找回人类自己永恒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公民行为伦理规范——公民的具体的伦理行为。该路径应用于社会工作职业领域的具体路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工作价值观——社会工作者行为伦理规范——社会工作者职业伦理行为,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包括社会价值、专业价值和操作价值,其中社会价值包括关于社会价值目标的假设、关于社会的价值假设和关于个人的价值假设,据此可进一步推导出相应的专业价值、操作价值和社会工作行为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4.
价值观教育是实现个人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价值观教育的前提是开放的、未完成的、有主体性的人,即价值观教育存在着一个哲学前提———有什么样的人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教育模式。传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多元文化冲突显著的今天,而且由于其取得的效果甚微,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也受到了质疑。只有在哲学观的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野下,价值观教育才能真正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15.
利用小波分析对局部具有良好的时域和频域分辨率的特点,将其引入红外热图像分割中,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多分辨率门限选法,这种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克服红外热图像固有的缺陷,而且改变了传统分割方法中人为选取阈值参数的作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全方位的转型过程中.社会转型引起了人们价值观念的激烈冲突.符合全民族需要并可作为共同追求,具有广泛号召力的主流价值观,应为富强、民主、和谐、创新.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分析,既可促进理论研究的深化,又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含教育者的教化过程和受教育者的习得过程。从受教育者的习得过程看,它实质上是受教育者依托知识体系运用理性演绎淬炼出相应价值观念的过程,内含知识体系、理性演绎和价值观念三类实体性要素。其中,知识体系作为理性演绎的质料与价值观念的载体,能够促使受教育者以理性演绎为条件显现价值观念;理性演绎作为受教育者理解知识体系并由此导生价值观念的关键环节,具有知识的证实与辨伪以及关联与贯通的作用,能够促使受教育者以知识体系为中心建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作为受教育者运用理性演绎淬炼知识体系的结果,以自由的理性为基本前提,同知识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并以理性演绎淬炼知识体系为基础。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以理性主义为原则统合知识体系、理性演绎和价值观念,从而在根本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就业价值观是学生就业过程中内心的"指路灯",影响着其就业行为。通过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价值观进行调查和分析,充分了解学生在就业时的价值取向,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独立学院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多维制约因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解决他们就业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觉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互动关系。一方面,文化自觉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文化自觉,就无法构建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引领文化自觉,有助于提高民众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raises questions that challenge assumptions about values, interests and power in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partnerships. These topics were explored in a series of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a sample of principals and senior higher education partnership managers of colleges spread across a single region in England. The data suggest that common assumptions evident in the literature and professional discourse about the hegemony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partnerships with further education and sixth form colleges may be misplaced. Questions are also raised about an exclusive focus upon shared values in educational partnerships, and it is suggested that greater clarity about the focus of educational partnerships can explain how successful partnerships can negotiate which values and interests are shared and which are not – an approach that can be a useful modus operandi in the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educational markets in which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per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