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他,凭借破译敌军电报密码的高超技能,领导中革军委二局指引红军一再化险为夷,被毛泽东誉为:"没有他的二局,就没有红军",被周恩来看作"为红军情报工作创业的人",被叶剑英称为"是个可以认识‘天书’的人。";他,曾同时担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和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成为唯一的一位兼任两个省委第一书记的人;他甘冒风险,率先在全省推行包产责任制,点燃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把火……他,就是曾希圣。"没有曾希圣的二局,就没有红军"  相似文献   

2.
粉碎“四人帮”之后 ,我有幸作为国家通讯社采访中央新闻的主力文字记者 ,接触和采访了当时中共中央几乎所有的领导同志和国家各个方面的负责人、各民主党派负责人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头面人物。使我至今感念和敬仰的长辈之一 ,就是叶剑英元帅。叶帅是我党历史上关键时刻屡立奇功的儒帅 ,也是一位居功不傲的仁厚长者。据说 ,毛泽东主席曾用“诸葛一生唯谨慎 ,吕端大事不糊涂”的话称赞他。由于年龄和时代关系 ,我所接触和采访的叶帅 ,已是80多岁高龄的老人。这位老人家的几件事一直铭记在我心头 ,当时不便写成新闻公开报道 ,现在把当年采访的…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曾把新闻标题形象地比喻为“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如画龙点睛,可以为新闻平添许多色彩,吸引观众更加关注这条新闻。  相似文献   

4.
才子邓拓     
1945年,洪水奉命到延安,参加整风学习,直到抗战胜利。这年胡志明指名要洪水回国参加武装斗争。临行前,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同志和来接洪水的越南同志话别。据《人物》杂志说:毛泽东曾戏谑地说:“洪水的性格是执著、透明的。这样的干部使用得好,是驰骋千里的骏马,否则就是爱尥蹶子的马。使用不好,小心他踢人。”毛泽东的话是有所用心的,可是并未被越南同志所理解。洪水回国后战功显赫,胡志明写给他12个字以示祝贺:胆育大,新育牢;智育圆,幸育方。但是他不被别人所理解,不能留在越南工作了。 洪水回到中国后,在中南海居住。1955年评军衔,他被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少将。国庆节他在天安门城楼,周恩来特意把他领到毛主席身边。毛泽东得知他评为正师级少将,便说:“这不合适!他是黄埔时期参加军队的,是否改为正军级?” 1956年洪水患了癌症,提出回国要求,毛泽东、彭德怀、叶剑英、黄克诚等在政协和他话别。周恩来在门口迎送。  相似文献   

5.
应毛泽东之邀苏派专家赴华1948年5月中旬,我被叫到苏共中央委员会,斯大林和我谈了话。他拿着一封刚刚收到的毛泽东的电报叫我看,这封电报的内容我至今仍几乎一字不漏地记在脑子里。毛泽东写道,中国共产党在武装斗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他又  相似文献   

6.
古月出山     
顾育豹 《档案时空》2007,(11):18-19
(1) 1979年秋,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的办公桌上放着二十多张由全国各地演员扮演的毛泽东的彩色照片.叶剑英拿着放大镜,凝神注目地一张又一张审看后又好一阵地比较,总他那魁梧的身姿,银幕上再不见了他那亲切的笑容.一个空白,一个愈益强烈而难以名状的空白,驻留在亿万民众的心中.人民缅怀毛泽东,热切地期盼着银幕上再现毛泽东的形象.再现他那光辉的革命业绩.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这位指点当代中国江山的风流人物,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理论家,同时,又是一位出色的宣传鼓动家。他在文章、演讲、谈话、诗词中,比喻手法的运用自如,令中外文人墨客赞口不绝。美国著名女作家斯特朗曾经讲过:“在毛泽东的文章中和他与人谈话时,我从未遇见过有人使用如此鲜明而又充满诗意的比喻。”翻开占今中外大家的名著,都有不少精彩的比喻。而毛泽东使用的比喻,则是他独有的一种“秘密武器”。无论是明比、德比、曲比、借比、博比,都具有想象丰富、气势雄伟、寓意深刻、引人入胜的想力。我们做文字工…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3,(21):75-76
<正>"口传电报"是马克思在说明口传信息速度时使用的一种形象比喻,源于他1868年6月20日写给恩格斯的书信。信中马克思向恩格斯描述自己被逼债的情形时用到了这个比喻。当时,他与女儿爱琳娜刚从曼彻斯特恩格斯的家里返回伦敦。在长达半个多月的度假期间,许多催款信(如煤气费)和恫吓信都被马克思以"外出"为借口推掉了。但是,他返回伦敦的消息,却像有人用电报通知这些债主似  相似文献   

9.
1961年5月.毛泽东邀越南胡志明主席来中国.由叶剑英陪同到无锡太湖胜景观光休息。胡志明一行先到南京。在叶剑英的主持下.南京市委和南京军区领导人举行盛大宴会,为胡志明71岁祝寿。席间.宣读了毛泽东的祝辞。随后,由叶剑英陪同乘专机抵达无锡.下榻于毛泽东住过的锦园宾馆。  相似文献   

10.
刘畅 《兰台内外》2012,(6):16-17
今年82岁的王敏清的工作经历很不一般,从1954年年底进入中南海保健组,到“文革”后出任第一任中央保健局局长,他在中南海曾为毛泽东、朱德、邓小平、杨尚昆、叶剑英、胡耀邦等2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服务过,并先后做过杨尚昆、江青、邓小平的保健医生。  相似文献   

11.
《叶剑英传》出版 在叶剑英元帅诞辰98周年之际,由邓小平同志题写书名的《叶剑英传》日前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叶剑英传》真实、生动地记述了叶剑英同志伟大光辉的一生。书中还收录了叶剑英同志生平大事年表和图片112幅。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大型画册和挂图出版 由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和山东《党员干部之友》杂志社、《山东画报》编辑部联合编辑出版的大型画册及挂图《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已于近日正式出版并开始发行。 《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出版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五十周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了《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  相似文献   

12.
《现代声像档案》2007,9(4):45-47
毛泽东去世后,江青一伙先是迫不及待地想占有伟人留下的文件,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接着又借毛泽东遗体保存问题发难,为其阴谋夺权制造舆论基础。在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果断决策和组织下,毛泽东的遗体保护问题终于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9天内连续发三次电报邀请毛泽东去重庆“共商国家大计”,对于蒋介石的意图,毛泽东、党中央十分清楚。要不要理他呢?中共对争取和平有着真诚的愿望,对时局也有清醒的认识,但是一般善良的人们特别是国统区的老百姓,是不了解蒋介石的真实意图的。1945年8月22日《大公报》发表评论说:“日前得知蒋主席致毛先生的寒电(指8月14日第一电报),大家为之兴奋,希望由此启开政治解决之门。现在又读到蒋主席致毛先生哿电(指8月20日第二次电报),更感到一片祥和之气,真使人既感慨、又兴奋。”评论称蒋介石的电报“蔼然诚坦,溢于言表”。又说:“我们相信全国同胞的心情都与蒋主席相同,殷切盼望毛先生不吝此一行,以定国家之大计。”上述言论,反映了人们的良好愿望,期望中共顺从民意;如果不去,无以揭穿蒋介石的阴谋,这是促成毛泽东应邀前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电视剧《叶挺将军》里皖南事变几集中,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小姚”。“小姚”是谁?他原来就是东南分局副书记饶漱石。当时,出于工作保密的需要,再加上饶、姚谐音,大家平时称他“小姚”。就是毛泽东发给东南局的电报也称他“小姚”。  相似文献   

15.
离婚的缓刑     
赵婕  菁菁 《出版参考》2005,(4):38-38
他给这个婚姻判了死刑,她则给这个婚姻改判成了死缓,也曾下了挽救婚姻生命的余地。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点将,“旱鸭子”被迫下海 1949年10月中旬,衡宝战役的炮声刚刚停息,正沉浸在战役胜利喜晚中的四野第十二兵团司令兼湖南军区司令萧劲光,突然收到毛泽东的电报,令他即刻进京。  相似文献   

17.
电视剧<叶挺将军>里皖南事变几集中,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小姚"."小姚"是谁?他原来就是东南分局副书记饶漱石.当时,出于工作保密的需要,再加上饶、姚谐音,大家平时称他"小姚".就是毛泽东发给东南局的电报也称他"小姚".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点将,“旱鸭子”被迫下海 1949年10月中旬,衡宝战役的炮声刚刚停息,正沉浸在战役胜利喜晚中的四野第十二兵团司令兼湖南军区司令萧劲光,突然收到毛泽东的电报,令他即刻进京。  相似文献   

19.
1848年,巴黎的哈瓦斯通讯社来了一个身材矮小的犹太人,他叫路透,是来求职的。因为他掌握了英、法、德三门语言,通讯社录用了他。路透从小用功读书,特别喜欢数学,曾在银行工作。一次,他结识了当时正在研究电报的大数学家高斯,路透敏锐地看出,电报这种新的工具很有发展前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曾经把新闻工作比喻为“有益的学校”,因为它能够锻炼人在某方面的特长。他使用这一喻证,是在给德闻社会民主党党员、经济学家康托德·施米特(Conrad Sehmidt 1863-1932)的信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