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撑杆跳高名将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因为在重大比赛中,他几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记录,将之提高一厘米。巴塞罗那奥运会前就有人披露出其中的奥秘:布勃卡训练时经常跃过6.25米的高度,但在正式比赛中他从不拿出真本事,而是一厘米一厘米地提高自己,一次次地打破记录,一次次地称雄。他说:大幅度提高成绩是不明智的。诚然,布勃卡的成功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别人不服不行。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明智之举,小小的“一厘米”给教育以足够的启示。作为家长——育人之人,面对孩子——成长中的生命体,我们是否也能允许他只有“一厘米”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月石 《现代语文》2005,(3):16-16
撑杆跳名将布勃卡有个绰号"一厘 米王",因为在重大比赛中,他几乎每 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记录,将之提 高一厘米。 巴赛罗那奥运会就有人披露其中 的奥秘,此公训练时经常跃过6.25米 的高度。但在正式比赛中他从不拿出 真本事,而是一厘米一厘米地提高自 己的纪录。因为他与赞助人和运动会  相似文献   

3.
撑竿跳名将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王”。因为在重大比赛中。他几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记录。将之提高一厘米。  相似文献   

4.
撑竿跳名将布勃卡有个绰号——“一厘米王”。因为在重大比赛中,他几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世界记录.将之提高一厘米。  相似文献   

5.
晓雪 《家长》2005,(12)
撑竿跳名将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因为在重大比赛中,他几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记录,将之提高一厘米。巴塞罗那奥运会前有人披露:布勃卡训练时经常跃过6.25米的高度,但在正式比赛中他从不急于求成,而是一厘米一厘米地提高成绩,一次次地打破记录。布勃卡这充满智慧的“一厘米”值得为人父母者深思。“一厘米”是一种追求,一种切实可行的追求。家长出于“对孩子负责”的良苦用心一般都会精心为孩子设计一个美好的未来,但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基础水平,一味求高、求快。于是,面对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梦想,孩子望而…  相似文献   

6.
世界著名撑杆跳高名将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王",因为在一些重大国际比赛中,他几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纪录,将成绩提高一厘米。当他成功地跃过6.25米时,他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我当初就把训练目标定在6.25米,没准儿会被这个目标吓倒。"  相似文献   

7.
(12月17日)世界著名撑杆跳高名将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王",因为在一些重大国际比赛中,他几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纪录,将成绩提高一厘米。当他最终成功跃过6.25米时,感慨地说:"如果我当初就把训练目标定在6.25米,没准会被这个目标吓倒。"  相似文献   

8.
可敬的对手     
精彩纷呈的校运会已经结束了。虽然我获得了初一男子跳高第一名,但在比赛中,有一个对手让我敬佩,他就是获得第二名的吕兆国。那是他在200米决赛中打败我之后,我发誓要与他在跳高比赛中一争高低。比赛开始了,我站在场地的左边,他站在场地的右边,我和他对视着,好像只有我们俩在比赛一样。首先是1.15米的高度,这个高度就淘汰了一些人,我和他都轻松跃过了。正当要跳1.2米时,他的班主任跑过采叫他,他赶忙向径赛场跑去。这不是临阵脱逃了?这时,一位28班的同学跑过来对跳高裁判说吕兆国要去跑4×100米接力赛。霎的,我觉得自己有些…  相似文献   

9.
两年多以前,本科毕业生的小王,南下来到深圳谋职。他刚开始在一家快餐店里当服务生,然后是领班,虽没有积下什么钱,但他已基本掌握了快餐店的运作规律,对全市快餐行业的现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条件成熟后,他找人合伙租两间民房,在罗湖区的莲塘做快餐外卖业务,现在他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可以相信,若干年以后,小王一定会干出更大成绩来,因为小王不光有乐观的心态,更重要的是他珍视小成功。尽管他眼下的成功尚不足道,但取得大成功的人哪一个不是从小成功起步的呢?世界著名撑竿跳高名将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王”,因为在重大的国际比赛中,他几…  相似文献   

10.
今年暑假,陈鹏飞从拉萨来南京参加第八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我有机会认识了这个来自雪域高原的男孩。虽然他在前面举行的200米、400米的比赛中未能获得好成绩,心情十分沮丧,但他很快冷静下来,多年参加比赛的经验告诉他,积极的心态、稳定的情绪对接下来的比赛十分重要。当天晚上他养精蓄锐,第二天带着平静的心情参加了800米的比赛,一番拼搏后,陈鹏飞站在了高高的领奖台上,并且打破了自己的记录。满脸汗水、皮肤黝黑的他摇着手中的花束,露出了胜利的笑容。陈鹏飞是个生在西藏的汉族人,他走上田径之路很有戏剧性。初二的一…  相似文献   

11.
有位短跑名将,多次在百米短跑比赛中夺得冠军。一次比赛后,记者请他谈谈获胜后的感想。他没有讲炎炎烈日下的艰苦训练,也没有提自己经历过的失败和挫折,而是着重谈了“冲刺”这一关键时刻的心态。人们总认为,百米竞赛的最后阶段是关键时刻,是一定要再加把劲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冲刺”。但这位短跑名将说,百米快到终点的关键时刻,我心里并没去想“冲刺”。  相似文献   

12.
马拉松是所有奥运会比赛项目中最挑战人意志力的一项运动。42郾195千米,需要选手一步一步去丈量,半途而废者比比皆是,最终能够坚持跑完全程的人才是真正具有钢铁般意志的强者。但也正因为如此,马拉松成为奥运会上最有魅力的比赛项目之一,历届奥运会都将其作为最后一个比赛项目,以示其重要性。马拉松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奥林匹克精神的象征。如此艰苦的比赛,常人难以坚持到底。一位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曾说过,当他觉得比赛实在太过艰苦而难以坚持下去的时候,他就对自己说“再多坚持一步,多一步就是胜利”!凭着再坚持一步的信念,他战胜了别人和…  相似文献   

13.
把片断写具体化工部矿山局中学曾凡人学校运动会结束后,我让学生写运动会的“记实”或“记一二件事”,其中,有一同学记叙“跳高”的片断是:跳高架前只剩下李鹤同学一人,横杆已升到15米,比去年的乙组跳高记录高出一厘米。比赛的哨声响了,只见李鹤同学向前飞奔而...  相似文献   

14.
1.找一找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师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 ,要用长度单位来量 ,量比较短的物体 ,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今天 ,我们就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评析]课堂教学开门见山 ,一句导言概括出本节的学习内容 ,并让学生知道厘米的用途 ,渗透了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师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生用尺 ,找出多长是1厘米?生 :自己在尺上找出一厘米长。还可以同座互相说 ,小组交流说。师 :谁能指出尺子上的1厘米 ,用手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生 :拿尺子 ,指出1厘米的长度。生 :一厘米有这样长 ,(用拇指、食指比画着 ,留一道缝。)生…  相似文献   

15.
“我型我SHOW”的舞台上,没有失败者,每一个选手都是自己寻梦路上的胜者。对于他们来说,每个欢笑和泪水的背后,SHOW出的都是最真的自己。王坦坤动静皆宜当初,家里人并不支持王坦坤搞音乐,尽管父母在这方面也有天分。王坦坤说自己在音乐上的起步很晚,“我以前是跑田径的,400米、800米,是国家二级运动员。”不过,在读大学时,他深思熟虑之下,选择了新闻传播,他笑着说,“我和你们还是同行呢。”问他参加比赛以来的改变,他说,有,很多,“唱歌、性格、在舞台上的表现,还有跟人的交往方式,都有了改变。”激烈残酷的赛事不仅让他一下子成长许多,同时也让他收获很多朋友,当他在一次次的比赛中,看着一起为梦想打拼的朋友离开,他曾经忍不住流下男儿泪。  相似文献   

16.
一厘米     
声嘶力竭的知了声响起来时,我立刻醒了。一厘米和许翠花房间的灯光也亮了,发出知了声的是一厘米的手机。一厘米是镇上唯一的警察。此时一厘米的声音传到我的耳中:“……杀人了?在新新超市……我马上就来……”  相似文献   

17.
有没有过“丢脸”的糗事?酸溜溜的叹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读书不好丢了父母的脸,比赛不好丢了集体的脸,受罚检讨丢了自己的脸……失掉面子的事情总是不期然地发生在我们的身上,伴随着的是沮丧与羞恼。面子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看不到,摸不着,也说不准它的价值,因为它可能是无价的;面子也不能受自己操控,因为它虽然是自己的,但有时候是别人给的。  相似文献   

18.
案例中 ,学生丰富奇特的想像不能不叫人佩服 ,但我们在欣赏之余 ,也要善于处理好这种想像。首先学生没错 ,我们不能一味地指责说他们的想像不健康。儿童的善恶世界观还出于不能自主的阶段 ,社会中存在的某些不良现象 ,儿童也会耳闻目睹 ,由于认识的局限性 ,有可能觉得这是正常的。因此 ,他们的点子从一定程度上说是社会现象的折射。面对如此想像 ,我们不妨这样教育学生 :这些办法固然能使小乌龟赢得比赛 ,但我想小乌龟肯定不会接受你们的建议的 ,因为他想做一个光明正大的小乌龟 ,凭自己的努力进行比赛 ,日后也好在动物界留个好名声……学生…  相似文献   

19.
校运动会孩子的烦恼总是写在脸上。不懂得掩饰的年龄真好。想灿烂就晴空万里,想愤怒就暴雨倾盆。昨天中午一米八放学回家,一声不响地坐在那儿翻当天的报纸。我说怎么啦,别跟老爸玩深沉啊。一米八果然义愤填膺,说,明天开运动会,老师跟要放多长时间假似的,拼命地布置题目,还要求我们在观看比赛的时候抽背课文……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一个不幸提及的老师都被他狠狠地直呼其名。我听了,虽然觉得老师或许也是无可奈何,但仍然是要旗帜鲜明地附和一米八,让他觉得自己最信得过的人始终和他是站在一起的。我说,怎么能这样,老师们也做得太过分了。而我心…  相似文献   

20.
杜哥     
记得刚开学时,第一节语文课上,一位身材高大的老师笑吟吟地站在讲台上,一副平易近人的样子。他三十多岁,板寸头,高鼻梁,一双大眼虽藏在酒瓶底一样厚的近视镜后,但是炯炯有神。上课铃一响,只见他矫健地一转身,有力地在黑板上写下“浸润生命的文学”几个漂亮的大字,然后自我介绍:“我叫杜红彪。杜甫的杜,红军的红,林彪的彪。身高一米八,但岁月的砝码可能已将我压矮一厘米,因为近年来缺乏锻炼,身体逐渐横向发展……”我们顿时哄堂大笑,马上喜欢上了他的幽默风趣。之后他便洋洋洒洒地讲了一堂生命与文学的专题课。我们对他很是佩服,觉得他才华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