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说"教师即课程",这话说得好。因为新一轮的课改虽涉及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等方方面面,但这些改革都要靠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去体认,去实现,去完善,去创造。又有人说"课改最终发生在课堂上",这话更绝。因为课堂上的任何一种教学行为、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情感体验、一种创造氛围无不承载折射着一种教育理念。研究"课堂"无疑是研究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所以,"聚焦课堂"既是目前教育研究的趋势,也是校本研修中提高教师教学素养的内核所在。为了更好地探究这一"焦点",我与武汉、温州等地的青年教师朋友们共同摸索出了几种目的相同而形式各异的评课方式,现展示如下,供广大同人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教师即课程",这话说得好。因为新一轮的课改虽涉及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等方方面面,但这些改革都要靠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去体认,去实现,去完善,去创造。又有人说"课改最终发生在课堂上",这话更绝。因为课堂上的任何一种教学行为、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情感体验、一种创造氛围无不承载折射着一种教育理念。研究"课堂"无疑是研究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所以,"聚焦课堂"既是目前教育研究的趋势,也是校本研修中提高教师教学素养的内核所在。为了更好地探究这一"焦点",我与武汉、温州等地的青年教师朋友们共同摸索出了几种目的相同而形式各异的评课方式,现展示如下,供广大同人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教师即课程",这话说得好。因为新一轮的课改虽涉及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等方方面面,但这些改革都要靠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去体认,去实现,去完善,去创造。又有人说"课改最终发生在课堂上",这话更绝。因为课堂上的任何一种教学行为、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情感体验、一种创造氛围无不承载折射着一种教育理念。研究"课堂"无疑是研究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所以,"聚焦课堂"既是目前教育研究的趋势,也是校本研修中提高教师教学素养的内核所在。为了更好地探究这一"焦点",我与武汉、温州等地的青年教师朋友们共同摸索出了几种目的相同而形式各异的评课方式,现展示如下,供广大同人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教师即课程",这话说得好。因为新一轮的课改虽涉及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等方方面面,但这些改革都要靠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去体认,去实现,去完善,去创造。又有人说"课改最终发生在课堂上",这话更绝。因为课堂上的任何一种教学行为、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情感体验、一种创造氛围无不承载折射着一种教育理念。研究"课堂"无疑是研究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所以,"聚焦课堂"既是目前教育研究的趋势,也是校本研修中提高教师教学素养的内核所在。为了更好地探究这一"焦点",我与武汉、温州等地的青年教师朋友们共同摸索出了几种目的相同而形式各异的评课方式,现展示如下,供广大同人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教师即课程",这话说得好。因为新一轮的课改虽涉及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等方方面面,但这些改革都要靠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去体认,去实现,去完善,去创造。又有人说"课改最终发生在课堂上",这话更绝。因为课堂上的任何一种教学行为、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情感体验、一种创造氛围无不承载折射着一种教育理念。研究"课堂"无疑是研究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所以,"聚焦课堂"既是目前教育研究的趋势,也是校本研修中提高教师教学素养的内核所在。为了更好地探究这一"焦点",我与武汉、温州等地的青年教师朋友们共同摸索出了几种目的相同而形式各异的评课方式,现展示如下,供广大同人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黄彬 《四川教育》2005,(1):33-33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有人这样说,我们的老师在“摇摆”中艰难前行。的确.这样的“摇摆”,让我们部分教师走入了课程改革的误区。他们为了给自己的课堂“注人时代的气息和改革的精神”,于是乎就将传统一并摒弃,忘记了教育的本质目的,圆圈吞枣地将课改中的“新理念”简单置放于课堂之中,从而出现了语文教学的尴尬现象。这让我们纳闷:  相似文献   

7.
《四川教育》2012,(7):34-34
课程改革,实在为中国教育带来太多可资思辨的东西。 譬如课堂教学,课改之初,许多一线教师在对课程理念的理解还处于云里雾里的情况下,以“摸石头过河”的方式.在揣摩名师的教学现场后,以对“方向”的判断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动。于是许多名师的课堂,成为了课改的“风向标”,一线教师争,尤恐后地赶赴名师课堂现场。  相似文献   

8.
美国课程史家卡班恩曾经这样形容美国多次大规模课程改革:“改革像大海上的龙卷风,风暴在海面上翻起巨浪,数尺以下的海水被搅得流湍不定,但海床依然平伏如昔。”①这句话用来形容我国现在的语文教学改革似乎也较为贴切。课改以来,我们的确看到了、听到了许多优秀的语文课,这些课往往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得非常透彻,教学技巧运用得相当娴熟,于是就有人据此给现在的教学实践进行定位,说现在的改革取得了多少成就,或说现在的语文课存在多少问题等等。其实这样定位与现实是有偏差的,因为定位的依据基本上是那些“教师中最优秀的那个群体的舞台”②的公开课。若是实实在在地到语文日常课堂中去看看,就会发现两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9.
郑钊 《云南教育》2003,(14):7-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深刻变化,最终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因此,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新课程需要教师自身的改变,新课程呼唤着“新”教师。所谓“新”,就是全体教师的突破、完善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课程改革需要观念和行为的同步更新。然而,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严重地制约着课改的顺利实施,“穿新鞋、走老路”、“满堂灌”现象依然十分突出。为了帮助实验教师迅速转变观念,革新教学行为,我们从课堂结构人手对教师进行引导。这是因为结构是事物的联系形式,反映和决定着事物的性质,结构不同,性质就不一样。课堂结构也同样体现了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通过一定的形式,把新的课程理念外化成一种可看、可感、可以操作的教学环节和步骤,格式化为一种相对固定的形态。这样,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能按照现成的课堂环节,设计教学步骤,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促使教师改变传统习惯,渗透课改理念,逐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相似文献   

11.
看了郫县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的观摩课,感触良深,教师在课堂上一改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教学状况,学生在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地表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是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一次飞跃。但是,在听课中发现,教师的角色转变了,课堂的气氛活跃了,而课堂上又呈现出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不停的表达,不住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有时也能提出一些问题,教师也愉快地表示了“好”、“你真棒”、“给这位同学一点掌声”之类的肯定、激励。整个课堂仅仅表现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或者一问多个学生答的教学机制,  相似文献   

12.
如何把先进的课程理念、新颖的课程结构和丰富的课程内容变成有效的教学实践,是本轮课程改革中教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本轮课改的起始阶段,很多教师热衷于教学方式、手段的创新,使得课改后的课堂“热闹”了许多,但教学毕竟是一种教育,判断课堂教学优劣的终极标准只能是教育,而不是“热闹”。因此,过于追求“热闹”的教学就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和质疑。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课改的深入,在品德教学中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创生,已经内化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和习惯。课堂上,图片、文字、歌曲、影片等各种形式的课程资源,极大地拓展了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显现了新的教育增量,甚至创造出了新的教育生产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能较多地发现一些课程资源利用上的误区。在笔者平时的听课记录中,发现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诸多“改变”,正是这些小小的“改变”,却使得课堂更加出彩。现就如何开发和使用“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并使其发挥更大效率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4.
新的课程改革为教学的发展态势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为教师的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新课标要求教育者以师生互动、积极探究、共同发展为过程 ,以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在课改的创新实践中 ,我注重了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板书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 ,精心设计板书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有人说板书是教学的导游图 ,是课堂的眼睛 ,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 ,如何抓好课堂中这一重点呢 ?以往传统教学中都是教师备课时设计好了板书 ,让学生去接受学习。我认为从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来看 ,教师以前没有考虑到学生对文…  相似文献   

15.
人在村小——与苏北村小教师谈课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期推出的《人在村小——与苏北村小教师谈课改》是一组纯粹谈话性质的文章。文章的组织者,是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刚刚毕业的一位博士生。她告诉我:记录这组谈话的过程使她“很震撼”。后来我读到了这组谈话,感觉和她一样。老实说,我们还从未刊发过此种类型的文章——它甚至算不上正常意义上的谈话,而是一种单方面的倾诉,是一所村小的全体教师(包括校长在内共8人)关于课改问题的一次集体性的“一吐为快”。也许因为没有考虑到发表的因素,也许因为第一次有机会与专门的研究人员当面谈论课改,这些倾诉显得急切、不加掩饰,也因此而特别真实。从这些毫无矫饰的倾诉中,一群多年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乡村知识分子在课改浪潮中的无所适从,和因为无所适从而产生的困惑、苦闷、焦虑、渴望、期盼等等,展露无遗。与此同时,乡村基础教育改革的部分现状,乡村基础教育工作者的部分生存现状,也略现一斑。“课程改革离村小有多远?”到今天还在提出这样的问题似乎有点落伍。可现实的情形就摆在面前,让你不得不去面对。所以,如果有人要问为什么编发这组文章,我的回答是:编发这组文章绝不是为了猎奇,而是为了尊重事实。因为这些来自底层的声音,从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基础教育的部分现状;揭示了课程改革进程中必须正视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它还真实地暴露了部分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一线普通教师们的许多“活思想”,这些“活思想”,恐怕不仅在苏北村小教师们中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其它一些地区的普通教师群体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6.
1.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背”着新课程的同时还“抱”着旧课程。实行了20多年的高考制度已经造就出极为固定的、功利化的教学模式,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教师们已经太习惯按应试教育的思维指导教学了。如果高考一卷定终身的方式不改,如果学校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尺度不改,如果选修课的最终评价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配套,高中课改就有可能变味;如果改革不彻底、不全面,就会有人认为谁改谁吃亏,就会有人对课改观望,最终导致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现在部分教师实施课改不力,其实就是担心课改会逐渐变成说与做两张皮。2.了解新…  相似文献   

17.
沈娟 《湖南教育》2005,(24):16-17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自我发展的平台,因为这次课改所产生的深刻变化,将集中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因此,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应尽快地走进新课程,适应新课改,在改革的进程中与新课程一起成长,实现自主专业发展。一、勇于超越——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前提实现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首先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勇于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超越”,首先要分析自我。每个人的知识水平、社会经…  相似文献   

18.
课程改革,是时代必需,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科学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基础。我们应该明确课程改革必须由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去完成,因此老师具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思想影响,对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的落实有深刻影响。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叹:“课改!课改!改得身为教师已不懂得教书啦。那么新课程理念如何走进课堂,如何使教师的教学行为,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9.
李裕民 《广东教育》2005,(11):49-49
1.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背”着新课程的同时还“抱”着旧课程。实行了20多年的高考制度已经造就出极为固定的、功利化的教学模式,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教师们已经太习惯按应试教育的思维指导教学了。如果高考一卷定终身的方式不改,如果学校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尺度不改,如果选修课的最终评价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配套,高中课改就有可能变味;如果改革不彻底、不全面,就会有人认为谁改谁吃亏,就会有人对课改观望,最终导致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现在部分教师实施课改不力,其实就是担心课改会逐渐变成说与做两张皮。  相似文献   

20.
魏海霞 《考试周刊》2012,(30):103-104
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很多课改试验学校或教师都总结出了一套适应学生发展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唯学唯生”的教学新理念,即教学以学习为主,师生以学生为主。在课堂上,教师不是简单地把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乐”起来,“悟”出来、“说”出来、“演”出来。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创建英语高效课堂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