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体育运动是一种互相交往的社会文化活动。在体育运动中,各种各样的人际特征会显现出来,人际信息就是这些人际特征的具体体现形式,复杂的人际信息流动构成了整个人类的体育活动。体育运动的发展无不依赖着人际间的信息交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归纳法等定性研究,针对东西方体育运动间的人际关系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东西方体育运动的人际关系特征中存在文化、思维、生活等方面的不同,总的来说都是谋求“人”的发展。为进一步发现体育运动中的人文精神,应多进行多学科交叉的交互式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在辩证思考中进行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探讨体育类QQ群的网络传播机理以及对我国开展群众体育运动的影响。主要结论:利用体育QQ群开展群众体育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便捷的组织、信息传播渠道,对增进群众身心健康、社会和谐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网络信息传播的互动性使传播者与受众达到很好的融合与互动。  相似文献   

3.
体育运动给人们带来了健康,减少了因治疗疾病所需的费用,间接地给社会创造了财富。体育运动的群众性,使得各类社群的人都能在余暇时间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加强了人际之间的联系和了解,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以老年人体育为题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模糊搜索,共找到1997至2006近十年来发表的关于我国老年人参与体育运动方面的论文共302篇,同时参考其它与老年人及老年人体育运动有关的论文及读物,较深入的了解我国老年人体育运动开展方面的的信息,为我们进一步对老年人体育运动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和它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渗透,体育及体育文化也成为网络媒体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叙述了体育在网络媒体上的传播发展,网络媒体的特点以及网络上体育信息的表现形式。从网络传播的角度分析了网络媒体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法分析认为,现实生活中有多半大学生宁愿进入虚拟的网络世界做体育游戏世界的冠军,却不愿意身体力行去加入各种体育运动中,在这种恶性循环中导致了大学肢体的爆发力下降,更让他们在体育运动的实践中力不从心。通过利用高校体育课堂、业余活动时间以及其他的运动时间,可以有效加强大学生的运动爆发力,同时也是培育其终身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体育非语言符号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言学理论角度出发,运用图像法、观察法和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运动中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观众等的体态语进行了分析研究.体育运动中非语言符号传达交际信息是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无法替代的,它具有通义性、真实性、直观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同时,依据这些特点得出体育运动中非语言符号具有语言的替代功能、补充功能、强调功能、否定功能和重复功能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博客是一种先进的信息交流平台,是网络中一种文化现象,它不但影响着我们的学习方式,而且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模式甚至教学理念。随着教育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博客教学"也成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学习方式,如今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博客的兴起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博客这个网络平台,使我们的教学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化,让学生与教师通过博客进行沟通与交流,使教与学更加的和谐。文章针对博客应用于体育运动技术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讨论,利用多种研究方法分析博客对运动技术学习产生的影响,展示了博客在体育运动学习中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9.
体育是一种特殊的生命现象,而体育美学就是欲对这一生命现象进行的一种哲学解释。这种解释将把体育的美放在人的本质及人同自然的关系背景中思考。本文结合体育运动实践,运用马克思的哲学观点,从体育的社会美、自然美的属性上,阐述了体育运动美的本质及特性,从而使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体育运动所具有的美学内涵及美学在体育科学领域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影响,使体育运动更好的进行美的创造和显现。  相似文献   

10.
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现代体育运动进行研究,是定量研究现代体育运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同时可以充分发挥体育系统的效能,有效提高体育系统的效益,达到系统目标的最优化.对运筹学在现代体育运动中应用的国外和国内现状进行了分类归纳和详细描述,在对比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差距,以提高人们对在体育运动中应用运筹学的重视程度.最后对运筹学应用于现代体育运动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体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维护人类健康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赵敏 《体育学刊》2002,9(4):36-37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生产与生活方式、自然节律的改变给人类带来的健康危机,激发了人类健康意识的觉起。在现代医学无法挽救由于社会发展带给人类的负面影响时,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体育锻炼。体育与人类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始终是紧密联系的,在支撑与维护人类健康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不同性别人口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河南省大中小城市各阶层2700名社会人口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河南省目前不同社会阶层体育人口的数量、性别结构、锻炼频度、锻炼时间、锻炼项目、锻炼需求等状况。结果显示,河南省体育人口较低,男性体育人口大于女性体育人口,时间问题是制约其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调研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大学生价值观念、健康理念较以往有了变化,对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强身健体的功能与意义认识趋同;体育价值趋向与体育需求具有较大的一致性;体育消费方面由过去的时尚型、追星型向实用型、理性化发展;选择锻炼的内容上呈现多元化;影响体育活动的因素是运动场地不足、学习负担重、无时间等。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充满个性特征。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该如何适应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通过对我校学生体育爱好和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特点,进行调查分析,探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使教学与学生的课外锻炼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构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激励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高校还未形成促使学生广泛参加体育锻炼的激励机制。本文阐述了激励与激励机制的涵义、激励的层次与形式,对专业运动员从事运动训练激励机制和城市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激励机制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将其与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因素的特点进行比较。针对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不足,提出了加强体育工作领导、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的激励能力、增进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完善体育场馆设施、改进奖励制度等构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激励机制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浙江省13892例机关干部和知识分子的体育意识、体育锻炼情况、自我保健以及对国民体质监测的认识等方面的问卷调查与研究,发现浙江省机关干部和知识分子的体育人口已达到3774%,但存在各年龄段比例相差较大的现象;体育消费还处于一个相对滞后的水平.有73.4%的人平均每月用于体育的支出为65元,远远低于化、娱乐的消费水平;以自发的业余时间锻炼为主.主要在免费的场所、空地等进行跑步、长走等项目的锻炼;比较关心自身的健康状况.但缺乏准确、有效的健身手段;对体育的基本知识、体育政策、具体的锻炼方法等了解不够.认为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有必要的。调查结果提示:应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性作用.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为大众体育提供必要的场地设施,普及科学健身的知识方法.是当前发展大众体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体育媒介是商业信息和媒体发生一定联系的体育精神、人物、组织、赛事等的统称。体育媒介因体育的迅速发展而发展。文章从体育媒介的概念入手,对体育媒介市场以及广告定位做了简要阐述,并浅析了体育媒介的广告经营策略。文章认为,不同体育媒介的广告需要不同的策划,只有广告与体育媒介完美的结合,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对商品起到宣传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宁 《体育学刊》2012,(1):31-34
对1996、2001和2007年我国3次群众体育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参加体育锻炼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逐渐增多;有职业的与已婚者参加锻炼的增多,无职业的与未婚者减少;每周参加2~3次体育锻炼的人数逐渐上升;"健身走"、"跑步"是主要锻炼的项目,以"单位或住宅小区体育场所"为主要锻炼场所的人数比例呈增长趋势;影响我国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性因素所占比例下降,客观方面因素呈现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9.
杨晓芳  任向阳 《湖北体育科技》2012,31(4):461-462,480
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与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体育运动偏好的大学生其人格特征差异不显著,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呈正相关。因此,在高校体育改革中如何去引领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对于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有着重要意义,将是衡量高校体育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20.
本通过对终身体育理论的再认识和对终身体育对象的研究,阐述体育保健知识的推广,对促进人们用科学的锻炼方法进行健身的作用.并提出从我国目前的情况出发,推广科学锻炼知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