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问答信箱     
尊敬的编辑阿姨: 您好! 我是湖南省岳阳市七中初一79班的一名学生。在此向您请教一个问题,希望能够答复我。当我们学到语文第三课《我儿子一家》这篇课文时,我发现关于“我”成长过程中的时间顺序的排列有问题。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时间安排不妥:第四自然段“我还没出生……”,第五自然段“我两岁时……”  相似文献   

2.
打开孩子的作文本,我便兴致勃勃地欣赏起来。这可是我班班长的一篇“佳作”——《奶奶变了》。文中有一段这样写道:“奶奶,为什么您现在变了呢?以前您总能帮助我们家里做一些事,可现在……是因为您想好好享福了吗?可是,您还是应该帮助一下家里呀,爸爸、妈妈整天上班,而我的学习又这样忙,您为什么不能体谅一下我们呢?”读罢,我心中为之一震,文章是写得不错,前面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特别到位。可孩子的想法总让人感到一丝“凉”意……翻开其他孩子的习作,看着孩子们一篇篇文章,同时也感受着他们一个个幼小的心灵。他们中有积极向上的,有关爱…  相似文献   

3.
名篇指误     
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讲讲实事求是》一文中有句:“我们只有这样做了,才有可能正确地或者比较正确地解决问题……”这里的“这样”用得不当,属指代不明。作为本文第一段的原文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4.
鲁迅《故乡》中,有下面一段文字: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圆规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修辞复习提纲”说,上文加着重号的“圆规”是借代修辞格。 崔经臣同志在《“圆规”是借代还是借喻》(《汉语学习》1988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圆规’应是借喻,而  相似文献   

5.
“文中藏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传统技法之一。清人刘熙载说:“文家皆知炼句炼字,然单炼字句则易,对篇章而炼字句则难。字句能与篇章映照,始为文中藏眼,不然,乃修养家所谓瞎炼也。”(《艺概·经义概》)从这一段话里,很可以看出古人对于“文中藏眼”的重视和讲究。刘熙载在《艺概》一书中,曾先后多次谈到了“眼”,对这一问题,可以说是进行了专门的探讨,颇有一些精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被列为高中和师范语文课传统教材的鲁迅的名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中第三自然段里有一个长达198字的句子,比较难懂: ……他终于不讲“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了,在《答鲁迅先生》那一篇里,很巧妙地插进电杆上写“武装保护苏联”,敲碎报馆玻璃那些句子去,在上文所引的一段里又写出“到××党去领卢布”字样来,那  相似文献   

7.
课文《少年闰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相似文献   

8.
魏东亮 《语文天地》2012,(12):23-24
《故都的秋》一文中有“秋天的果树”一段文字,最近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对其所作的解释,笔者以为不妥,值得商榷。有的教学参考书对于这一段文字解析如下:在“整体把握”部分说,“共有五种景况,即……秋日胜果”。另外,在“有关资料”的第四篇,引用了方世教先生的《着意绘秋景闲笔出真情》一文,里面有这样的语言,“但故都,也有‘Golde...  相似文献   

9.
教材指瑕     
张志公先生在《现代汉语》(下册)中讲“组织段与篇的基本要求”时,谈到了“连贯性”与“一致性”两个方面,实际上是强调了思维的同一性问题。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个别篇章,不符合“连贯性”、“一致性”的要求,违背了同一律。除了不少同志指出的《甲申三百年祭》选文以外,还有两篇文章存在着思维上的矛盾。一是初中二册的《任弼时同志二三事》,一是高中三册的《简笔与繁笔》。《任》文中开头一段说:“弼时同志一生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用钱多。”“根据思维的同一性规律,文章的正文则应而且只  相似文献   

10.
在《奶奶的星星》里我写过:她学《国歌》一课时,把“吼声”念成“孔声”。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奶奶立刻不语。 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  相似文献   

11.
《演讲与口才》(学生版)2013年第5期刊登了《挪威人怎么这么“傻”?》一文,文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妈妈不解地问佩德森:“你怎么还要把你太太吃的单独付账呢?”他解释说:“因为我太太不是我们单位的员工,她吃的就应该自己掏钱……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想揩公家的油。”我和妈妈听了,面面相觑。我暗自惭愧……  相似文献   

12.
《北京日报》1995年8月4日的一则新闻标题是:《灯火阑珊话节电》。关于“灯火阑珊”的状况,文中写道:设施豪华的“轮廓灯”、“霓虹灯”、“各式吊灯、顶灯、壁灯、串灯、地灯……”把星级饭店“装扮成水晶宫、七彩城”。无独有偶。1996年2,月27日北京电视台(2)《天津一日游》节目的结束词,是一段深情的话:  相似文献   

13.
《生物学教学》1987年第四期刊载了“对《生理卫生》中体温调节一节的探讨”一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热交换的三种方式是传导、对流和辐射。而这三者与温差都有关,对人体散热来说,人与环境的温差越大,散热越快。……人在同一生理状态(例如安静状态)下,不论周围的温度如何,人体的产热大致是相等的,因此散热量也是大致相等的。人在寒冷的环境里,与外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二册《鸿门宴》一文中,有一段文字如下:沛公旦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相似文献   

15.
先请看下面的事例。 例一第五册《事事关心》一文中的“片面地强调读书,而不关心政治……所谓‘事事关心’实际上也包含着对一切知识都要努力学习的意思”这一段,近年有以下地方把它作为阅读材料:  相似文献   

16.
在《英语世界》1985年第5期《也谈英语自学》一文中,刘承沛教授说:“学会英语,一般是指做到能够和英语国家的人一样灵活地使用英语。这不是做不到的,但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要有英语的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台湾语言学者,双向英语教学法专家扶忠汉先生在《扶忠汉再谈英语速成》一文中对什么是语言环境作出了十分通俗的解释,他说:“环境就是您所接触到的事物,英语环境就是让您一直不停地听英语、讲英语。”  相似文献   

17.
有位教师上了初一年段的《第一次真好》一课,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课堂气氛活泼,学生广泛积极参与,充分体现了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改思想。我认为,其成功的原因在于这节课的问题设计得很好。教学片段:……师:“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生:“第一次真好”,“好”在……师:你们有没有“第一次真好”的体验?(让学生自由发言)生:第一次坐飞机,又紧张,又高兴!生:第一次为妈妈买菜。师:你当时有什么感受?生:当家还真不容易!生:第一次接触英语,感觉很有趣。生:第一次下水游泳,很紧张。师:紧张之后呢?生:感觉很新…  相似文献   

18.
張志公在《漫談語文教学》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話: 《醉翁亭記》开头第一句是:“环滁昔山也”。我叫一个学生解释这句話的意思,他說:“滁州周圍都是山,”我問他哪一个字的意思是“四周”,为什么“环滁”就是“滁州周圍”,他回答不出……这說明他对“环”字沒有理解好。这种情形对于过字关是不利的,应当改变。这段話,給了我很大的启示。过  相似文献   

19.
孟宪忠同志在《“哲学的最高问题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这一命题本身是不科学的》一文中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运用了‘本原’的概念,但这是恩格斯对旧哲学的概括,是谈马克思主义产生前,旧哲学  相似文献   

20.
孙 :鲁老师 ,您好 !您以前致力于文艺心理学的研究 ,现在又率先创建生态文艺学这一前沿学科 ,在国内文艺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读了您的一些文章 ,我发现您提出的一些新理论见解对我们中学语文的情感教育有很强的指导性。今天我代表《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对您作的这个专访 ,正是想请您就这个问题谈谈看法。鲁 :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 ,借《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谈谈生态文艺学与语文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孙 :您长期从事“文艺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曾先后开设“文学概论”、“文学心理学”、“西方心理学史”、“文学言语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