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到《河北科技图苑》2006年第6期后,刚一翻阅就见封二登有一个不幸的消息,于鸣镝先生于2006年10月16日在辽宁省大连市病逝。惊悉噩耗,深感悲痛,诸般往事,涌上心头。将千思万绪诉于笔端,以寄托对于先生的哀思。我是从拜读专业论文开始知道于先生的。那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河北科技图苑》(原名《河北图苑》)编辑部的老师开始将期刊寄赠给我。在学习、阅读中,经常见到于先生的文章。给我的初步印象是,于先生文笔流畅、感情充沛。坦率地讲,当时我国内地业界“研究”中,在表述形式上达到于先生水平的并不多。对我这种初涉图苑的后学,拜读于…  相似文献   

2.
武旭 《河北科技图苑》2007,20(2):35-35,48
收到《河北科技图苑》2006年第6期后,刚一翻阅就见封二登有一个不幸的消息,于鸣镝先生于2006年10月16日在辽宁省大连市病逝。惊悉噩耗,深感悲痛,诸般往事,涌上心头。将千思万绪诉于笔端,以寄托对于先生的哀思。  相似文献   

3.
周文骏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主任,在全国图书馆界享有盛誉.1979年他发表《图书馆工作的传递作用、体系和发展》一文,提出了图书馆情报传递职能的新观点,作为“百年图书馆学经典文献”之一被收入中国图书馆学会主编的《百年文萃———空谷余音》中.1986年他出版了《文献交流引论》一书,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最重要文献”之一,所提出的“文献交流说”,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对今天的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仍然有重要意义.先生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任教多年,长时间内集系领导工作、教学、科研、著述于一身,是杰出的图书馆学教育家.此次访谈我们很想请先生谈谈他的求学经历、治学经验,但看到先生的亲笔回信我们调整了采访提纲,请先生主要谈谈退休后的生活状态,于是有了先生的《“碎片阅读”和“小微写作”》.看到先生的手稿,我们很感动,将其中两页扫描随文刊出,以飨广大关心周文骏先生的业界同仁.  相似文献   

4.
我没有在复旦大学新闻系读过 书,也没有聆听过王中先生的授课,但他确确实实是我的老师,他是长我20岁的忘年交。 这段经历,这段历史要追溯到“沉重的1957年”。 主持王中的一次报告 50年代初,刚满20岁的我在南京《新华日报》工作,先是编辑、记者,后来当报社总编办公室秘书,主编《新闻业务》刊物,研究和探讨新闻学理论。1956年春天,王中先生带领一批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讲师和学生在山东《大众日报》考察后,来江苏《新华日报》考察。领导上要我接待,并主持了一次由王中教授主讲的“新闻改革”的报告。当时他从共产…  相似文献   

5.
戴煜滨 《图书情报工作》1997,41(5):18-21,55
以李小缘先生在20年代后期发表的文章:《藏书楼与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之组织》、《中国图书馆计划书》及《图书馆学》一书的部分章节为基础,从关于“传播消息及知识之总机关”的提法;“文献”一义的认识;图书馆乃小宇宙及其流通致用思想;图书馆立法问题;图书馆事业宏观规划构想5个方面论述了这位我国第一代图书馆学家对图书馆学作出的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6.
陈源蒸 《图书馆杂志》2005,24(12):68-70
国际上一些著名报刊,对书评的“公信力”非常关注。今年7月,《华盛顿邮报》发表了威金斯的一篇书评,称欧文的一本书“松松垮垮、未加修饰的文字堆集……仿佛作者刚从又一场噩梦中醒来,开始难以自禁地唠叨起来”。一个月后,该报为这篇书评公开道歉。道歉的理由,并非评者对欧文恶语相向,而是书评者与作者相识并有过节,而威金斯没有事前说明。《邮报》说,“如果我们知道,欧文和威金斯过去有过交往,我们便不会约这篇稿子了。”由这件小事,可以看出一家著名的报刊,是何等地重视书评者的挑选,以求制度上保证书评的公信力。 非常羡慕《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著名报刊对书评者身份的严格挑选制度,但中国图书馆界圈子不大,要找到与作者全然不识的书评者已经很难,更不要说通过制度性措施来实现此目的了。我们在这个栏目中一心所盼的,只能是名家评非名家、长者评晚辈、师长评学生,等等,这一类型的书评。我想,也许只有这样的书评,才能使评者无所顾忌,畅所欲言,最真实的写出他们对作品的认识及对学问的理解。 本期所选用书评者之一的陈源蒸成名很早,10多年前他的《宏观图书馆学》横空出世,给我们的惊喜不亚于于良芝的《图书馆学导论》。虽然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陈源蒸先生主攻图书馆自动化.但对基础理论的热情不减。不久前与陈源蒸先生通过一个电话,得知他退休后重新关注基础理论,正在一个主题一个主题地梳理着基础理论问题。这篇书评中,陈源蒸先生对《图书馆学导论》评价极高,用上了“学术享受”这样的评语,一位学术前辈对后来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但是陈先生对《导论》的喜爱,却不影响他有一说一地说出了对《导论》的不同看法。不论人们是否认同陈先生的这些不同看法,但应该可以看得出它们是作者不受任何功利目的影响的真实感受。这种真实,无疑保证了书评的公信力。也许,这就是我们期盼“名家”多些书评的原由。 本期所选用另一篇书评同样来自名家,是于鸣镝先生评夏候炳的《参考咨询新论》。于鸣镝先生是一位异常勤奋与高产的作者,也是一位个性十足的作者。他的文风朴质,语言直白,绝无半点学究式深沉而对于不同学术见解,无论对方名气大小,都能不留情面地批评。于先生的这种写作风格,在我看来更适合于写杂文而不太适合于写书评。因为杂文需要犀利而书评却宜优雅一今天刊出的这篇书评中,于先生一如以往的语言风格,一口气道出了《参考咨询新论》的六大优点明快的言语彰显出于先生有一说一的评论特点,只是最后谈及不足时一笔带过,有些未能尽兴发挥之感。[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学术创新必先从学术史研究入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7年,刘国钧先生的《什么是图书馆学》一文发表在《图书情报工作》的前身《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通讯》第1期上。如今50年过去了,这篇文章已经成为了20世纪图书馆学的经典文献。我曾在《图书馆学基础教程》(教材)后面的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图书馆学?在《黑龙江图书馆》1980年第4期上,王金祥同志发表了《论图书馆学的定义》一文,提出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理论和技术的科学。”我觉得这个定义的叙述比较笼统,对图书馆学的含义揭示不够  相似文献   

9.
收到《河北科技图苑》2007年第1期后,我含着热泪看完《图苑人物——悼念于鸣镝专页》的全部文章。于鸣镝先生的事迹十分感人,令我十分敬佩,于先生的精神永垂不朽!我完全同意《图苑》总编辑杨华同志“要自己宣传自己”的观点,因为“我们的世界并不缺少好人好事,而是缺少对好人好  相似文献   

10.
在《图书与情报》2000年第二期上刊出了黄俊贵先生的《丑陋的图书馆学——“实话实说”访谈录》.此文发表后,在图书馆界引起了反响.对其文的观点,有赞同的,有反对的,不一而是.黄文里列举的图书馆学丑陋的现象,客观地说,不是他的发现,这类现象早已有所披露.在此,我们仅就文内的一些问题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11.
1943年,周恩来同志曾指示我去访问于右任先生,专谈他清末在上海办报的经验,不谈国内政治问题。那次访问很顺利,对方乐于谈报界往事,但当我把谈话稿写好送给他审定并征求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时,他却面有难色,一再说以不发表为好。我回去向恩来同志汇报实情。恩来同志即指示:“我们就尊重于先生的意见,暂不发表吧,不要勉强人家为难。以后你要切记:在采访活动中要善于为对方的处境着想。”将近四十年过去了,这篇未发表的旧稿还保留着。时过境迁,于右任先生勉励我们要以“苟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来办报,这点还是值得学习的。下面是当时整理出来的谈话稿。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钱亚新(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在图书馆学教育方面的贡献钱先生非常热心培养图书馆学人才。早在1930年,他就在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任教,讲授《索引和索引学》等课程。1941年,到湖南兰田国立师范学院讲授《图书馆学概论》。1946年,被聘为苏州国立社教学院图博系教授后,与汪长炳先生一  相似文献   

13.
用时下的话说,我是王洛宾先生(按我母校北京大学的“方言”,“先生”在这里的意思是“老师”)的“粉丝”,这要从1956年在山东胶南上高中第一次听到他的《跑马溜溜的山上》算起。  相似文献   

14.
黎信先生     
我和黎信先生只见过一面,但他严谨深邃而又循循善诱的学者风度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十几年来,我都是把他奉为师辈尊仰的。 说起来话长,那是《新闻爱好者》初创时候,设立了一个问题讨论的栏目,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新闻中应不应有议论”。初次发表的文章有钱枫的《消息中不应有外加的议论》和吕子明的《新闻议论并不都是“蛇足”》两篇。我虽然1985年底就开始参与这个刊物的编辑工作,但我介入之前,前三期的稿子已经编定了。那时我年轻自信,又有强烈的表现欲和发表欲,于是看了上述讨论文章后,也写了一篇凑趣,题目是《使人惊不如人使人思——也谈消息中的议论》。黎信先生看到以后不以为然,专门写了一篇《消息中不应有议论》的文章寄来,主张“把记者自己的意见、看法等等毫不可惜地全部排除在消息之外”。而我的文章虽然也强调“最好是避免在消息中发议论”,但又说“如果既没有背景材料可介绍,又没有‘他人酒杯’  相似文献   

15.
近代图书馆学家杜定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玲 《兰台世界》2006,(21):62-63
杜定友先生(1898—1967)是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卓越开拓者,是著名图书馆学家、图书馆学教育家、图书馆管理学家和图书馆学社会活动家。他在发展图书馆事业、研究图书馆学、文献分类学、目录学、检字法、地方文献、图书馆建筑设备和培养图书馆学人才方面都做出了杰出贡献。他被誉为“中国图书馆史五个第一的创造者。”1922年3月,在广州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图书馆专业训练班——广东图书馆管理员养成所,培养了一批图书馆专业人才;1924年6月,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份图书馆专业刊物——《图书馆杂志》;1926年1月,在上海主办全国第一次图书馆展览会;1…  相似文献   

16.
在统计刘国钧先生1926—1937年间发表在《图书馆学季刊》上的论文的基础上,分析《图书馆学季刊》的学术作用,指出刘国钧先生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学术特征,认为刘国钧先生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文献分类和编目理论与实践。其中“要素说”和分类理论都是自觉运用哲学思想指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刘国钧先生学术研究高潮与《图书馆学季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统计刘国钧先生1926-1937年间发表在《图书馆学季刊》上的论文的基础上,分析《图书馆学季刊》的学术作用,指出刘国钧先生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学术特征,认为刘国钧先生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文献分类和编目理论与实践。其中“要素说”和分类理论都是自觉运用哲学思想指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刘国钧先生1957年《什么是图书馆学》一文的发表,对图书馆学的发生发展规律予以详尽阐述,并明确表达“图书馆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别的科学不管图书馆学的事”之鲜明科学观。这于过去的或现在的否认图书馆学、否定图书馆科学性的自以为是之学说,不啻为一击。  相似文献   

19.
2005年,我采写的消息《“高山花园”成为台湾农民的创业乐园》一文,不仅获得了第十二届福建新闻奖二等奖,还得到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刘德章同志的表扬,他在2006年下半年到闽西调研时高兴地说:“我在你们的《闽西日报》看到了台湾农民到永福创业的消息,省政府及时派人调研后确定永福为全省两个‘台湾农民创业园’之一。”这篇报道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我的体会是,作为一名记者,要深入下去,善于在新闻“富矿”中提炼出闪光的“金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怀念黄纯元先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韩继章 《图书馆》1999,(6):52-53
10月25日,范并思从上海打来电话,言及黄纯元病重,已住院许久。我心里不禁为之一震,前段时间纯元先生文章颇丰,大概劳累过度而染疾吧。并没有将并思传递的这一信息看得过重。然而两天后并思又来电话,报道了纯元先生因患肝病逝世的消息。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万没想到如此坚强而年青的学者会这样快为病魔所吞噬。纯元先生,一位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不可多得的人才,就这样匆匆离去了,不禁感到茫然。与纯元先生交往颇早,第一次晤面在1986年湖南省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80年代末他东渡日本研修图书情报学和教育学,回国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