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志红 《甘肃教育》2009,(12):22-2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正是在这日复一日的“三省”中,曾子一步步完善了自己的人格。身为教师,我们不妨学学曾子“日三省吾身”的精神,“三省”吾课,尤其是在完成初步的教案后,不妨回过头来再三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  相似文献   

2.
有些教师在教学多步计算应用题之前如两步计算应用题,总是先出示两道一步计算应用题,让学生轻松解答后再拼成例题。持这种观点的老师认为,学生有了准备题作“桥”,于是能顺利地解答新的例题。殊不知,多步计算应用题并非是由几道相关联的一步计算应用题简单结合而成,因为其数量关系复杂了许多,在条件和问题之间多出了一个或几个“中间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中间问题”才能顺利解题。因此,学生只有具备了将多步应用题“拆”成多个一步计算应用题的本领,才能抓住“寻找中间问题”这一关键。如果老师用长期的“合”替代了学生自己“…  相似文献   

3.
《淮南子》对《老子》“道生万物”模式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一方面扩展了“道”的过程,使模式更加清晰;另一方面又将“道生一”改造为“道始于一”,使该模式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4.
一、阅读理解(一)那邻居飞奔到集上,一地里寻不见;直寻到集东头,见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邻居道:“范相公,快些回去!你恭喜中了举人,报喜人挤了一屋里。”范进道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邻居见他不理,走上来,就要夺他手里的鸡。范进道:“你夺我的鸡怎的?你又不买。”邻居道:“你中了举了,叫你家去打发报子  相似文献   

5.
五年制数学第七册三步应用题是本册的教学难点,怎样突破这个难点呢?我认为可以用拆合法。“拆”是拆开的意思,即把一道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拆成两道或三道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反之为“合”。例如第七册第72页例1,这是一道较复杂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用拆合法讲述这道题可以突破难点,也使学生很容易解答这种类型的题。在拆这道题之前,我让学生把75×5这道算式题叙述成文字题:  相似文献   

6.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九册第四单元中有这样一道例题:“例1、沈强走50米的距离.第一次走了81步,第二次走了79步,第三次走了80步.平均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书中这道例题的解答过程是这样的:(81 79 80)÷3=240÷3=80(步)50÷80≈0.63(米)答:平均走一步的长度大约是0.63米.对这道题的条件与问题进行仔细的分析可发现,其实这是一道平均数应用题.根据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应该是“行走的总距离÷行走的总步数=平均每步的长度”,根据这个数量关系,这道题的解答过程是:  相似文献   

7.
别样的假日     
言洁 《教学随笔》2014,(6):31-31
在假日里,我们爱玩耍,爱休息,爱上网,唯独不爱动手干家务,正所谓“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就这样,我度过了一个别样的假日。星期六中午,肚子已叫得震天响,我慢吞吞地走到楼下,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叫道:“奶奶,我饿了!”没有人回应,我一步一顿走到厨房,发现没有人,到处找找,都没有奶奶的影子,“不是吧,那我吃什么?算了,做一碗面吧。”我悲哀地叫道。  相似文献   

8.
计算教学不只是教会学生会算某道题或几道题,而应帮助学生探求算理。算理明确了,才谈得上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在“一位数乘两位数例1”的教学中,我依据这一原则制定出教学目标,然后分3步来教学。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看了百家讲坛中北师大于丹教授关于《论语》心得:《理想之道》,带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和启迪。她那“在今天看起来,最重要的不在于我们终极的理想有多么高尚,而在于眼前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往往我们不缺乏宏图伟志,但是我们缺乏到达那个志愿之前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那条切实的道路”的论述,久久地萦绕在我的耳边。  相似文献   

10.
“道”是事物的根本,“技”是“道”的外在表现。数学中的“道”就是数学的本质、基本原理、通性通法。数学学习离不开技能与技巧,但关键在于悟“道”。“道”能生技,也能生巧,否则“技”就是无本之源。“道”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需要学习者主动感悟与反思、完善与升华。掌握了数学本质,“技”自然而生,从而达到“大道于心”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高考数学客观题包括12道选择题和4道填空题,分别占60分和20分。高考数学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由客观题决定。即“成也客观题,败也客观题”。要解好高考客观题,除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外。还要掌握一些常见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而特殊赋值法就是其中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在解数学题时。人们运用逻辑推理方法,一步一步地寻求必要条件,最后求得结论,  相似文献   

12.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理论,历来受到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脱离了“道”,就是语文外壳脱离了思想实体。因此,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3.
贵刊2004年第12期“言论”栏目发表了一篇《这道例题有必要改一改》的文章,文中姚华星教师认为,人教社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七册第115页的例题:“沈强走50米的距离,第一次走79步,第二次走81步,第三次走80步。他平均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题目的结果、问名与答句均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猴 子被 一 条河 拦 住 去 路。 水 上 的 独木 桥 说 :“我 很 瘦 , 在上 面 不 好 走, 要 小心 !”“知 道 。我 从没 走过 这 么窄 的桥 ,但 有信 心 。”于 是,猴子 像杂 技 演员 一样 伸开 前 肢用 来平 衡 ,小 心翼 翼,双脚 交替 前 行,一步 步挪 到 对岸 。 另 一 条 河 上 有 座 桥 ,比 独 木 桥 宽 三 倍 。 桥 说 :“ 我 很 瘦 ,在 上 面 不 好 走 ,要 小心 。”“我 走 过比 你窄 多 了的 独木 桥 。”猴子 想 也不 想跳 上 就过 ,哪 料,才数 步就 掉入 水 中… … 危 险大 了 反而 小,小了 反而 大 。跟 头总 是 在走 过的 …  相似文献   

15.
《科学课》2004,(2)
在经过数次“人机大战”后,电脑在国际象棋方面的实力已经有目共睹。但同样是棋类项目,电脑在围棋方面的表现却实在不怎样——不是“人脑”不谦虚,电脑在这张纵横19道的黑白棋盘上还真不“灵”。但这可不是研究者的错,而是因为围棋规则对于计算机而言太过复杂了。当年“深蓝”团队中的美籍华人谭崇仁博士这样为电脑“辩护”:“电脑下棋的原理就是你走一步,它找几步来试,选出最好的那步;而围棋不是一步一步来,你这一着与另一着看来没有关系,但实际上它们是有关系的,这是非常复杂的下棋方法。”在电脑、围棋两方面都颇有研究的余平六段则从另…  相似文献   

16.
今年7月,教育专家唐曾磊的《平等思维——智慧和幸福的奥秘》一书被列入2014年全国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由此进入广大教师的视野。平等思维是什么?唐曾磊说:“平等思维就是看到事物不同,不以自心分别好坏。”平等思维的关键词是认真、智慧、幸福。平等思维的具体内容有小人理论、单破不立、和谐沟通三步法、家庭矛盾解决三步法、工作幸福之道、个人幸福之道、夫妻幸福之道、幸福日记等。学习平等思维,可以帮助孩子  相似文献   

17.
任何教育活动都离不开“问”。教育者,授业传道解惑离不开“问”;受教育者,求学获知进益更离不开“问”。“问之道,尤重于学也。”①我国古代许多学者都认识到“问”是重要的。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是划时代的重“问”者,可以说:重“问”,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孔子成功的一个基因。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这是孔子重“问”的指导思想。他正是用这个思想指导自己的“问”的行为,谦恭地、不倦地向周围的人请问求教,择善而从,见贤思齐,完善自我,一步步  相似文献   

18.
学界关于《老子》“自然”的含义有三种基本理解:“自己而然”“自主自觉”和“无待而然”。前两种观点主要突出了“自”的意思,而这是与《老子》“自然”本意和道的基本精神不相一致的。第三种观点承认“自然”中有“常”、有“一”,但却逻辑地把“自然”看作高于道的实体。“自然”与道有内在的一致性,是道流行化用的一种表达。道生畜天地万物,则不能“过乎物”,不能失其“一”,也不能失物之“常”。物不失其“一”,则能无“过”、无“亢”与“不及”。道不离其“一”,物不枉其“常”,既是道之自然的表现,也是物之自然的表现。“自然”既是道、圣人有“一”“得一”的体现,也是天地万物有“常”、守“常”的表现。经文“道法自然”“万物之自然”等体现了《老子》“自然”的本意,即“自然”是“得一而然”。  相似文献   

19.
“道言悖论”及庄子对言说方式的 怀疑、改造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语言本身的怀疑是庄子怀疑论不同于西方怀疑论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怀疑语言,故庄子主张“无言”,认为“道不可言”,然而“道”作为本质的“言”就决定了“道”从根本上来说不可能脱离“言”。“道”与“言”的悖论使庄子最终不可能抛开“言”而显示“道”,而只能对言说方式进行改造与创新。这种由庄子独创的言说方式以言而无待、两行以明、不谴是非为其特征。正是这种言说方式的改造使庄子的哲学得以通往艺术与美学之域。  相似文献   

20.
吴铭 《家庭教育》2008,(3):12-13
母亲说:“千万别打扰他!” 在南京迈皋桥一栋普通的宿舍楼内,有位默默关注“嫦娥一号”的白发苍苍的老人。她就是我国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江苏籍中科院院士叶培建的母亲。母亲眼中的“探月英雄”是什么样的?他又是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今年已81岁的周忠秀老人娓娓向大家道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