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桂林保存了国内最多的宋代石刻作品,这些石刻不少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宋代石刻诗歌多为仕宦桂林的官员所作,题材上多为山水诗歌,这些诗歌体现了宋代诗歌的某些特征,显现出两宋诗风之影响。同时这些诗歌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体现了宋代桂林石刻文学之成就。  相似文献   

2.
桂林石刻诗歌的作者可分为五类:为官之人、文人墨客、佛道中人、桂林人、无名者。就创作量而言,以前三种为要;就为官之人而言,以到桂任职者为主。来桂任职诸官员中,又有到桂上任与贬谪至此之别。因人生经历不同,对于桂林这方山水,所选取的角度,所表达的情感也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用赋诗刻诗这种方式传唱了桂林山水,丰富了桂林石刻诗歌的内容。山水浸润了他们,他们也成就了山水。  相似文献   

3.
宋代是桂林石刻发展的鼎盛期,这与宋代大批文人到桂林的活动是有着紧密关系的。桂林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无数的文人,因此,旅游成了旅桂文人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旅游中的题诗则成为桂林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诗是蕴含着诗人感情的,所以透过诗歌我们可以探窥诗人的某种旅游心态。  相似文献   

4.
在桂林石刻诗歌史上,明代诗歌数量占有相当的份量,这些诗歌创作受到了当时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的影响,呈现出地域性、群体性、闲适性特征,其中部分诗歌创作反映了明诗复古的特点,另有不少诗歌具备性灵之风。  相似文献   

5.
明清石刻诗歌主要内容有:反映战争与人民生活之情状,反映全国各地诗人之行迹和思想,鲜明的适应朝廷要求之思想教化内容,歌功颂德之内容,各地不同风光的多元展示,充当公文角色之内容。明清石刻诗歌与纸质版诗歌形式之不同主要表现在:石刻诗歌多用序与跋,石刻诗歌一般不用或少用诗题,石刻诗歌的刊刻较为灵活。明清石刻诗歌主要作用表现在:补足中国古代文学诗篇,补足中国文学史,补足明清时期记载人们生存状况的史料,有助于文学校勘,以诗进行教化宣传。  相似文献   

6.
齐梁时期,诸王幕府群体创作活动频繁,这些群体创作活动促进了咏物诗这一诗歌题材的兴盛。齐梁诸王幕府咏物诗的开拓与新变主要体现在咏物题材的广泛化和日常化以及单纯咏物诗作的大量增加。这些诸王幕府中的咏物诗实践了永明体的诗歌理论,是宫体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梁陈赋得诗的产生提供了一种诗歌题材。  相似文献   

7.
日本当代著名作家井上靖以孔子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诗歌,并创作了长篇小说《孔子》。在这些以孔子为题材的诗歌中,阐释了诗人对孔子思想的见解,抒发了对孔子的景仰之情。这些诗歌为作家后来创作长篇小说《孔子》奠定了基础,不仅成为小说的题材来源,也是孔子形象塑造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8.
梅尧臣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十分丰富。其早期诗歌主要以模拟唐诗为主,以“喜为清丽,间肆平淡”为特色。景祐元年之后,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其诗歌的创作在题材、手法、风格等方面逐渐发生转变,尤其在题材方面出现的众多变化,成为其诗歌丰富多彩的重要原因。在此,从梅尧臣诗歌题材进行研究,着重挖掘导致这些诗歌题材形成的重要原因及其对宋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针对拉达克地区8—12世纪的一批佛教石刻造像,在系统整理造像遗存的基础上,结合造像题记、地理位置及历史文献,对石刻造像的赞助人、造像题材、开凿意图、造像功能及其背后所呈现的阿里三围对吐蕃王朝遗产的承续关系进行讨论。拉达克地区石刻造像是在藏族人主导下所建的,其时间从吐蕃王朝中后期持续到阿里三围初期,石刻造像传统的延续反映出两代不同政权之间的文化接续;吐蕃王朝时期石刻造像题材以大日如来佛为主,阿里三围初期石刻造像则更流行菩萨题材,石刻造像题材的转变与政权更迭后的宗教政策有关;造像题记所载人物皆为王公贵族,造像所处地理位置与文献记载的政治军事活动相契合,展现出石刻造像始终承载的军政象征等多重历史意涵。  相似文献   

10.
汉魏六朝时期主要有石刻、题壁、传抄等三种诗歌单篇散传形态。汉魏晋时期的石刻诗多依附于功德碑,南北朝的石刻才成为诗歌文本传播的形态之一。诗歌题壁之风从南北朝开始盛行,有题壁、题树、题棺、题柱、题亭等多种形式,除诗人自己题写外,还有读者的题壁把玩,并出现了对诗歌题壁传播效果的记载。诗歌纸本书写与传抄是我国造纸技术进一步发展、纸张于书写领域广泛使用的结果,因传抄可以辗转进行、流动传播,比题壁、石刻等信息源固定的传播形式效果更明显,成为东晋南北朝诗歌单篇散传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北宋李师中寓桂四年,政绩卓著,留下了一些文学作品。其寓桂文学以诗歌为主,词与文较少。诗歌既有清新自然、颇具理趣的山水诗,也有深沉练达、含蓄蕴藉的咏怀诗。李师中的寓桂诗平淡自然又厚重成熟;词情浓而通脱;亭台楼阁之文情景理思兼具。  相似文献   

12.
陶弼在旅桂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中,留下了大量描绘风土、吟咏性情的风物诗,这些风物诗往往于花草树木、田园风景和山水风貌的抒写中,融入了诗人的思想情感,体现了宋诗“以哲理入诗”的特点。诗中既有百味杂陈的人生况味,深含旷远高古的道境禅理,又内蓄着丰厚绵缈的历史意蕴,饱含了深刻隽永的哲理意味。诗风清新自然而寓意深刻,是八桂风物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其中的绵缈情思和深刻意蕴。值得后人不断地寻索玩味,并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和人生的感悟。  相似文献   

13.
宋代是桂林石刻发展的第一个繁盛期,其中南宋章宗朝桂林石刻文学最为兴盛。励精图治的宋孝宗、务实能干的广西地方官员綦同营造了桂林石刻文学发展的良好环境。张孝祥、范成大、张拭等名家在桂林创作的石刻诗文取得了非常商的艺术成就,使得当时的桂林石刻作品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独特的童真美感——论"桂林文化城"儿童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期间,随着"抗战桂林文化城"的形成,桂林的诗歌创作和各项诗歌活动也蓬勃发展起来,并呈现出越来越活跃的状貌。而儿童诗歌以其独特的童真美感在整个桂林文化城诗坛上绽放出奇光异彩。当时出现了一大批创作儿童诗歌的诗人,他们以各自独特的视角来关注抗战时期的儿童,描写儿童生活、思想,反映抗战的愿望,写出了大量的诗歌,为桂林文化城诗坛增光添彩,丰富了桂林文化城诗坛,推进了中国新诗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清代广西的闺秀诗人群体及其诗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广西出现了以桂林为中心的闺秀诗人群体,这些闺秀诗人大多生活在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有较好的学习与创作条件。尽管闺秀诗有诸多的局限,但清代广西闺秀诗人的涌现,为清代广西诗坛增添了许多耀眼夺目的异彩。  相似文献   

16.
桂林文化城时期,桂北诗歌创作盛极一时,呈现的是新旧体诗杂糅其他诸多体并存的多元格局,与之相比,桂东抗战时期诗歌则呈现新诗旧体化的单一趋势,对于这一特殊的现象及原因,文章从广信时期(时间)、地理交通(空间)、文人南下(人事)等方面,结合县志史料、文物建筑记载展开探讨,以此阐释桂东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诗歌曾经是最有力的号角。这时期的诗歌被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桂林文化城的诗人们爱国英雄主义之火熊熊燃烧。诗歌洋溢着战斗的激情,揭露了日寇的凶残,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在艺术风格上亦具有那个时代雄浑、悲壮的诗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