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天宏 《青年记者》2012,(15):77-78
电影音乐是电影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被人们称为"画面音乐".它一方面具有抒情性、表现性、节奏性、韵律性等音乐艺术的特性,另一方面又有互动性、综合性、画面性、造型性等电影艺术的特性.每一部影片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影片中音乐的运用能够将音乐与电影主题结合起来,帮助观众记住并识别出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2.
在电视画面的造型表现和画面镜头中,特写镜头与中景、远景一样,是一种画面景别,它能突出地强调人的面部细节或物体的细部特征,是视距最近的画面,是影视艺术创作的造型元素之一。从表现形式上看,特写镜头与其他景别画面的区别只是画幅的大小不同而已,但实际上,特写镜头能将人物的细微表情和特定瞬间的心理活动的表情传达给观众,它具有一种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有时也用它表现某一物体的细部特征,往往具有一种暗示和强调作用,揭示某种含义,也可在剪接时用它制造悬念或创造视觉震惊效果。特写可以说是镜头语言在刻画人物和描写细节时的独特手段,是影视艺术区别于戏剧艺术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色彩是最具感染力的视觉语言,作为电影艺术造型的一个重要视觉元素,它不仅能还原景物的原有色彩,还能表现影片的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传达人物情绪,烘托影片气氛,体现时空转换等。它更是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艺术手段。色彩的运用在当代电影画面语言的表现中达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4.
色彩是电影艺术的构成元素之一,色彩即感情。而导演张艺谋更是善于运用各种色彩为电影加分,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本文从张艺谋电影中的各种色彩着手,分析电影画面色彩的含义,表达的情感以及带来的艺术效果,从中探索色彩与电影的关系,引出对电影中色彩使用的思考,探究电影深层次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影像媒介的出现使大众从语言文化主导的时代进入视觉文化主导的时代。电影作为最具影像表现力的大众媒介,无形之中已经成为地域文化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电影银幕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地域文化形象,这些形象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甚至引来竞相讨论,原因之一就在于电影造型的强大艺术表现力。电影造型通过视觉化的表达方式摆脱了词汇和篇幅的限制,能够将文化形象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然而,不同地区的文化大相径庭,同一地区的文化形象在电影中的造型也有着不同的艺术追求,因此,电影对地  相似文献   

6.
色彩是影视艺术重要的造型元素和主要的表现手段。观众要真正领会影视色彩传递的意义,应该从视觉认知、心理感受、象征意义三个层次上去解读。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电视、电影艺术中,画面色彩除了能带来视觉的真实感之外,它还是一种有力的造型和构图手法,更重要的是,它还常常作为一种表现手段,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营造画面气氛,烘托任务情绪,塑造人物形象,有些作品甚至会把色彩作为重要的的叙事和表现手段。本文将从以下几点浅谈电视摄像画面色彩控制表现的作用和手法。  相似文献   

8.
声音是广播的唯一功能,广播是声音的蔚为壮观的大舞台。声音是极富表现力的。巴拉兹和普多夫金都认为:“声音具有一种显示诗意的能力。”(转引自亨利·阿杰尔: 《电影美学概述》第70页)。广播文艺以声音造型见长,可谓集声音之大成。它“以声叙事”、“以声达意”、“以声咏情”。“以声立戏”是一种借声音、“借语言来作雕型描写的艺术”。广播文艺有别于旁的姐妹艺术。如绘画,它用线条、色彩形象地再现现实,画面形象睁眼可见,神韵生动;雕刻用金、石、土、木形象地再现现实,有形有体,可视可  相似文献   

9.
王慧敏 《东南传播》2012,(8):126-127
在历史纪录片中,环境声、音响效果声不但被大量运用在资料画面、再现性画面中,起到叙事、造型、象征、渲染作用,提高了画面的艺术表现力;而且被作为典型声音形象加以塑造,成为节目的线索,起到了结构性作用。它强化观众的听觉体验和想象,丰富了电视艺术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10.
张鹭 《声屏世界》2017,(10):47-48
光线是影视造型语言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语言形式,对作品镜头、画面的气氛、语境、抽象意味等都有着相当关键性的作用,影视广告由于其特殊的语言方式和传播形式,所以对于画面色彩的整体搭配、运用要求较高,本文着重论述了光线的概念、 功能性以及影视用光的观念,希望从事影视造型工作的摄影师不仅知道在怎样的照明条件下能够看见对象,并且知道在怎样的光照条件下能够更好地表现对象.  相似文献   

11.
吴鉴英 《视听》2010,(8):9-10
构图是造型艺术术语,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结构配置方法。它是造型艺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并获得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而电影构图是结合被拍摄对象(动态和静态的)和摄影造型要素,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有重点地分布、组织在一系列活动的电影画面中,形成统一的画面形式。  相似文献   

12.
王覃秋  吴丹 《大观周刊》2012,(38):36-36
化妆造型,是影视艺术构成与表现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化妆造型可以更加生动有效的表现剧中人物的个性特征,烘托渲染艺术形象。同时它也是化妆师依据影视化妆造型的审美特性将演员形象与角色特征有机融合的创作艺术,是运用专业的技法和素材塑造出的有鲜明角色特征并与剧情深情切合的可视影视形象。本文就影视化妆造型的审美特性进行了阐述研究。  相似文献   

13.
影视艺术是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借助声音和色彩共同构成其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荧屏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自有彩色电影问世以来,服饰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它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精美别致的造型、独到适时的色彩,为这一视觉艺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4.
在影视中,光与色彩是作为语言而存在的。这些语言是刻画人物、创造人物形象、创造画面气氛、创造画面基调甚至剧情基调的重要手段。光与色彩表达出作品的情感与思想、主题与意蕴。在影视中,光与色彩不是中性之象,它带有剧情的倾向性甚至是社会性。它是影视艺术中特有的语法结构和修辞策略。  相似文献   

15.
电视艺术是以视觉形象为主的综合艺术。和电影一样,其独擅的艺术特性,是“用画面来思维”。但真正构成影视艺术的审美力量的,并不是仅具有外在的直感作用的画面,“而是画面的灵魂”(法国电影家阿倍尔·甘斯语)。所谓“画面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色彩在影视制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色彩运用技巧也是电影的重要表现方式,合理的安排色彩和布局,往往能更直观的表达导演的意图,增强情节的推进,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让观众更深刻的感受到电影的魅力.可以说,色彩是贯穿电影始末的语言,好的色彩更是对表达电影的内涵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别从影视技术和表达两方面分别论述了色彩在其中的作用,旨在以此阐述色彩对影视的重要性与意义,浅析色彩对电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英雄》这部电影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之一的张艺谋转型后首次创作的商业片,作为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却具有他独特的艺术美学风格,他对于影片的光影、画面的构图以及色彩的运用都有自己独到的见地。本文将从画面语言入手,浅析色彩构图以及"暴力美学"在画面语言中的运用以及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18.
顾笑冬 《记者摇篮》2012,(10):49-50
电视播出的画面是受众者面对的,电视画面的质量是影视艺术创作人员共同关心的。受众者看的是画面美不美;导演看的是画面的整体艺术效果;演员看的是他在画面中的表现;美工师看的是画面中他的创作成果。能否达到上述标准,是摄像师对电视画面中物体造型元素有机整合并进行二度创作所决定的。电视画面中物体造型基本元素包括:线条、光线、色彩、影调等方面。下面分别谈谈这些元素在物体造型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线条线条是画面造型的最基本因素,任何一个画面都离不开线条,线条是物体造型的骨架。线条有粗细、曲直、浓淡、虚实之分,我们在摄像时要善于分析线条、利用线条。  相似文献   

19.
电影画面是由画格组成的,电视画面则是由帧组成的.由于视觉暂留原理的作用,这些画格在运动中产生了活动影像.一个影视画面指的是从摄影机开机到关机,所拍摄到的在一段时间内连续的空间图像.因此从影视最直接的外在表现方式--画面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电影的基本构成因素--画面是运动的产物.没有运动就没有影视画面;没有运动的画面就不能称其为电影或电视.下面就影视摄影中的运动形式以及它们对画面构图产生的影响做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画外音,原为影视艺术中的术语,指声源不在银幕或荧屏画框可视空间之内的声音,由于它可以发挥声音作为独立艺术元素的表现作用,与画面内的形象和声音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互映衬,造成蒙太奇的效果,既扩大了观众的想象力,又拓展了形象的表现空间。新闻摄影的“画外音”,通俗地说,就是新闻摄影画面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它是新闻六要素以外的信息,实际上是新闻摄影画面内涵的自然延伸,情感的含蓄表达,形象价值的升值。它不但是内容的补充,更是主题思想的深化和升华。新闻摄影界的老前辈蒋齐生曾提出,新闻摄影的形象之信息量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