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季节"是穆旦诗歌的基本意象,贯串了诗人的整个创作过程,融入了诗人关于人、自然与生命的精神体验。在诗人的创作中,"春""夏""秋""冬"既是自然季节的更替,也是人的生命流程的转化。在对自然意象的选择中,诗人表达了个体内面的矛盾和痛苦,挣扎和反抗,以及由生命体验产生的自发自觉的哲思。  相似文献   

2.
<正>说明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古代并无"说明"一词,但不少题名为"说""记""疏""解""注"的文章应是说明文的源头。夏丐尊曾对说明文做过界定:"解说事物,剖释事理,阐明意象,以便使人得到关于事物、事理或意象的知识的文字,称为说明文。"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解说,阐明其本质和规律,使人获得相关知识。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通常可将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  相似文献   

3.
"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忍受教育"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4.
"受教育"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接受教育",从两个极端意义上讲就是"忍受教育"和"享受教育",但需要说明的是,"忍受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并非完全是坏事."接受教育"有顺其自然的平淡意味,"忍受教育"有忍受教育之枯苦酷的负面意味,"享受教育"可谓"真""善""美"的统一."真"追求正确地认知人与世界,使人走向真实远离虚假;"善"追求对行为意义的高远阐释,使人走向高尚远离平庸;"美"追求对审美意象之气韵、神韵的领悟,使人走向高雅远离低俗.一句话,"受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智慧存在,让人能早日过上"真""善""美"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5.
"意象"在典籍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如果英译中仅用概念思维对中国典籍中的"意象"进行翻译和诠释,很难让西方读者领略到中国文论的表达张力和特殊魅力。《庄子》是一部"以意筑象"的哲思典范,是在意象思维主导下产生的诗性人生哲学。"象""境""意""神"是领会《庄子》本真意蕴的思想通道,"以意筑象"是其行文思路,读者可以通过理解《庄子》的"象"而通向《庄子》的"意",以此去接近不可言说之"道"。译者在翻译时要与作者"梦怀相契",在对中华典籍中的文化意象准确认知的基础上,可采用"增词达意""虚实互化""陌生化"等翻译策略,对意象合理地翻译转化,将中华智慧体系、价值观念的文化精神展示给其他国家的文化群体。  相似文献   

6.
人教2004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在安排了第一、第二单元的中国古典诗词的集中学习后,于单元后综合性学习板块要求学生以"解意象、品诗歌"为主题,从"认识意象""意象归类""评论意象"等几项活动中任选一项或几项,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评论意象是从微观入手进行诗歌评论,可以说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评价能力的切实有效的途  相似文献   

7.
王廷相曾说过:"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王氏家藏集·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意象即诗词的本体.其特点概括起来有:真实、连贯、含蓄等三个方面,这是由意象的基本结构或者说意象的营造规律所决定的.<易传·系辞传>说,"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所以意象的基本结构就是情(意)与景(象)的内在统一,情中有景,景中含情.  相似文献   

8.
新诗,从胡适先生创立到现在已经整整80年的历史了。80岁,对于一个人来说已是自豪之年,孔老夫子说他做学问"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但是,新诗虽已80高龄,却还未形成自己的矩而无矩可从,所以大家总觉得新诗艺术上不如人意。用诗人周涛的话来说"是在一个错误的发展方向上"。"周涛对新诗发出了"13"问。这"13"问,《星星》诗刊认为"涉及中国新诗的根本、现状、前景一的确,周涛对新诗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他怀疑新诗"会不会是一个延续了近百年的大误会?""人们是不是发现它越来越像异国人了?"等等。周涛提出来的这些问题是值得诗界深思的…  相似文献   

9.
阳光容器     
在中国当代散文诸家中,周涛是"西部自然的歌者"。他的作品以描述西部边陲的自然人文景观为主要内容,想象奇特,笔势跌宕,语句密集,情感充沛。从题材上看,周涛的散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借对博大而广漠的边疆自然山水的描述,揭示民族丰富的自然史和心灵史,代表性的作品有《游牧长城》《山河判断》《天似穹庐》等;其二是大量的"动物散文",苍鹰、鹞子、红嘴鸦、牛、狼、狐狸……在作品中昭示着各自的生命哲学,这类散文以《巩乃斯的马》《逃跑的火焰》等为代表。周涛提倡"以诗为文",他的散文体现了诗的自由、抒情和想象的精神。在周涛看来,散文写作是"展现一个人内心的风景","我怎么想怎么写,我表达我自己,不照别人书上的模式"。他对土地的眷恋,对山川的热爱,对苍穹的赤诚,都张扬着极强的个性色彩。他不喜欢委婉而喜欢直率,不追求精雕细刻而追求浑然天成,不热衷于和风细雨而热衷于大刀阔斧。所以,在周涛的散文中,总是充满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强悍而诗性的美。周涛散文为大家所熟悉的有《巩乃斯的马》《过河》等。本期我们选用了他的《阳光容器》。这篇散文在奇异而绵密的叙述中,呈现出西部草原的独特风物与生命和谐之美,其淳朴清澈之姿令我们读之难忘。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古诗"独立无序"的组篇现象与"重意思轻意象"的不当教学方法,尝试梳理建构研究主题类化的古诗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集聚型群组,通过"意象切入""意象捕捉""意象营建"的研究路径,让古诗的学习走向"言""意""象"三者的圆融共生,从而提升学生对古诗的审美情趣,在成长中植下中国诗词文化的种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