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重要概念,包含丰富的历史和现实内涵,寓意深远。中华民族共性精神是各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共同创造的,尽管不同民族、不同思想流派、不同思想家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关注的问题往往不同,文化旨趣和追求各异,但中华各民族文化长期交融、互补共进,在中华文化的大系统内又表现出许多共性的精神特征和中心理念。自强不息、经世致用、和而不同等精神在贵州多民族文化和社会历史实践中曾发挥重要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化寻根”小说既是国际国内的文化思潮冲击的结果,又是文学自身逻辑演变的产物。它或从民族与个体生命的原始状态中发掘民族文化积淀,或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社会的精神支撑,或从民间文化的历史遗传中探测现实生存的文化秘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文化寻根”小说是渗透着当代意识的民族寓言,它所采用的文化视角扩展了文学表现的角度和领域,促成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元文学景观的呈现。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的主流媒体对草原文化节的报道主要以文化类议题为主;在叙事框架上,媒体的落脚点都在构筑草原文化节的盛况和内蒙古文化大区的形象上,广泛采用了"以正面报道为主"的基调、叙述的话语形式和光辉泛化的修辞手法,多数媒体较为重视图片对传播效果的辅助功能。未来可以考虑从突破民族文化传播的宣传范式、提高民族文化传播的议程设置能力和丰富民族文化传播的方式及手段等方面来优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新历史小说的"碎片写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小说虽然出现在西方新历史主义引进之前,却也受着这种观念的影响。但又不是照搬。在我国的社会生活土壤上形成自己的特征:主要是以“小历史”的碎片颠覆“大历史”的整体。由寻根作家、先锋作家和新写实作家汇集而成的新历史小说潮流以丰厚的创作实绩演绎着他们的新历史主义观念。具体表现为:以个人视野和民间视野颇覆正史意识;以“放大碎片、拆解整体”和荒诞、扭曲、夸张的方式解构宏大叙事;题材、主题、人物及叙事方式又追求从“无限”到“有限”,从而消解崇高品格。新历史小说虽切入传统历史主义的盲区。有独特的发现,却又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窠臼。  相似文献   

5.
长篇小说《阴阳碑》、《传世古》、《金匮银楼》是当代作家王雄的"汉水文化三部曲"。王雄着眼于汉水文化,用理性去思考挖掘这块土地上历史的文化内涵,以拾零捡碎积土成山的精神,去追溯那遥远的逝去了的历史与文人景观。王雄力图从汉水文化中寻觅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探索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试图"留住华夏文明"中的一个内核,"破译汉水文化"这个基因,并将她展示给今天的人们。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偶像"崇拜的历史.孔子作为"偶像"崇拜最顶级的人格化身,对其思想的认知异化致使中国文化发展史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偶像"崇拜个体,形成了一种强势的"偶像"崇拜的文化现象.晚清文化嬗变的基本趋势是打破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一元文化格局,形成儒学与诸子学、中学与西学并存的多元文化格局,动摇了以孔夫子为代表的传统"偶像"的至尊地位;晚清文化嬗变的特质是坚持民族主义的文化精神,强化了中学在近代文化学术建构中的价值地位,导致新一轮"偶像"崇拜现象的复现.文化嬗变与"偶像"崇拜的矛盾现象是民族国家社会发展中特有的精神现象,也是引人反思的魅惑所在.  相似文献   

7.
云出版时代,随着传播载体的弱化和被消解,新的传播理念和模式不断翻新,置身于"云时代"的网络体育青年编辑,要自觉担负其责,要有作为文化人传承文明的担当。在编辑活动中具体体现在:编辑体育新闻要凸显文化元素,传递社会正能量;要理性对待负面新闻,弘扬社会正义文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人类社会五千年文明史所内涵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基本线条的回眸。对当代世界文化融合性、民族性、网络性与产业性基本特征的扫瞄。将当代中国民族文化的基本框架以理性定位,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创新与发展文化产业为我们的工作方略。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艺复兴是振兴中华民族、开启民族新时代、重振民族辉煌的重要途径。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经验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规律,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都离不开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作为其核心和本质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不会被融化和消解,会在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过程中不断改造外来文化并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进步被赋予新的内容。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和建立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与社会经济基础有着密切的关系。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各民族进步文化的优秀成果,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文化体系,一定会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0.
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不同。老舍关注的是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往往以市民世界畸型的心灵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国民性格的积习和痼疾,探索城市文明中所潜藏的病态心理。面对价值失序中道德信念的沦落状况,老舍以清醒的理性精神寻找中西文化的“熔点”,以重铸国民的理想人格。凸显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恩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积淀,是最能体现国家精神的鲜明旗帜。弘扬民族文化就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提出,不仅是时代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更是凝聚着几千年深厚的历史感情,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的着眼点不仅是经济的腾飞,更应当看重文化的纽带作用,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加深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积淀,是最能体现国家精神的鲜明旗帜。弘扬民族文化就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提出,不仅是时代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更是凝聚着几千年深厚的历史感情,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的着眼点不仅是经济的腾飞,更应当看重文化的纽带作用,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加深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拟从"碎片"和"拼贴"二者的关系出发,分别从文本形式、文本内容、作为文学存在的文本及文本媒体等多个维度介绍了唐纳德·巴塞尔姆的后现代作品《白雪公主》的碎片性特征,并相应地分析了作者采用拼贴技巧创造碎片性文本的真实目的,最终得出作者借此批判社会现实和进行文学反思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民族精神形成于民族的历史生存和长期实践探索,是民族文化共同体在历史实践中尽情营造、并在精心恪守中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它作为民族心理、传统文化、思想情感和民族时代使命的综合体现,其形成和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在当代中国探讨构筑民族精神的途径包括:从文化自觉的高度来强化民族自觉意识和社会历史责任感,以创新民族文化;抓住民族精神构筑的特点,找准在和平、发展时代及社会转型背景下民族精神构筑的内在规律;着眼于社会和谐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创新其文化实践形式和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5.
正一解析以"德"为根的中国文化特质文化即人化,是生物进化成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对外在物质世界和自身精神世界的认知和改造,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支撑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灵魂脊梁、传承民族和历史进步的精气血脉。较之注重理性、重视科学思维、强调个体能力发展的西方文化特质,中国的文化特质则更偏重人文关怀、推崇天地人和、倡导  相似文献   

16.
5000年中华文明史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近代以来又融入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革命精神.具有了新时代的特征。我们要在创造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弘扬民族精神.要在发展先进理论的过程中塑造民族精神。要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和文艺媒体作载体,使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在双向互动中发挥其巨大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民族之魂,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富强的基石。纵观世界古今,建设文明社会离不开先进文化的引导,回顾中华历史,荆楚文化在湖北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展望未来,荆楚文化将为湖北经济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为政治建设提供丰富的历史经验,为文化建设提供深厚的传统力量,为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指导,必将在"文明湖北"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当代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关注程度不够 历史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尤为重要,但在现实中民族传统文化却往往被大学生忽视。  相似文献   

19.
"客文化"是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高校大学生"客文化"是网络"客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调查发现大学生"客文化"的传播在传播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方面有独特的行为表征:网络技能熟练、个性意识强、思想积极向上;传播内容聚焦在记录学校生活、分享社会信息、抒发个人情感、关注名人明星;传播对象集中在同学老师、家人朋友、普通网民三类群体。传播特征主要表现为开放性、互动性、包容性、多重角色性、依赖性、盲从性。  相似文献   

20.
为服务和促进广西文化强区建设,弘扬广西精神,发掘和传播广西优秀民族文化,本刊增设"广西少数民族研究"栏目。该栏目以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包括: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教育、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