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王庆欣 《贵州教育》2010,(13):29-30
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语文学力发展的基础需要。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每堂课都在进行必要的听、说、读、写的交互活动。因为“听”是“说”的前提,没有清晰的“听”,就不会有得当的“说”;没有恰如其分的“说”,也就不可能有精彩的“写”,也不可能有绘声绘色的“读”。可见,“听”是相当重要与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外语学习形成热潮,但真正“学出来”的人却并不多。如何使外语学习收到更好的效果,是外语教学人员和学习者共同面临的课题。怎样就叫作“学出来”了?一般说来,是指能够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某一门外语,也就是能够通过听、  相似文献   

3.
人们习惯上把学外语的步骤分为“听、说、读、写、译”,衡量一个人的外语水平高低也是在以上所列方面进行评估。按这种观点来分析,“听”是学外语的第一步,其次才是“说、读、写、译”。笔者认为,这种排列是学母语的步骤,并非学外语的步骤。因为对于讲母语的人来说,生下来就能听到母亲的声音,无意识中就通过听觉接收到了许许多多母语信号,在张口说话之前至少就已经听了将近一年时间,然后才开始边听边说,不断地进行语言实践,再往后才接受读、写的训练。  相似文献   

4.
环境教学法,即在课堂内外组织学生创造一个听、说、视、嗅、触的英语环境,营造一个学习外语的“氛围”。学生们在这种环境里学习外语,感觉听学语言真实自然,并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大量接触和实践所学的语言,增加了课堂的“密度”和练习的“量”,提高了学习的“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起来轻松,用起来自然,学用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环境教学法”为大面积提高中小学外语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教法。1.创设环境,形成氛围一走进校园,你会进入这样一个视、嗅、触英语的环境:学校办公室的牌子用英文书写;教…  相似文献   

5.
简雪雁 《南昌教育》2005,(11):23-24
一、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听力,首先要想一切办法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积极性可以有很多办法,如:在课堂上听一些名人的演讲和流行的歌曲;尽量设置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场景来开展听和说的活动;听说读写要相结合;等等。  相似文献   

6.
乡村故事     
我长在南方乡下。耳闻目睹很多好玩的故事,颇有南方特色。稍加梳理,忍俊不禁,静而思之,大义存焉。土改时,驻村工作队多是北方人,讲的北方话南方人听不明白,故而误会多多。敝乡称北方干部讲的话为“解放话”。有回开会,工作队长操着北方话,字正腔圆:“大家回去都要找差距,明天准备发言。”“差距”和“发言”,本地老百姓闻所未闻。他们只知纺车上纺缍中间那根生铁做的轴,叫车株,南方话说是“差距”。他们不明白,明天开会要带车株干什么?“发言”,大家都听成“发盐”。那会儿盐正紧缺。共产党说是来帮穷人闹翻身的,一点儿不假,开会还要发盐。…  相似文献   

7.
试论演讲与教学孙更新演讲,按照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学术演讲(或日教学演讲)、政治演讲、管理演讲、交际演讲四种。高校教学常常采用学术演讲的形式,学术交流也常常采用这种形式(如学术会议的论文宣讲、学术研讨会的发言等等)。学术演讲的特点是知识量(或信息量)...  相似文献   

8.
勿庸置疑,音乐是一定时间内“听”的艺术。当然,音乐中“听”的内涵是广泛的。有被称为“耳界”第一层次“表闻”的“外部听觉”;也有指能通过“冥听”达到音乐听觉的高级阶段的“内部听觉”。人们常用马克思的“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来形容不会听的结果。相反,知音者,则“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真所谓:不会听的听音,会听的听心。  相似文献   

9.
新型语文课堂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往往特别注重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听、说能力的训练。近年来,笔者也时时感觉到学生们“说”的能力欠缺。比如课堂提问,很少有同学主动发言;即使发言,不是不敢大声讲出来,就是表达得不准确。于是,笔者采用“课前五分钟演讲”作为教学辅助手段,有意训练学生“说”的能力,为学生的听、读、写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幕启后,甲、己背靠背坐在椅子上,甲在看书,乙拿个鸡蛋,边放在耳边听,边“唧唧”“啾啾”地叫。甲 (不耐烦地)你到底在干什么?乙 (吓了一跳)学外语呀。甲 学外语为啥拿个鸡蛋?  相似文献   

11.
2000年秋季,国家教育部首次把“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编入高中语文课本,在颁发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关于“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中,明确提出,要使高中生能“根据不同场合的要求,恰当机敏地进行口语交际(包括交流、发言、演讲、讨论、辩论等)”的教学要求。这里说的“口语交际”,主要是指高中生日常交际的能力,小括号内的解释说得很明白。如何认识这项工作,把握好施教内容,采用得当的方法,就成了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亟需探讨的问题。近年来,以安徽师大附中为龙头的“活动式”教学实验,已在安徽省蓬蓬勃勃…  相似文献   

12.
我们知道 ,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外语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要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 ,就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而“听说”又是读写的基础 ,故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语言的形成先有声音后有文字 ,学习语言必须遵守语言形成这一规律 ,先从听说入手 ,先听说 ,后读写 ,实际上初中学生年龄小 ,对语言反应灵敏 ,模仿能力强 ,又爱说爱动 ,不怕难为情 ,学外语的积极性高 ,从听说训练入手 ,也是符合学生…  相似文献   

13.
英语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最终达到运用英语交际的目的。在英语这几个技能中,听是第一技能。学生要提高外语的语言运用能力,首先应从听入手。听居诸能力之首,是其本身在交际中的地位和特点所决定的。 人类的语言实践证明,要学会一门语言重要的是多听,要置身于那种语言环境中去接受“耳濡目染”。这种语言学习的过程就和小孩学语言一个样:以听入手。听  相似文献   

14.
语言的形成是先有声音,后有文字。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学习一种语言也要遵循语言形成的规律,即先从口语入手。先听、说,再读、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儿童在学习外语时,与婴儿学母语有相似之处,如对音的反应比成年人敏感,记忆力强,模仿声音的能力也强,羞怯感小等。这些特点对于他们练习听、说外语都是有利的条件。而他们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则比成年人差。因此不宜过早、过多地给他们讲解语法知识。用讲解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来代替口头练习,是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外语的年龄特征的。下面谈谈在…  相似文献   

15.
根据Krashen的"监控理论"和Swain的输出假说,提出综合能力目标导向下的理工科大学外语演讲输出模式。在课前、课上和课后都有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以演讲输出为检验手段,推动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进行重新建构,以表达作为最终目标和突破口,提高交际和其他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针对外语学习中的听力练习,包括如何提高单词量,如何在网上选择有益的辅助听力材料,从而如何综合提高俄语听说能力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外语学习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通常要求“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其中以听为首,听的能力的锻炼在短期内是不可能达到突飞猛进的效果,长期的积累才是达到练就过硬听力水平的唯一途径。当然,任何学习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便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现就自己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和总结的经验略谈一二。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要为学生营造大语文环境,提高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听说读写的自觉意识,使生活的过程成为提高语文水平的过程。一、“听”与“读”的熏陶渐染“听”“读”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听”“读”水平直接影响“说”“写”能力。因此,我们提出了“有耳朵你就别闲着”的口号。清晨,校电台在音乐欣赏后,开播名家名篇、学生习作;午饭后,校调频电台播放散文、诗词,学生利用无线耳机收听;晚饭后,闭路电视系统播放《新闻联播》;周日用《三星智力快车》栏目上选修课;课外活动,利用校园网络系统播放教学课件、诗词欣赏。每周各班推荐…  相似文献   

18.
英语听说能力培养的若干技巧李晓霞南通医学院英语学习象其他语言学习一样,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然而多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在相当程度上存在一个缺陷,即“聋哑症”。由于过分注重词汇和语法的讲解,较少提供听和说的练习机会,许多学生学了多年英语,却听不懂连贯...  相似文献   

19.
如何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历来是语课堂教育改革的焦点。长期以来,受教育现实中诸多因素的制约,语教学普遍注重于读写,偏废学生说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中学生普遍存在口头表达能力差,课堂发言胆小;公众场合说话胆怯,词不达意,言不由衷的现象。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相去甚远。浙江省编初中语教材虽然在说听能力的培养方面作了努力和体现,教材的每个单元训练中已专门列出了“听说训练”,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决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指导我国一切改革开放活动的总原则,全国的物质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政治建设都得遵循,外语教育自难例外。因此,当前我国外语教育改革发展的焦点工作,应是研究我国外语教育的中国特色是什么,进而检查我国的外语教改哪些地方体现了中国特色,哪些地方淹没了中国特色,再据以建立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这是一项极大的任务,须得外语教育界业内人士及关心人士携手全力推进。为此,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决定举办中国特色外语教育论坛,以多种方式在全国展开中国特色外语教育的研讨,提炼本国经验,把握时代发展,从理论高度为解决我国外语教育教学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奠定基础。 正当筹备论坛之际,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向中心负责人提出就当前中国外语教学热点问题进行大会辩论的建议。建议得到了积极回应。于是中国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以《我国当前外语教学热点问题纵横谈》为题,安排了专门时间,举行了以探究中国外语教学基本理念为内容,并有500多位专家和一线教师、外语教研员参加的辩论大会。辩论在2007年11月1日晚七点半在广州华泰宾馆举行。辩论以两方出席的专家各二位为主发言人,与会者积极参与。在主持人的协调下共进行了近三个小时,取得了一定共识和澄清了一些认识。就其内容和学风说,都可看作今后开展《中国特色外语教育论坛》的一个序言。所以本刊根据会议录音,将会议的发言整理为文字,向同行通报,希望激发共鸣。此通报的标题系编辑部一再讨论后草拟,所通报的文字稿,曾送请辩论主持人审阅并转告辩论双方。现在作为《中国特色外语教育论坛》专栏的启动序言,全文刊出,供同行了解、研讨。我们更希望同行读后抒发自己的见解,推动这个论坛的发展。 抒发自己的见解必须深入了解辩论发言之袁里含义的结合,此次辩论为了突出和谐互补的精神,把辩论都改称讨论。专家的辩论发言也极力以“协商式”地解释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力避“PK”色彩。这种精神是值得推崇和发扬的。但编者认为,辩论是维护参辩者既有观点,讨论则是共同剖析尚未明确的问题,参加会议的听众则在筛选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作品评。所以本次“讨论”仍以称“辩论”为宜,而且了解辩论的发言就必须洞悉发言者的既有观点、主张,分析发言的涉及面以及没有说出来的“潜台词”,还要分析是否紧扫主题而未有意或无意地“偷换概念”。所以辩论比讨论深刻得多。辩论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早在战国时期,齐桓公的孙子齐宣王经营的稷下学宫就规范了中国学术辩论的三条文明规则,此次辩论主持人所订的四条讨论规则也与稷下三规则极为接近,因此编者把本次的讨论仍视为辩论,并于每位专家某些发言之后,仿古人读经后作注疏的办法,写上一点“读后感”,供读者思考时参考。“读后感”在相应发言之后另起一段单排,以示不敢与专家发言平起平坐;同时用*号及不同字体加以标示,以便区别,这是编者以读者身份所写的“读后札记”,读者也可不读。[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