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恩古吉连续推出了三部自传性作品,为具有悠久历史的非洲自传文学传统作出了独特贡献。《战时梦》是该自传三部曲的第一部。一生以历史书写为己任的恩古吉在自传创作中延续了这一风格,《战时梦》不仅书写了微观层面上的个人史,同时还展现了中观层面上的家族史和宏观层面上的国族史。三个层面的历史书写共筑了一幅多维的历史画卷。本文从恩古吉的自传三部曲和非洲自传文学传统出发,来审视《战时梦》中书写的个人求学史、家族生存史和国族斗争史,以期通过多维的历史书写,探寻这位作家、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复杂又矛盾的文学观、艺术观和政治观的成因,以及恩古吉独特的自传书写方式对非洲文学自传传统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女勇士》通过对历史的大胆改写和杜撰,模糊了历史与文学的界限,揭示历史实为叙事。历史叙事为个人提供了定位和参照,并参与到个体的主体身份构建中。通过书写华裔美国人的历史,汤亭亭打破了美国历史对华人沉默和忽视的不公,突出了历史书写的政治性。  相似文献   

3.
《史记》所记感生神话,因其内容本身与《史记》书写手法存在悖谬,历来备受争议.司马迁通过隐去叙述者、构建完整的故事情节以及还原故事场景等高超的叙事手法,实现了神话向历史的转化.历史叙事下的感生神话,则实现了神话为历史书写服务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其固有的文化形象。进入现代以来,南京的城市文化与文学形象发生了变化,学者们也与时俱进,观察着南京的城市形象嬗变。德国作家Roes的现代南京城市书写,以《白蛇传奇》为代表,他根据自己的观察,以文学化的手法记录了现代南京的城市形象,是南京城市形象的文学体现。在具体书写中,作者通过描写一个普通青年市民健的日常生活经历,书写南京传统文化的衰落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崛起,构建了现代南京城市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5.
当代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作品是美国文学的畅销之作,她用中国文化材料建构起自己的文学世界,同时也用自己的文学之笔将华人及华裔历史真实呈现在主流社会读者面前。其作品《中国佬》可以说是文学书写与历史记录的杂烩。作者以这种写作手法,达到修正美国官方历史,夺回族裔话语权利,实现美国华裔拥有美国的写作目的。历史与文学的互动作用使其作品有了多方面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本文从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假说谈起,凸显其书写的多元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来西亚籍作家黄锦树擅长刻画魔幻的时空,"马共"等混合中国情怀和马华离散情感的历史元素。《迟到的青年》通过刻画一个被多国特务追捕的神秘青年,在对他与时间的魔幻书写中体现了"青年"对中国母地、马来故土同存的"离散"。同时,借"驼背小人"、"皮箱"、"祖"对时间进行了寓言性书写。在错乱的时间流下,还存在殖民书写、身份隐喻、互文性等多种文学手法和元素。  相似文献   

7.
宗璞《野葫芦引》为探讨作家在文学记忆与历史细节的缝隙间如何经个人文学小传统而浸润出深厚而别致的审美底蕴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个例。从文学传统的内在融合来看,《南渡记》《东藏记》在女性视角与知识分子心态的描摹上显现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同时,作家对于战争的书写与关于历史的看法也将《西征记》里对世态人情的表现作了更为细致的审视。而已经完成的三卷本小说文本中对“野”这一小说诗学的建构方式.则从文学范本选择与长篇小说文体自律性的关联中为趋向世情/虚构流向的史传诗学提出了切实的当下指向.  相似文献   

8.
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是一部苦难的史诗。关于苦难的文学书写,也因而所在多有。在俄罗斯,有《战争与和平》、《古拉格群岛》;在拉美有《百年孤独》;在美国有《根》;在欧洲有《悲惨世界》和《变形记》。可是,在中国,面对民族的苦难,我们却没有充满作家个人伤痛的深刻思考和更为疼痛的个人化写作,没有写出与这些苦难相匹配的作品来。这是我们中国作家的局限,也是中国作家和当代中国文学面对民族苦难历史的伤痛和内疚。  相似文献   

9.
乐府文学中的"都市书写"是中国古代都市文学的重要内容。乐府文学中的"都市书写"包括都市物质景观、文化景观和都市心态三方面内容。都市物质景观集中于道路、建筑、市民生活区域,文化景观主要反映为游侠文化和青楼文化。南朝《长安道》、《洛阳道》或突出帝都的恢弘,或描写都市的繁华奢靡,唐人同题之作更融入种种都市心态的抒发。这与南朝、唐代乐府文学中不同的都市构筑方式有关。南朝"都市书写"是历史想象与现实环境结合的产物,其都市景观呈现出模式化特点;唐代"都市书写"植根于真实的都市,显示出由地理、文化空间转向情感空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村庄为莫言的文学创作开启了创造性的文学视角。莫言以村庄为书写对象,借以独特的村庄叙事手法成功的塑造了"高密东北乡"文学村落,利于他对中国民间、历史与当下进行现代性的发现。  相似文献   

11.
以文学空间学视角细读故事文本,可以发现在《爱》的故事文本中,并不熟悉中国乡村的张爱玲巧妙地借用了传统文学尤其是诗词资源,利用古今依然相通的文学想象共同体,构建出现代乡村情感空间,实现了从时间到空间的转换。其中的叙述采用了她偏爱的参差对照手法,也蕴含了她一贯的价值取向,即在乱世中对人生安稳与和谐的追求。从文学空间学意义上看,《爱》这个故事既是博尔赫斯笔下的阿莱夫那样聚集了空间中所有点的一个点,是后来福柯意义上的异托邦,也是浓缩了张爱玲写作技艺的一个点。所以,张爱玲关于"爱"的体认与书写,既不真实但也并非虚假,而是处于真实与虚构之外的第三空间。这可能恰恰是张爱玲《爱》的真正价值以及这个短小的故事如此受读者喜爱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2.
正教育需要懂的人来办。"懂"已属不易,平心静气地"行"则更难。生长在泉州这座传承与创新并存的历史名城,郑文伟局长的思想也深刻地打上了勤勉务实和包容开放的城市精神印记。这位低调的学者型教育管理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畅谈教育、历史和人文,质朴中不乏智慧的语言为我们打开了泉州教育的一扇门,入其中,方觉是桃花流水,别有一番天地。  相似文献   

13.
《修改过程》是韩少功在文体形式探索中重构历史经验的努力尝试。小说回望了一群"77级"大学生风起云涌的青春岁月,在多层次的对比中展现个人的命运悲剧,以"戏中戏"的结构实现多重叙述者的介入,力图全方位书写与当下流行元素产生碰撞的陌生化的历史。"77级"们被历史"修改"过的、悲喜交加的人生中寄予了韩少功对个体生存经验的深情追忆,表达了其对人生与时代、文学与现实之间复杂关系的真实体悟与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4.
关于张爱玲的土改书写,之前诸多论者往往从"委托写作"的真伪以及政治立场的敌友关系来分析研究,这种研究方法不可避免地遮蔽了张爱玲土改书写的艺术人生思考与艺术探索。本文从流亡文学的角度,重新探讨张爱玲以知识分子身份见证土改运动,在历史变革与个人命运、历史再现与自我反思之间、在文学与政治之间完成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5.
2009年出版的小说《蛙》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通过对姑姑等众多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乡村生活的生动描写,展示了新中国特殊历史时期计划生育政策推行过程中的一幅幅真实图景。在《蛙》中,莫言将个人的境遇融入到政治和历史的语境中,其坦诚的书写引发了读者对于人性复杂性的深入思考。本文将从《蛙》的历史内涵和独创性出发,通过分析小说中姑姑这一人物形象,探讨该作品对于人性本真的挖掘与历史性书写,进而思考现当代文学的创作使命与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6.
文学史书写中"作家作品集"式体例正受到质疑。文本的审美价值与历史价值、作品与文学背景及历史背景的关系、文本间的渊源与影响,正在考验着文史家的史识功力。杨联芬以《中国现代小说导论》的书写实践,使我们看到了这种书写体例可能蕴涵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7.
《美丽的日子》(发表在2010年第5期《人民文学》),是由新世纪上海文学代表女作家滕肖澜创作的中篇小说,该作品以其细腻的写实笔触和温情的母性叙述于2014年获得了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运用新写实的笔触描写了一老一少两位母亲之间的精神博弈,在这场女性与社会、与他人,甚至是与自我的抗衡和矛盾中,虽充斥着日常琐碎和"一地鸡毛",却也彰显出作者对于母性的关照,将母性的崇高与坚毅,卑微与无奈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作者在文章取材、语言风格、审美表达等方面突出新写实小说的特点,透过普通上海市井人家的庸常人生管中窥豹,面对上海这样一个文化多元、历史绵长、形象多面的城市,运用"新写实"的手法,将上海的文学书写得到了一定的补充与拓展,进一步还原出一个更加完整真实、新锐质感而又耐人寻味的上海都市新面貌。这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次"滕肖澜式"的写作。  相似文献   

18.
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不应被视为消极、颓废的抒情文学,相比启蒙文学与古典文学而言,它具有隐匿的"现实性书写"特征,同样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再现。从根源上看,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这一特征是由文学内外双重因素所共同导致;而从具体表现来看,"现实性书写"分别具有对现实呈现的碎片化、鲜明的民族性以及手法的隐喻性等特点。从创伤书写、浪漫主义反讽、文艺批评等不同视角进一步深入探究这一特征,可以加深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整体认知。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伊始"十七年"间的满族文学,清晰地带有历史的制约痕迹。业已显示出创作实力的满族知名作家们,囿于当时独尚一尊的文艺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刚性原则,只能走在题材选择十分逼仄的道路上。百部并腔绝唱寡,只有老舍,利用有限时机,以个性书写向文艺界清规戒律发起衅战,完成了话剧《茶馆》与小说《正红旗下》的开篇,成了满族文学在该过程绝无仅有的独特"族性"书写。回忆起"十七年"的满族文学,人们不能不说,真正做到了在民族文学本质意义上丰沛书写的作家,实在太少了。假若没有老舍的话,满族文学在该过程中特有的"族性"书写,几乎要交白卷。  相似文献   

20.
以书写抗日战争为主要内容,以塑造英雄形象为主要艺术手段的长篇历史小说《历史的天空》,虽然在对抗战历史的认识与书写方面有所探索,但是在塑造英雄人物梁大牙、描绘主要人物之间的爱情方面却表现出对过往文学经验过多的沿袭和重复言说.渗透在文本内部的思想观念、审美倾向也显得比较保守,没有更深层次的开拓.在对抗战记忆的文学书写上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这种遗憾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文学在战争记忆书写方面艺术创造力的相对乏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