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御史一职,职司监察。自秦汉以来,其职责几无不同。宋代尤为重视,以“台(御史台)谏为天子耳目,所以防壅蔽、杜奸邪。”所谓“御史者,天子之法官也。”御史台是宋朝的中央监察机关,长官是御史中丞,下设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御史台除“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外,还具有一定的司法权力,这就是御史推鞫(j(?))。即推勘、勘鞫,就是推究审问,也即对违法失职的机构或官吏进行司法审判。  相似文献   

2.
我国奴隶社会实行官僚世袭制,封建社会实行任官制。随着任官制的确立,监察制度也逐渐形成、确立、健全和完备。本文试就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其利弊,作一初浅的探讨。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秦汉时期是草创阶段。秦设有御史大夫寺,长官称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兼行监察职能。汉承秦制,但略有变革。西汉初称御史大夫之署为御史府,后称曰御史台,亦称之为兰台寺。“汉御史大夫有两丞,一曰御史丞,一曰中丞……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十五员,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盖居殿中,察举非法。及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秦汉时期,它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监察制度的基础。御史监察系统方面,御史大夫领导下的御史府行使中央最高监察权,西汉末期交由御史中丞掌管。地方上,秦朝的监郡御史、汉朝的刺史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员,成效显著。与此同时,以谏议大夫、中大夫等为代表的言官规谏系统确立并起到一定的监察作用。西汉时期,我国最早的系统监察法规《监御史九条》和《六条问事》出现,开始了监察制度法律化的进程。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虽不完善,但它强化了皇权,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董中德 《教师》2014,(13):63-63
加强人事监察工作是中国古代行政中具有特色的一个方面。所谓监察制度就是历代国家对于中央和地方各级机构、部门和官吏的公职活动,实施监督、纠察,以检举和纠正其忽守失职行为,弹劾国家机关和官吏中违犯朝廷纲纪法度者等一系列有关的措施。我国第一个相对独立的行政监察机构的设立是在汉代。在汉武帝时期,建立了全国最高的监察机构——御史台。御史台以御史中丞为主官,其主要职能是纠察弹劾违法官吏,  相似文献   

5.
唐代的御史台为专门的监察机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御史监察百官、整饬吏治的职能维护了官僚机构正常而有效率地运作。唐代御史常态的职权运作突出地表现在二方面:一是监察法及其相关配套法规的健全与完善,御史职权行使有法可依;二是御史职权行使的科学合理性,加强对官僚行政体系的总枢纽即尚书六部的监察。  相似文献   

6.
西汉的监察制度承于前代,远迈后世,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监督机制的主要构成形式。从中央与地方分级的角度划分,西汉的监察制度可分为以御史府、司直、司隶校尉为主的中央监察体制和以监御史、刺史、督邮等为主的地方监察系统;从权力制衡分离的角度分析,则主要表现为监察权与行政权相互分离,监察官与行政官相互牵制、彼此制衡,中央与地方多级监察的监察体系。试以西汉监察制度的研究为视角,探析西汉廉政制度建设的概况。  相似文献   

7.
旧中国的权力制约机制一、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监察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创始于秦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日臻健全于隋唐,高度完备于元明清,在漫长历史演进过程中,其体制之健全,沿革之清晰,规制之详密,世所罕见。其内容主要包括御史制度和谏官制度两个方面。御史制度是一种由中央御史台及郡御史所构成,依据皇帝命令和国家法律,替朝廷监察各级官吏的制度。它是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干和核心,其特点有三:()机构独立,职责明确。早期的监察机关是行政机关的附庸,它们的长官由行政官员兼任。东汉御史台工作独立…  相似文献   

8.
略论明代御史制度之利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御史制度古已有之,秦汉唐宋历代相承,号称天子耳目,是封建官僚系统中的重要分支。朱元璋立国之初,有鉴于元代纲纪废弛,贪吏横行,设御史台。“中书总政事,都督掌军事,御史掌纠察”。御史合作为三大府之一,在中央政府中居鼎足乏势。所谓“朝廷纪纲,尽系于此”。以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与六部并列,都御史为七卿之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员额多达一百十人,远远超过前代(唐代监察御史仅十五人)。有明一代,御史人数众多,地位显赫,在整个官僚系统中起重要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随着封建制度的强化而发展的,而汉朝是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形成阶段.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增设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为中央监察官,在地方设立十三剌史,监察地方二千石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  相似文献   

10.
唐律向称有唐以后历代法典的模型,其司法机构的设置也为后世模仿的对象.唐朝中央设刑部、大理寺、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刑部掌刑名,大理寺管审判,御史台司监察,后世大都沿袭这种“三司”机构的设置.元则不然,元中央虽也设置刑部、大宗正府、御史台三大机构,然除御史台职能基本同于唐的御史台外,刑部和大宗正府的职掌则大异于前代.近年出现的《中国法制史》著作,或将元代的大宗正府与唐代的大理寺牵强附  相似文献   

11.
张安世出生在西汉武帝时期(前134年前后),卒于宣帝朝(前62年),为官五十余年。他谨慎、内敛、自谦的一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也得到了史家的高度评价。梳理张安世的事迹,有助于对西安南郊凤栖原张安世及其家族墓地的考古研究,亦对研究西汉中、晚期社会历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赵久湘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1):122-124
阜阳汉简《诗经》是西汉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随葬的遗物,其残简尚存长短不一的简片170余条,其字体为隶书。对其残存字中的异体字加以清理,共得异体字17个,共出现31次,占总篇幅的2.61%。主要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为依据,对这些异体字加以分析,指出孰正孰俗,多少能揭示出异体字产生的根源,反映当时人们书写汉字的一些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3.
晁错是西汉公文写作的个中翘楚,在中国公文发展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晁错的公文不可避免地受到先秦散文和汉赋的影响,但其作品绝不等于"文学作品"。把晁错的公文当作"政论文"或"散文",那是文体的"误读",是对中国公文发展史缺乏认识的表现。晁错的公文写作实践表明:公文写作并不简单地局限于对正确公文格式的把握,它需要具有政治家的睿智和谋略。或者说,公文的写作不光是文字技巧的问题,它需要熟悉公务管理、熟谙安邦治国之道。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是封建职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整顿吏治、惩恶扬善,提高政府机关行政效率等重要作用。它的形成与确立有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这一过程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春秋时期为萌芽阶段;战国到大一统封建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时期为其形成阶段;西汉、东汉王朝为其确立阶段。  相似文献   

15.
传世文献资料关于汉代侯国职官的记载不全面,幸好在出土资料中发现大量汉代候国职官的内容,这使得我们能更进一步认清汉代候国官制本来清晰的面目。从出土资料内容可知,西汉末年东海郡属侯国的职官体系为:相、丞、尉、令史、狱史、官啬夫、乡啬夫、游徼、游击、牢监、尉史、官佐、乡佐、邮佐、亭长、侯家丞、仆、行人、门大夫、先马、中庶子共21种。其中,丞、尉、令史、狱史、官啬夫、乡啬夫、游徼、游击、牢监、尉史、官佐、乡佐、邮佐、亭长、侯家丞、仆、中庶子皆不见于文献所载之侯国职官系统。这些职官可补阙汉代官制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颍川荀氏和弘农杨氏都是汉晋时期著名的士族,其两家的发展轨迹有一些共同的规律,两家都是以经学起家;两家子弟均保持士大夫清廉的品行,不畏强权;两家都兴盛于西晋。  相似文献   

17.
谥法源于西周,秦时短暂废除,西汉恢复。西汉时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位拥有自身谥号的皇后,直至东汉,后妃有谥逐渐成为定制。西汉后妃多从帝谥,东汉后妃普遍有自身独立的谥号。东汉后妃美谥居多,但谥字所蕴含的道德内涵与生前行迹未必完全相符。由于身份地位限制,后妃谥字与皇帝多有不同。与后世相比,汉代后妃谥号用字更为质朴平实。  相似文献   

18.
西晋末期,匈奴族受汉族的影响,逐渐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化i其社会组织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西晋王朝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使其政权统治摇摇欲坠,汉人和少数民族起义不断。匈奴贵族刘渊乘“八王之乱”,打出了“宗汉立国”的旗号起兵反晋。从历史学和民族学角度分析这一历史事实及刘渊深受汉文化影响的人生经历,其中包含刘渊所具有的对汉文化强烈的认同倾向。  相似文献   

19.
史官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明一代的史官制度沿汉、唐之旧,并在元代的基础上有所损益。明代无专门的修史机构,而是以翰林院兼修史之职。翰林院下设史官负责具体的修史工作。明代重视史官的建置,早在开国前已有了史官的设置,为选拔史官还建立了相关的选举制度,其中以科举最盛。明代史官职责广泛,除了负责修史之外,往往还协助处理其他政务,无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文书接力传递”是成形文书中途传递的一种形式,这种传递在秦汉时期尤为典型,并在出土简牍中得到了突出的反映。由于简牍材料数量、完整性的不足以及与传统史料的属性差异,使学界在秦汉文书接力传递的认识上频现分歧。唐宋史料在全面、完整方面优于秦汉,考察唐宋时期文书接力传递的实情并与秦汉加以对比,将有助于澄清以往的模糊认识,化解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