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汉字作为一种能够打破时空界限的表意文字,凝聚着深沉的社会文化背景。生育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其面貌在汉字中必然有所记录。对与生育文化相关的汉字的原始构形理据进行汉字学角度研究,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及古代先民们的生育观。  相似文献   

2.
汉字是在悠悠数千年中贮存中国烹食文化信息的一个宝库,汉字的原始构形理据、形音义的发展脉络、分化孽乳的轨迹和个体字符的存亡史,都成为中国烹食文化的确证.本文以“鼎”字为例,从汉字字形字音字义各方面来探究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3.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在《说文解字》汉字构形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了汉字构件在组合中的意义类别以及思维、文化、修辞等因素对汉字构形示意的影响,对汉字构形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汉字是一种视觉型的表意文字,早期的汉字构形和词义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汉字的构形以表现词义为目的,而词义是其构形的主要依据,二者在汉字里是互为表里的。由于汉字形体的特殊性,使得汉字除了反映词义以外,还可以反映文化,风俗等方面的信息。因此,我们从汉字的形体来看古代的文化是可行的,也是行得通的,基于此,本文通过几个汉字形体管窥上古婚制。  相似文献   

5.
汉字是一种视觉型的表意文字,早期的汉字构形和词义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汉字的构形以表现词义为目的,而词义是其构形的主要依据,二者在汉字里是互为表里的.由于汉字形体的特殊性,使得汉字除了反映词义以外,还可以反映文化,风俗等方面的信息.因此,我们从汉字的形体来看古代的文化是可行的,也是行得通的,基于此,本文通过几个汉字形体管窥上古婚制.  相似文献   

6.
韩伟 《语文知识》2007,(1):54-57
许慎对汉字的构形,做了两个级次的划分。“文”、“字”为第一个级次,“六书”是第二个级次。汉字构形方法的这两个级次的分类,既体现了对汉字产生与孳乳过程的描述,又体现了汉字构形的具体特点,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传统的汉字学理论和构建当代汉字构形学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汉字构形研究经历三个阶段:发端、发展、成熟。“六书”说的提出是其发端,对“六书”说的重新诠释和整体改进依次是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汉字构形学的构建标志汉字构形研究开始成熟。从其发展脉络看,汉字构形研究的历程就是这种研究不断科学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麦琼 《考试周刊》2012,(35):55-56
早期汉字往往具有"因义构形"、"以形表意"的特点,即使是现代汉字,多数字仍保留着相当多的表意痕迹。识字教学应溯源分析,遵循汉字形、音、义结合的构形规律,使小学生明白所学汉字的构形原理,掌握所学汉字包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使他们迅速提高语文水平。  相似文献   

9.
汉字构形原理是指汉字的形体依一定的理据构成和演变的规律,包括个体字符的构形方式和汉字构形的总体系统中所包含的规律。汉字是有“纹理”的,其构成有逻辑,有据可查,有理可依。  相似文献   

10.
汉字是表意文字,具有因义构形的特点,特别是早期汉字,形体与所记事物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通过对汉字构形的分析与考辨,人们可以从中窥探出与所记事物相关的文化信息.汉字的悠久历史与其跨时代性的特点,更使它具有了很大的文化考古价值,成了研究历史文化及其变迁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纠正了《说文解字》对“相”字本义的错误解释,以“相”字为例简略阐述了“引伸义”和“本义”之间的发展关系。“相”字的本义不是“以目观木”,而是“以木代目”。“相”字是从“盲人的手杖”这个本义,引申出“帮助”“辅佐”和“省视”“察看”两大语义系统,它们的读音都应该统读成xiànɡ。“相”字在作为副词时,念xiānɡ。作为副词的“相”字,大致有四种用法。  相似文献   

12.
对"龠"本义的解释,古说颇多,分歧很大.通过对几种"龠"字形和本义说进行分析,论证"龠"的本义为"用于礼乐祭祀的一种乐器",并由此对"龠"系统词汇"禴"与"龢"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进行揭示.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古代文献,系统研究了先秦“赋”字的语义演变,指出”赋”字在先秦典籍中有税贡、铺陈二义,前者为其本义,后者则为同音假借,后义本字应为“敷”,后世所说的“赋诗”、“诗赋”,取义于铺陈,其根源在于此。  相似文献   

14.
时下现代刻字提倡“主题创作”,希望以此走出一条符合中国传统审美哲学、并具民族特色之路。对“字”的本义与“刻”的原生态进行深解,当是“主题创作”可承使命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5.
颜色词“黄”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该文着重阐述了三个问题:第一,在现有关于“黄”字本义的九种观点中,论述了本义为“黄病”的合理性;第二,采用义素分析法,从历时角度梳理了“黄”由本义“黄病”抽象出“黄色”义及其他各种文化义的过程;第三,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黄”字意义之所以如此发展的缘由进行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17.
释"克"     
“克”字的甲骨文形体为兽皮状,而字形最上方似米粒状的小点或一短竖,为兽被杀后口中流出的血状。“克”一词的本义“胜”义,在形体表现时反映的是整个事件的结局,即兽已被杀死,口中吐血且兽皮被剥之状。《说文》“克,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中有关“克”的形体分析和词的本义解释均不确切。  相似文献   

18.
释“希”     
在综合考察了“希”的字形义 ,“希”在先秦典籍里的用法以及“希”的同源词情况以后 ,认为“希”的本义当为“织得稀疏的布”  相似文献   

19.
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原始字形所表现的,是先民对抽象概念和客观事物的认识。类似的字形,往往可引申出相近、甚至相同的意义。从构形上看,语从吾声,吾从五声,与汉字由独体字向合体字,由表意字向形声字发展的脉络,极为吻合。从字音上看,“语”、“吾”“五”三字,古音又同属疑纽鱼部。证以诂训及甲金文原始字形,可知“语”之声义乃受诸“五”,“吾”为“五”之增偏旁体。后又添一“言”旁作“语”。  相似文献   

20.
"将"字在《诗经》中共出现60次左右,具备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连词、摹状词等不同词性。这些纷繁复杂的意义及用法,其实都源自于"将"的本义"祭献祖宗":其他各项动作义是该本义的略微引申,形容词和连词义的"将"源于动词义"率领",介词义来自于动词义"执持"。此外,"将"的句法位置对其目前保留的副词、介词义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