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声波水位监测仪是基于STC89C52单片机进行设计的.硬件电路部分主要由主控制器模块、超声波发射模块、超声波接收模块、显示模块及报警模块等5个模块构成.软件部分采用单片机C语言程序编程,主要由键盘扫描、定时器/计数器初始化、超声波发射子程序、中断服务子程序和LCD动态显示子程序构成.实验证明,该系统能够用于衡水湖水位监测.  相似文献   

2.
利用超声波反射特性测量水位,采用单片机AT89S51和超声波探头UCM40R设计了水位控制器。该控制器包括了基于超声波的水位高度检测模块、液晶显示模块、报警电路模块、串口通信电路模块以及水位控制信号输出模块等几个部分。多个模块之间协同工作以实现测量水位、动态显示液面高度并自动控制水量等功能,克服了机械控制和PLC控制的缺点。实验证明,该控制器设计正确可靠,各控制信号输出准确稳定,达到了水位控制的要求和目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LC谐振放大电路、HC-SR04超声波测距模块、PCF8591A/D模块、LCD12864液晶显示模块,以STC89C52单片机最小系统为框架,设计了一种简易照明暗线探测仪.它通过单片机采集两条暗线的电磁感应信号,利用超声波测距原理进行故障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现对中短距离的测量,比如在智能小车避障、车辆定位中对前方的障碍物进行判断,利用主控器件单片机和一系列外围器件进行超声波测距系统的设计。具体设计包括超声波发射电路、超声波接收电路、液晶显示电路及温度补偿电路等硬件模块,并利用Keil C平台进行了相应的软件设计。其中在接收电路中设计的增益控制部分有效地解决了当回波信号过于微弱时系统测量误差加大的难题。在实验室对设计好的测距系统进行了实地性能测试,实验表明,系统的测距最大值为120 cm,测量精度为0.1 cm。  相似文献   

5.
基于有源器件应用的模块化组合实验开发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电路原理中存在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譬如频谱分析、信号无畸变传输等.针对一些较难的电路理论设计了相关的实验模块,并将这些实验模块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组合实验.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有助于深化理解、透彻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基于超声波测距技术和红外线探测技术联合应用的实际安防系统.设计了单片机主控模块、超声波、红外线传感器模块工作电路及软件流程,能够实现精确定位的目的.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性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扩展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国际单位制、单位基准及基本单位复现等内容授课抽象等问题,设计了SI基本单位的量子计量虚拟实验.该虚拟实验包含知识探究、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实验考核等4个模块.知识探究模块介绍SI基本单位的历史、量子定义、量子复现、SI基本单位之间的关系、铯束原子频标原理的动画演示以及铯钟谐振观测实验等;实验操作模块以单位秒为例,设...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室内轨道机器人的导航方法,该方法利用了一种基于不同到达时间(TDOA)算法的主动定位系统.一种主动式的导航信标系统被使用在该系统中,这种信标包括一个射频通讯模块和超声波发射模块.某一个信标的位置可以通过信标和两个固定在轨道机器人上的超声波接收模块之间的距离关系来确定.当信标上的射频通讯模块接收到机器人的同步命令后,超声波发射模块就会发射超声波信号,根据超声波和射频信号在空气中不同的传播速度可以计算出信标到两个超声波接收模块的距离.然后在利用TDOA算法可以在机器人坐标系中得到信标的位置坐标,再利用坐标转换就可以得到机器人在室内全局坐标系的位置.同时,一种基于计算几何精度因子(GDOP)的信标选择策略也被提出,用于选择信标.通过实验证明了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基于单片机控制的超声测距仪原理:由STC89C52控制定时器产生超声波脉冲并计时,计算超声波自发射至接收的往返时间,从而得到实测距离。并且在数据处理中采用了温度补偿,用LCD1602显示距离和温度,并且可以对特定距离进行报警,也可以改变报警距离。整个硬件电路由超声波发射电路、超声波接收电路、显示电路、报警电路、测温电路、键盘电路等模块组成。此系统具有易控制、工作可靠、测距准确度高、可读性强和流程清晰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不同声场条件下麦克风的特性,以满足生物医学工程声学实验教学的需求,研制了一套基于USB声卡的声学教学实验系统。该系统包含麦克风模块、硬件电路模块、USB声卡模块和终端计算机,以符合助听器和电子耳蜗等小型设备的前端信号采集的参数指标和尺寸要求。所搭建的系统为教学实验提供了一套声学测试平台,用于测试自由声场和放置头部模型等不同声场条件下的麦克风的特性,以及进一步通过麦克风阵列所进行的语音增强的系列研究。该开放式实验系统的搭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声学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