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绕评论员文章是否署名有过讨论。主张署名的认为,记者可以以其作品名世,评论员不应默默无闻,应当尊重评论撰写者的劳动。这种看法不是没有道理。主张不署名的认为,评论员文章不是个人的论说,而是代表编辑部或政府发表意见,署个人的名字未必合  相似文献   

2.
近翻报纸,发现一篇文章署两三个人的名字,多的署四五个人的名字,就是一条几十个字的简讯,后面也站着几个作者。一篇稿件署几个名字,原因较多,有的也是正常的,如有些重大事件、典型报道,几个人采访之后,合作写的。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许多不该在稿件上署名的也署了名:陪同采访者署名、审稿者署名、参与稿件的研究者署名、领导者挂名、修改或略加修改别人稿件者署名……这就不正常了。稿件署名,本是严肃的事情。署名,意味着作者付出了劳动,也意味着作者对稿子负  相似文献   

3.
关于“本报评论员文章”的署名问题,首都有几家报纸曾分别在内部酝酿过。前几年,中国青年报曾用过署名评论员文章,去年福建日报也曾用过。可惜,这种做法没有能坚持下去,也没有引起新闻评论界的广泛注意。对“本报评论员文章”,一般认为,它既非个人署名的一般评论文章,又不代表编辑部,只标明是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其实,这类文章既然不代表编辑部,只是说明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莫如署上评论员的名字,以表明这篇文章是编辑部某位评论员写的。当然,文章的观点,见解也是属于他个人的。所以,我以为凡“本报评论员文章”皆应署名。报纸几乎每天都要面对读者发言,使读者能经常地、及时地听到报纸的声音。这种声音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一种是代表编辑部的;一种是编辑部内某个评论员的,一种是读者或社外某个人的。代表编辑部的可以以社论,评论、短评等形式出现,代表编辑部某个评论员的可以用署名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发表;代表某个读者或作者的也可以用个人署名文章的形式出现。既然代表读者或作者意见的文章都署名,那么代表评论员个人意见的评论文章也应署名。现在,评论员文章一律不署名,使读者很难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意见是代表编辑部的,还是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而且同报纸的社论、评论,短评等也难以区分,两者之间的界限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这给新闻评论的分类也造成了困难。  相似文献   

4.
严肃对待作者署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署名是论文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读者阅读论文时的一个信息点。署名有3层含义:①标示作者要文责自负。通过署名可以确认论文是由那个(或那些)人作出来的,从而暗示着作者要对自己论文的内容负责,包括负法律上的、政治上的、科学上的和道义上的责任。所以署名的作者应是论文的法定责任者。②标示作者拥有版权。作者在自己的论文上署名是《著作权法》赋予作者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侵犯;署名还是作者劳动成果的回报,通过署名记录下作者在某领域的贡献,同时表明作者本人及劳动成果得到社会承认。所以署名的作者应是论文的法定主权人。  相似文献   

5.
署名与友谊     
署名听便,这没有错。听便是有原则的,不能乱来;乱来就把本来严肃的署名当成了儿戏。稿件的署名只有一个意思:表示作者对精神劳动成果的负责。其它“意思”都是和署名的本意相违背的。A和B过从甚密,交往颇深。A辛劳采访,写得一稿,为了对未参加采访撰稿的B表示“友谊”,署名时,在A后挂了B的名字。恪守新闻职业道德的B,在见报稿件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后,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种不高兴是许多不良后果的预兆。稿件万一出了纰漏,A作检查,B有一份;若  相似文献   

6.
梁衡 《新闻窗》2005,(2):26-26
某次评奖中有这样一件事:一篇记者与通讯员联合署名的稿件获奖。事后通讯员很有意见。原来此稿是通讯员所写,寄报社,发表时记者作了一些改动,就添上了自己的名字。此类事在平时也时有发生。这里有道德问题,也有记者的志向问题。  相似文献   

7.
编辑工作就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这是多年来新闻工作中的一句流行语。它反映了编辑工作淡泊名利、埋头苦干的特点。今天这种情况已发生很大变化。翻开报纸,打开收音机或电视,看到听到的许多新闻作品署有多位作的名字,其中有的作往往就是作品的编辑,也有不少是记兼编辑。剖析这种现象,不难看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对署名的职业道德问题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本分别论述了地图献个人署名方式以及以团体作地图责任的利与弊,并提出了以个人作地图责任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当今抄袭剽窃之风盛行,屡禁不止。“文窃公”不仅有当教授的,也有识字不多的农民。报载某村庄整村人都在抄,某农民将报刊上别人的文章打印寄往全国各地大小报刊,一年得稿费十几万元。“文窃公”的伎俩多种多样:1、原文打印,署上自己的姓名。2、改头换面或斩头去尾或作少许改动。3、原文打印,原作者名字不改,但通联地址改为自己的,注明发表署名为“笔名”,真实姓名写上自己的,以领取稿费。4、将原作者名字和自己名字并列,自己的姓名排在前面,以制造合作假象,而通联地址是自己的。5、改换作者名字,如原作者叫“张三”,他的“笔名”就叫“张三…  相似文献   

10.
在科技论文中,多作者署名现象在迅速增加.这一方面反映了随着学科之间的日益交叉和渗透,科学研究正在朝着多方合作的方向迈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署名混乱现象越来越严重,据有关统计,在科研类论文署名中,符合作者资格的标准作者仅为36%左右[1].作者在论文投稿后随意要求编辑人员增加或删减作者、变更署名顺序、变更署名单位,或者将被致谢人作为作者:也有一些编辑因为做了论文的修改工作就要求将自己的名字与作者同列.  相似文献   

11.
“假署名”现象及编辑的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假署名”系指在论文的署名上弄虚作假,把本来不是作者的人的名字堂而皇之地署在作者位置上的一种不良行为。近年来,这种行为有蔓延、扩大和公开化之势,成为期刊编辑工作者难以回避的一个棘手问题。“假署名”现象虽然大量存在,但毕竟不是理直气壮的事情,当事人多多少少都会采取一些手法,以骗过编辑和读者的眼睛。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挂靠型.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手法。评职称需要论文,而自己无力撰写,或虽能撰写却远远达不到发表的水平,情急之下,便四处活动,或找同学、或找同事、或找朋友,力求在别人撰写的与自己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论文上,加署上自己的名字。近者,在本部门、本单位、本学校寻找对象,远的,向相隔几百里甚至几千里的其他城市物色目标。一旦发现,便粘住  相似文献   

12.
作品署名中的不正之风及其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作品署名中的不正之风作品署名是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其意义不仅是体现了作者的辛勤劳动和应得的荣誉,而且也代表着作者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然而近年来,有些人为了谋取个人名利,利用权力或某种不正当手段,在作品署名上大搞不正之风,具体表现如下:1-窃名。即盗用或剽窃他人作品,以个人名义发表,谋取利益。这类事新闻媒体时有报道。如1997年12月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七点晚七点新闻节目中,就披露了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导师胡立明从读硕士研究生开始,直到读博士生、参加工作、评上教授、爬到研究所所长位置,其间发表的论…  相似文献   

13.
如果你到小书摊上翻翻杂志或报纸的副刊,经常可以看到署名“佚名”的文章,有些时尚类、生活类、励志类杂志竟然一期杂志上有四五篇署名“佚名”的文章。在前几年里,我对“佚名”佩服得五体投地。人家写作能力真是了得,就跟批量生产一样。后来,我才慢慢明白。原来这“佚名”根本就不是一个人的名字,正确的读法应当是道名或隐名。  相似文献   

14.
孙建清 《今传媒》2007,(2):32-32
如果你到小书摊上翻翻杂志或报纸的副刊,经常可以看到署名"佚名"的文章,有些时尚类、生活类、励志类杂志竟然一期杂志上有四五篇署名"佚名"的文章.在前几年里,我对"佚名"佩服得五体投地,人家写作能力真是了得,就跟批量生产一样.后来,我才慢慢明白,原来这"佚名"根本就不是一个人的名字,正确的读法应当是遗名或隐名.  相似文献   

15.
现在报纸上的言论,除了社论、本报评论员、短评、编后等等,还有很多是个人署名的言论。1990年度省好新闻参评的43篇言论,39篇是个人署名的,这些言论,多数是以现实的“人事”为论据,少数是以古代的“人事”、名言为论据,都是缘事论理,联系实际,或剖析一个问题,或说明一个道理,或介绍一条经验,辐射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光芒,其中有不少佳作,可称为报纸言论园地中的朵朵鲜花。缘事论理的言论,是古已有之的。刘  相似文献   

16.
尽管过去我们在《南充日报通讯》上和新闻工作会上,多次强调通讯员来稿应坚持做到“字迹恭正,署名准确,加盖公章,不寄个人”。可是迄今仍有不少通讯员没有注意这个问题,造成稿件失误,影响了来稿的利用率。   比如有些通讯员的来稿,字迹非常潦草,好似“乱草丛生”,几个编辑传阅都认不得,有些人名、地名署名不清,闹出一些人名字与“贬意词语”相像的字或地名“张冠李戴”的笑话。我们每年都有不少稿酬汇款单退了回来,其原因就是作者把人名、地址写得太潦草。   有些来稿主题与内容均好,可以及时编用,但未盖公章,编辑又没那…  相似文献   

17.
某些报刊常出现"辛华"、"任民"、"综合"、"佚名"等这样的"署名"作者,这样署名有时是在暗示该报刊现发表的稿件均是由编辑摘取、组合其他报刊而成的一篇或一组新稿件,"佚名"则常指代不知道(或不愿意刊登)作者的名字--这已经成为当今部分报刊违规转载稿件的常态.  相似文献   

18.
翻开一份报纸,读“本报讯”后面的那一长串署名,心里酸溜溜的。一篇百字简讯,两三个署名,至少2个,一个人署名极少。4个或5个也有,再加上作的身份如本报记、特约记、实习生、特约通讯员、通讯员,洋洋大观占了20多个字。如某报9月30日1版报道“某地第四届花博会开幕”的消息。全200字,就有4个署名。再如10月19日某报报道一个新设备用于选矿的新闻,  相似文献   

19.
谈中国人名汉语拼音的书写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南 《编辑学报》1995,7(3):156-157
规范科技期刊英文摘要中作者姓名汉语拼音的书写方式,有利于科技期刊走向世界,有利于促进国际学术交流。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76年9月发布了《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修订)》。这个文件规定:汉语姓名分姓氏和名字两部分,姓氏和名字分写;复姓连写;笔名(化名)当作真姓名拼写;原来有惯用的拉丁字母拼写法,并在书刊上常见的,必要时可以附注在括号中或注释中;姓名的各个连写部分,开头都用大写字母。中国科学院1993年9月对英文摘要中作者署名的汉语拼音的书写方式作了与上述文件基本一致的规定。  相似文献   

20.
科技论文署名的规范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论文署名是科学文献的必要组成部分。由于它体现着科学研究的职业道德,同时也涉及到著作权保护等法律法规,因而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本文对我国科技期刊署名状况进行了考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提出了一些建议。1.目前的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3179-92中关于科技论文署名的规定为:在每篇文章的题名下方列出全部著者及其工作所在单位。至于简讯、短评、通讯、报道、补白等类短文,可以改在文后署著姓名①。这个规定明确了科技论文作者的著录位置,而且明确提出了作者完成论文的工作单位也应该同时标示,它体现了作为职务作品,完成论文的个人和单位都受到著作权的保护。然而,这个规定对多个作者的署名方式没有明确,也没有涉及到团体作者的处理方式。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对文章署名的规定则较为明确:①文章应有作者署名,它是文责自负和拥有知识产权的标志。②作者姓名置于题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或文末,简讯等短文的作者姓名可标注于文末②。这个规定明确了个人作者(包括多个人作者)和团体作者的两种不同处理方式,比GB/T3179-92的规定更为具体一些。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会遇到其他不同的多作者著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