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翻译不是简单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过程,而是涉及作者、文本、译者、客观世界、认知世界等多层和谐互动的过程。以认知翻译观为基础,探讨翻译过程中的关联原则、优选原则及经济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地运用释义策略、转换策略及删减策略解决翻译所遇到的认知问题,有助于更好地翻译,从而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2.
法律翻译从原作者、源文本、译者、译文读者到委托人均具有不同于其他翻译的特殊性,正是这些特殊性令法律翻译具有不同于其他翻译的特殊原则,即:内容上的精确性,表述上的专业性,表达力上的等效性。唯有掌握了这样的特殊原则,法律译者才能提供合格的、令各方满意的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3.
译者的风格是文学翻译中译者身份的标识,译者风格的建构离不开译文所体现的语言特征和贯穿于译文的翻译观。林少华和赖明珠两住翻译家所译村上春树作品风格迥异,这是由于译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出于各自的翻译原则和审美取向,采用了不同的解读文本策略,从而分别形成了两种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文本的类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纽马克将文本划分为表达型、信息型和呼唤型三种类型,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本文聚焦于信息型文本的翻译补偿,通过翻译补偿的实际案例阐释信息型文本四个层面的翻译补偿。  相似文献   

5.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其最高准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译者的翻译策略往往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译者的意图、文本的类型、语言的功能、文化等外部环境等等。从目的论出发,可以更好地了解译者的翻译策略,通过分析《水浒传》的两个英译本,为译本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在旅游文本的翻译活动中,译者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直接影响着翻译的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本质,结合旅游文本的自身特点,提出了适宜性和对等性的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7.
"等效原则"是翻译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受到文本、文化思维方式和译者等因素的影响.追求绝对的等效是不可能的.汉语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翻译时存在可译性限度.因此,译者可以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充分利用汉英两种语言的共性,使译文尽量"等效",力求"神似".  相似文献   

8.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机器翻译逐渐走向成熟,这对译者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翻译伦理问题同样发生了根本转变,国内翻译伦理观急需重新建构。以新时期翻译类型、文本性质、翻译主体界限、译者角色以及翻译行业转型为主,对其伦理问题作出具体阐释,翻译伦理观新建构的影响因素作出具体分析,以及在新建构上给予一些建议:理解人机的正确融合,厘清严谨的人工翻译,正视以客户为中心原则的语言服务业等,借此为中国未来翻译伦理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9.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涉及人类的认知、大脑机能和语境效果,语境在我们理解话语和文本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成功的翻译文本需要译者根据动态语境进行推理,动态语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和环境的关联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要任务是找出语言与语境之间的某种关联,尤其是最佳关联。根据最佳关联的原则,译者可以正确地理解原文,然后推理出最合适的语境,将其恰当地翻译成目标语。  相似文献   

10.
和传统翻译理论相比,翻译目的论更注重文本的交际目的和功能。在目的论框架下,大学英语翻译选修课将重点集中在分析文本体裁、功能和风格上,避免单纯翻译技巧讲授。实验班和控制班成绩对比分析表明,目的论框架下的翻译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交际功能。而对语言点和翻译技巧适当分析,则可有效避免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过份以译者和读者为主体而忽视原文文本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