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高校艾滋病防治教育的成果和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我校2014及2015级的大学生总共180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的调查方式手机学生的信息,分析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以及预防控制能力。结果:非医学专业学生对艾滋病的掌握程度均显著低于医学专业学生,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非医学专业学生对艾滋病治疗方式的掌握程度只有44.48%,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掌握率78.76%,对艾滋病的预防措施掌握程度只有58.50%。结论:当前高校艾滋病防治教育效果仍然有发展和完善空间,应当急躁提高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自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来,疫情上升速度很快,已经呈现出感染比例高,发展速度快,扩大流行的潜在危险大的特征.世界各国防治艾滋病的经验表明.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等预防工作,是控制艾滋病及传播的最有效策略和手段.本文即以调查问卷数据为依据.了解新疆大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了解程度及态度.能达到警示我们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调查,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艾滋病的防范.  相似文献   

4.
自1985年我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患者长期处于社会排斥与社会隔离之中,他们饱受歧视与压抑,成为丧失部分权利和地位的"身份受损"群体——污名群体.本研究对北京市某高校部分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认为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成长阶段以及影响性知识、艾滋病知识获取的主客观因素显著干预高校学生对于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并指出艾滋病的"内部可控性"和"消极符号化含义"对延续艾滋病患者群体污名化处境具有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襄樊市1819名大、中专学生进行了艾滋病防治有关知识、性观念、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获得艾滋病知识途径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正确回答率为81.1%。对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认识较为模糊;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平均正确回答率仅为66.1%;高职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认知程度高于中专学生,而医学类学生又明显高于非医学类学生。襄樊市高职学生对艾滋病的防治知识已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仍需大力加强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以阻断艾滋病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武汉大学医学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医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情况,为学校进一步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随机选取武汉大学医学职业技术学院中职1~3年级、高职1~2年级医学专业学生,自行设计问卷,以匿名式自填问卷的方法,当场填写并整体回收,调查共发放问卷1121份,收回有效问卷1091份。被调查学生对"共用注射器是否会传播艾滋病"(93.30%)、"输入含HIV的血液是否会感染艾滋病"(92.30%)、"艾滋病病毒是否会母婴传播"(91.66%)三个问题知晓率较高,对"蚊虫叮咬是否会传播艾滋病"知晓率最低(41.61%)。艾滋病知识获取途径依次为大众传媒(90.6%)、学校教育(83.7%)、书籍(73.0%)、医务工作者(64.7%)、同学朋友(56.5%)、家人(22.9%)。对于艾滋病患者,表示愿意与其继续交往的学生占51.7%,表示愿意与其共同进餐,共同学习的学生占30.9%。该院学生对不同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不理想,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有待改变,需要继续加强艾滋病教育。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提及艾滋病,很多学生都会感觉它离我们很远;当我们提及艾滋病人,往往一些学生会感到害怕、恐惧,甚至还有一些学生认为他们道德败坏进而歧视他们.我们曾对我校高一年级学生做过调查: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仅为63.55%,不害怕并且不歧视艾滋病人的人数仅占23.75%.事实上,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近每六秒就有一人感染艾滋病,形势已非常严峻.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制定《大学生艾滋病知识、行为、态度及其影响因素调查》调查问卷,应用于温州医科大学大学生中,通过差异对照,了解当下公卫专业大学生与非公卫专业大学生关于艾滋病知识认知现状并探究其影响因素,进而阐述做好高校学生卫生健康教育工作对策,旨在为高校和艾滋病疾控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高校学生家庭背景对其职业规划的影响,并结合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分层理论分析调查结果.调查显示,高校学生的家庭背景与其职业规划类型及薪资期望值显著相关,并通过学生就读高校层次及专业类型,间接影响学生社会流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解医疗卫生检验人员对艾滋病的认知情况.方法:随机抽取市级医院在职检验工作人员150,在校检验专业2年级学生100人,运用统计分析对两类人员在艾滋病防治知识方面的认知状况进行分析.结果:2类人员在艾滋病防治知识,对艾滋病的态度及行为等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检验专业人员应侧重实际处理方式及职业性保护的相关培训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