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8 毫秒
1.
陪读记     
女儿考上了高中,我心里美滋滋的。想到高中可是最关键的学习阶段,选择一所好学校很重要。为了宝贝女儿的前途着想,我要让她接受最好的教育。于是我也加入了择校大军,选来选去,咬着牙将女儿送到离家100多里的一所市重点高中。不料,不到半个月女儿就打来电话说她在那里吃不好、睡不好,我说你不要怕花钱,拣好的吃。隔几天,女儿又说她喝不上开水、洗不上澡,我说你要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呀。又过几天,女儿来电话说她的课余时间都在忙自己的衣食住行,什么也干不了。我问女儿:“你说怎么办?”女儿回答得很轻巧:“你们来陪读吧,学校附近有许多家…  相似文献   

2.
王玥  冷泽兵 《考试周刊》2010,(1):213-214
“择校问题”是一个广受社会关注、在社会上有强烈反响的问题。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择校”愈演愈烈。本文就地方广泛存在的“择校”现实.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一问题的教育发展不均衡、家长对独生子女期待值过高和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等多方面原因。并提出了针对问题的策略:加强基础薄弱学校建设、加大国家投入、实施区域的资源共享、加大政府行政力度和加强对家长的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3.
家长苦:择校难,难在托门子、找关系,而不是花钱2010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前,笔者的一位好友四处托人给自己的宝贝女儿择校上初中。他的女儿小学就读于北京市非常著名的一所小学,因为孩子平时学习成绩优秀,特长也很多,他就没有考虑择校的事情,哪成想电脑派位却把闺女派到了"最次"的学校,因此,他只能四处托人,为女儿择校的事情焦头烂额、四处运作。"钱对于我们来说不是问题,关键  相似文献   

4.
一、初中择校生产生的背景分析择校主要有四种类型:以地段择校,以分数择校,以钱择校,以权择校。但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择校,其产生的原因大致如下:1.家长为自己的子女选择好的学校,他们认为自己的子女只有在质量好的重点学校才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在家长的心目中,学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他们宁可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花钱,也要“择校”,把子女送进“重点学校”就学。2.“就近入学”的实施,小学升中学取消考试,中学逐渐取消重点与非重点之分,学生按地段大规模“划片就近入学”,以示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教育机会的平等。由于教育资金投入的不合理,学…  相似文献   

5.
我在当校长时,曾经遇到一位当老板的家长,他送女儿来上中学,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很独特。他说:“程校长,我女儿学习一般,你给她找一个年轻的男班主任,任课教师也最好是年轻的男老师。”我说:“别的家长都挑老教师,你为什么和别人想得不一样呢?”他笑着说:“老教师太死板。现在的孩子和过去不一样了,如果老师唤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得再好也白搭。要是我女儿喜欢上老师,学习就不用愁了。”我当时心里想,“这个家长怎么能把孩子的教育当儿戏!”也就没有对这个家长的要求太在意。然而,随着对教育教学问题的不断关注,我逐渐意识到,他所说的让学生“…  相似文献   

6.
<正>开完会,返回时搭出租车,司机说:"和我说说话吧,我怕犯困。"知道我以前当过教师,他就问我对"成绩中等"的学生有什么看法。我想他一定有个"成绩中等"的孩子——果然,他女儿上初二了。我说,以我的观察,"成绩中等"也不错,不至于太累,家长千万不能逼孩子。司机说,女儿成绩上不去,班主任建议请家教,老婆文化也不高,干着急,催他想办法,可是他反对请家教。"是不是有经济方面的考虑?"我问。  相似文献   

7.
郑金城 《师道》2007,(11):33-34
六年前因为成绩非常糟糕,我以一名择校生的身份进了一所离家很远的二流中学。交了几千块择校费,按照中考成绩的高低又被安排在学校的非重点班。在我们那边关于重点与非重点,择校与非择校的争议还没有广州这么激烈,我们也就莫名其妙地觉得成绩不好的学  相似文献   

8.
选教师     
我在私立华诚学校当校长时,曾经遇到一位当老板的家长,他送女儿来上中学,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却让我耳目一新。“程校长”,他说:“我女儿学习一般,你给我找一个年轻的男班主任,任课教师也最好是年轻的男老师,老教师不能太死板。”我说:“别的家长都挑老教师,你却挺有独特想法的,你的理由是什么?”他顺嘴就来:“现在的孩子和过去不一样了,老师唤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得再好也白搭,如果我女儿喜欢上老师,学习就不用愁了。”我当时心想,“这个家长真不是东西,对于孩子的教育怎么能如此当儿戏。”因此,也没有对这个家长的要求过于在意。随着时间的推…  相似文献   

9.
简析择校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 ,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由于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在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上存在着差距 ,关注子女教育的家长对薄弱学校不放心 ,于是出现了择校。这实际上是教育市场的选择与教育自身的选择之间的契合。家长希望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 ,学校则希望招收到更好的学生和提高办学效益 ,择校正是这二者结合的产物。择校是近年来基础教育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个问题 ,是教育妥善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需要。我们要坚持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效率优先于公平。马克思指出 :“权利…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学区,家长拥有了更大范围的择校权。当然,择校也有一些限制,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在法律和制度允许的范围内,美国家长可以考虑选择的学校有三类:一是公立学校,二是私立学校,三是家庭学校。其中,家庭学校(即在家中上学)是一大新生事物,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金华市一位家长来信说:我女儿14岁,近来老说某某同学的衣服很漂亮,某某同学的裙子很时尚。还说我给她买的衣服“太土了,太过时了,难看”。我告诉她:“别跟人家比穿戴,你要跟成绩好的同学比学习成绩。”女儿不高兴了:“学习和穿戴是两码事,再说,我的学习成绩也不差。以后穿什么你让我自己选择。”其实,我也不是买不起孩子的漂亮衣服,但让孩子自己选择可以吗?  相似文献   

12.
家长: "敢拿自己孩子的命运当儿戏?" 这是一所重点初中学生母亲的心声.她说,女儿的成绩在班里属于中上游,可自己并不感到轻松,别的孩子都补,如果不给女儿也增加点"营养",就很难和别人竞争.  相似文献   

13.
校服     
华凯 《湖南教育》2005,(17):43-43
女儿从学校带回一张通知单,是请家长交钱订校服的。这种通知单每个学期都会收到一张,以前每一次通知都规定非订不可。今年上面管得严,学校的通知也松动了,说订校服“以自愿为原则”。一看通知我就对女儿说“:我们不订。”女儿问:“为什么不订?”我说“:校服贵。”可是女儿不管贵贱,她只认准新衣服是好东西,吵吵闹闹就是要,直到我答应给她买一套新衣服作补偿,才肯罢休。我带女儿上街买衣服。街上有许多衣服是跟校服一模一样的,我们就买了一套“准校服”,价钱30元。别人穿上新校服的时候,女儿也穿上这套“准校服”。有一天晚上,女儿哭丧着脸“…  相似文献   

14.
丹麦学校选择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府放权、学校自治和家长择校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倘若没有国家法律的授权和政府的放权,就不可能有家长的自由择校行为;而没有家长的选择行为,也不会产生教育市场,学校也无所谓自主办学。反之,家长对学校选择的需要,也促使政府的放权和学校的自主办学。  相似文献   

15.
编辑老师:您好!我女儿今年念六年级。半年前,为了培养她的自立意识,也为了体现民主,我给她买了一张小书桌,并让她自己拥有书桌的钥匙,她可以锁起属于自己的秘密(比如日记本等)。可近几周来,她的成绩下降,神思恍惚,我担心她有什么事瞒着父母,想看看她抽屉里的秘密,又怕女儿拒绝。我该怎么办呢?忧心的家长这位家长:您好!您为您女儿的状况担忧,这是人之常情。为父母的哪能不关心儿女的成长呢?最好的做法是诚恳地与女儿作一番交流,平等地听听女儿倾吐心事,不加批评和指责。女儿不与家长交流,是因为她心里有顾虑,担心说出来后被家长责备。如果您…  相似文献   

16.
在考试升学的当口儿,上哪所学校成为学生和家长关注的热点。尽管择校会给一些学校带来办学压力,但从积极的方面说,择校本身无疑使每所学校都要接受社会公众的评价。不要小看了老百姓的“品头论足”,从中我们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学校的形象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如今各家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希望值都很高,目标只一个:重点高中--名牌大学! 金馨妈妈隔几天跑一次学校, 了解女儿的学习情况。我说金馨学习自觉性强,成绩也不错,你放心好了。我的意思是叫她别跑来跑去,要相信孩子。可她还是跑来跑去,甚至跑去教室扒着门缝看女儿上课,全部心思都在女儿身上。看女儿上课自然也听老师讲课, 物理老师上课讲自己3岁的儿子不肯上幼儿园,每天早上她和儿子都有  相似文献   

18.
目前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加深,家长埘于孩子的择校情况尤为关注,很多家长不惜任何代价将孩子送到重点学校。但是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毕竟有限,教学资源也不是很充裕,因而导致一些学校出现了大班额的教学现象。大班额的教学违背了新课改对牛津版课程的教学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而积极开拓大班额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孩子上学的事,牵动着每一位家长的心。当今,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其配置又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为孩子择校学习之风,早已吹遍大江南北。面对越吹越劲的择校之风,有人说是,有人说非,也有很多家长非常无奈。为此,本刊特约请了一些中学生、教师、家长、教育专家,就择校之风说长道短。  相似文献   

20.
一、择校的历史及现状 择校,即选择学校,在国外指学生可以到政府指定学校之外的学校就读。在我国,它具体指家长放弃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按学区免费就近入学的优惠政策,主动选择其他学校就读的教育选择现象。它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私立学校的创建,最早也是指学生对公立和私立学校的选择。而当前我们所讨论的择校多是家长或学生在教育质量不同的学校之间的选择,尤其是普通学校和重点学校之间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