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乡下人进城”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浪潮推动下出现的一大特殊社会现象,对这一现象的叙述也成为很多作家关注城乡冲突的最好视角,并逐渐形成了以进城乡下人为描写对象的文学创作潮流。挖掘转型期以来的“乡下人进城”叙事文本,可见这一叙事形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城乡两域的叙事空间;二是融入底层的叙事立场;三是关注苦难的叙事主题,呈现出独特的叙事特征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柳乡长》是阎连科描写乡土生活的力作.小说以椿树村和九都市为基本的叙事空间,并延续了现代文学中“乡下人进城”这一母题.小说以寓言性的叙述,呈现出狂欢化叙事的特点.同时,这一狂欢化叙事又为权力所宰制,权力庇护了掠夺者,主流话语沦为反讽之语,主流价值体系也遭遇了虚假的尴尬.  相似文献   

3.
被视为晚清狭邪小说的《风月梦》《青楼梦》《海上繁华梦》,在文学价值上无法与《海上花列传》比肩,但如果从地域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就能发现它们承载了共同的吴地地域传统,又贴上了扬州、苏州、上海各自的城市标签,已超越普通的狭邪小说,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乡下人进城”叙事比“城里人来到乡村”更能真实地反映当代城乡矛盾。贾平凹长篇小说《高兴》和展锋长篇小说《终结于2005》,不约而同选择“乡下人进城”叙事,展示了“乡下人进城”过程及其结局的两种文本叙述。两种文本叙述了失去土地的南北“乡下人进城”以及农村城市化趋势引起的阶层和族群变化,体现了当代作家在当代中国语境下对乡土叙事所作出的自觉调整。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以来,在以乡下人进城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中存在一种先进城、后返乡的叙事模式,该模式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表现:乡下人以进城谋生为开始,以出事返乡为终点。旧海棠的新作《橙红银白》接续了这一模式,但其新颖之处在于道出了80、90年代出生的乡下人的进城经验,他们的新伤和父辈的旧痛一同构成了在城乡下人的沉重代价。小说关注社会现实,表现出了旧海棠关注生命的价值立场。但同时,这部小说在叙事层面上也存在薄弱之处,叙事人的主观情绪频繁介入叙事,不仅削弱了小说的真实性,同时也阻碍了对乡下人进城问题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对进城农民工的人文关怀是新世纪“乡下人进城”叙事模式普遍采用的叙事视角,具体表现为作者对农民工所承受的身体与人格伤害的描摹。这一视角的采用显示出当代文坛对当下社会生活关注度的增强,同时过度的“苦难”渲染也影响了“乡下人进城”这一叙事模式的深度。  相似文献   

7.
“苦难”是文学的重要母题,也是当下“乡下人进城”文学叙述的关键词。多数“乡下人进城”的苦难书写如实展现了城乡关系紧张、观念对抗的现状,自有其文学承担。而以王安忆《骄傲的皮匠》、池莉《托尔斯泰围巾》为代表的“乡下人进城”小说则注重心灵书写,以另一种视角和姿态来表述他们眼中的“乡下人”,在人物形象和城乡关系上都开辟了“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另一个向度,丰富了“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8.
"乡下人进城"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浪潮推动下出现的一大特殊社会现象,对这一现象的叙述也成为很多作家关注城乡冲突的最好视角,并逐渐形成了以进城乡下人为描写对象的文学创作潮流.挖掘转型期以来的"乡下人进城"叙事文本,可见这一叙事形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城乡两域的叙事空间;二是融入底层的叙事立场;三是关注苦难的叙事主题,呈现出独特的叙事特征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艰难的历程——论“乡下人进城“文学的农民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云 《文教资料》2007,(7):90-92
本文从农民立场出发解读当下的“乡下人进城”文学,深入剖析作家遵循农民立场采取的对立性叙事对抒写进城农民悲剧性命运的意义,并进而考察这种立场给小说叙事带来的局限性,从特定角度评价这种文学现象的思想、文化内涵和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清代末年,小说《海上繁华梦》在上海风行一时,成为近代第一部畅销书。它主要借助于现代传媒和时尚的信息,体现了近代小说发展的重要面向。  相似文献   

11.
以"精明"为核心性格特征的所谓"上海人",既是近代以来上海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上海文化的产物和人格化表现。无论从籍贯意义上还是从文化意义上,鲁迅都不是真正的"上海人"。上海及上海文化始终未能"消化"鲁迅、"溶解"鲁迅,鲁迅也始终对上海文化主要采取批判态度。"上海人"性格中的主要内容基本上都处在鲁迅人格精神的对立面。在鲁迅那里,与"上海人"的"精明"针锋相对的,是其彻底的反虚伪、反庸俗、反市侩、反财富和权力崇拜的做"呆子"的意识。他在其生命后期不懈地进行对"聪明人"的批判和对"呆子"精神的颂扬,自觉抵抗上海文化、"上海人"性格中的信奉个人利益至上、实利主义的"精明"倾向,呼唤气魄宏大、精神强健、正直、质朴、无私、真诚的"上海人"。鲁迅对"精明"之外的真正能够支撑民族文化革新的强健人格的探寻,折射出强健的生存和战斗的意志。  相似文献   

12.
《上海手札》与《果园城记》不管在创作时间还是在意义逻辑上都呈现连续性,在对中国“现代”和“现代性”体验、沉思、描绘上构成互涉、互文关系。从逻辑上说,或许正是上海都市这一段现代生活经验和体验,促使师陀还乡寻觅。一个对城市文明的书写,一个对乡村形态的叙事,两个文本互涉互释和参差对比,共同构成师陀对整个中国“现代”场景沉思的“双城记”。与《果园城记》侧重文化整体性和方向性反思不同,《上海手札》更多抒发了战争中的体验,并倾向于抽象这种体验。比当时普遍的战时散文、报道,《上海手札》具有更多个人性,不仅审美上显得丰裕,也隐伏了沟通当代语境下反思“现代”和“现代性”问题的文学资源。  相似文献   

13.
《海上花列传》用娓娓的絮语讲述了一群青楼女子的日常生活以及她们与各色嫖客情爱纠葛的故事.由于近代欧风美雨的思想浸润和都市商业文明的注入,文本便具有了时代新质.得近代风气之先的作者韩邦庆用自然而朴质的笔法书写了这些青楼女子初步具备的自主自立意识.表现在她们对父权传统规约的大胆反叛,在近代都市消费语境下滋生出的崭新利欲诉求以及对传统两性关系的大胆解构.这些颇具现代意味的摹写令文本中的女性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妇女解放急先锋的角色.正是在这个维度上,《海上花列传》具有了充盈的价值和意蕴.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60年代上海流民离沪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民是中国历代社会所普遍存在的群体。19世纪60年代,上海曾接纳过100多万流民,但其中的绝大多数都离开了上海。促成这一时期大批流民离沪的原因有三:一为流民赴沪时的生存性动机;二为上海恶劣的生存条件;三为清政府垦荒、减赋的措施。透视上述原因可知,人们的观念有一个逐步改变的过程,城市的近代化也有一个渐次演进的历程,此乃上海在其近代化初期,未能成为流民离乡后最终归宿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为作者半生学术经历的自述。包括“自学”给他带来的“杂”和“正统”,及日后经回炉获得的反叛。他敏感于现代市民性_、乡土性之间的文化失衡,所做京派、海派和都市文学研究.使学术与个人生命经验融合无间了。京海冲突是对现代中国文化和自己的双重认知。虽深感1950年代学人的局限,却很难忘怀前有光亮诱引,后有“过客”声音的催促。  相似文献   

16.
城乡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差异并非仅仅是农民向往城镇迁移的惟一动力。在中西部地区,农民出于文化象征"意义"的行动取向以及其他一些非经济因素,是产生大量农民住城现象的重要驱动力。通过对赣西地区一个村落—乡镇—县城的考察发现,诸如通婚、教育、地方性知识以及面子等一系列的文化观念,是驱动农民去购建城镇房产的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17.
上海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尚未建立一个完善的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构建上海市乡村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的构建要根据信息的系统性原则与系统的游客导向原则。内容包括:上海乡村旅游资源信息及服务信息组成的信息数据库及系统的查询、交互、学术研究、预订与辅助决策功能等。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讨论1950—1970年代文学中的上海城市身份叙述。新上海被斩断了与旧中国口岸城市的关系,却被留存了其形象谱系中的工业化逻辑,并强化、扩张为整个国家的意义。对于上海的理解,一是血统论,即突出上海的社会主义左翼特性;二是断裂论,即对上海资本主义终结式的理解,以使上海的工业化获得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只有这样,上海才具备了推广意义上的新中国国家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上海摩登》是李欧梵的作品,作者通过“物质生活上的都市文化和文学艺术想象中的都市模式”从不同层面想象、重构了上海的现代性,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关于上海的新的想象方式。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山西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家实行了"家电下乡"等一系列扩大农村消费的政策后,农村消费市场有很大发展,但消费需求不足仍是目前阻碍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利用统计数据,构建农村居民消费函数模型,对制约山西农村居民消费的诸多因素做了实证分析,并针对理论分析提出解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