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生态文化:"两种文化"融合的文化背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两种文化"自C.P.斯诺提出以来,一直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所导致的严重后果直接表现为技术的异化和人类价值观的扭曲,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和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凸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就成为一个十分现实的要求.在笔者看来,生态文化就是C.P.斯诺所提到的融合"两种文化"的第三种文化,生态文化是"两种文化"融合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发展依赖于创新,创新需要合适的文化土壤,创新文化是一种科学与人文有机交融的文化。加强科学与人文教育,建设科学与人文有机交融的外部文化环境,加强科学与人文兼顾的创新价值评价体系建设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话题,50年来,两种文化的论战主题和主体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20世纪末发生的“科学大战”,对重构两种文化关系有着深远的意义与影响。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代科学革命的完成及其对社会生活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人们便开始对科学文化及其可能后果进行反思和讨论。18世纪以来有四次影响较大的讨论卢梭对科学文化的批判,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对科学文化本质内涵的哲学考察,斯诺关于两种文化的论述及其引发的争论以及世纪之交的“科学大战”。虽然这些研究和争论有力地推进了对科学文化的思考和理解,但都未能真正解决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问题。历史经验表明,要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真正融合,必须构建一种以存在论、生成论和语境论为基础的思想框架。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人文在古代的融通是朴素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统一迎来了工业文明。由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演化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对立,人类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科学大战"使科学与人文分隔加剧,但是,走向融通是二者的发展趋向。既坚持社会科学发展的"科学原则",又坚持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原则",就一定能够实现科学与人文的交融。马克思主义理论兼有科学与人文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从人类诞生之日就有了以身体为界面的外求与内省,并由此而形成了外求科学与内省科学,今天人类文明的发展已具备了两者结合的条件与可能性。元极学的“融合”态度实现两种科学的合流,从而引向皇极。元极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是文化活体而不是文化化石。  相似文献   

7.
当今,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分析,必然要置身于“全球化”的现实语境。“全球化”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发展性概念。它大体上可以分成“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三个相关联的方面。这主要是因为,在客观现实上,全球化作为一种世界化的历史进程,就是一种“全方位”的社会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8.
当新旧世纪交替的时候,世界发达国家对管理的认识已经进入了一个较高的境界——管理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一种文化。日本经济的崛起,主要是日本企业管理水平高。集中表现在日本企业的家族主义企业文化——以人为中心的团队精神。中国管理文化建设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自美国企业文化理论1984年传到中国至今已有近20年历史,经历了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历程,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近四十年,“自然的”“自然性”“自然认知”此类表述频繁出现在认知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中,用于刻画某些文化现象和认知类型的自然性特征,尤其在宗教认知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文化与认知以及科学的认知科学研究中为甚。其中,自然认知被认为是一种运行快速、自动化的、非反思的、不受意志控制、认知负荷小的认知机制,在解释文化的自然性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收集并分析学者对“自然”一词的用法可以发现,自然认知实则可细分为四种类型。目前学界将自然认知的四种类型混为一谈,忽略了它们的形成过程和本质差异,使得借助于自然认知解释文化现象和认知机制的自然性显得不具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10.
从科学文化的视域重新解读梁启超 ,是不同于历史、政治、文化等传统视角以认识历史人物多元侧面的新路径 ,也是通过人文学者理解科学文化的新尝试。本文以梁启超结缘科学与投身文化事业为主线 ,揭示其科学观、科学方法、科学传播、科学认识论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转型的探索。进而指出以人文情怀为基石的科学精神与内在的“文化理性”是构成梁启超在中国思想、文化及民族精神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王昕雨 《科教文汇》2014,(32):224-225
科技的发展和创新需要一定的人文环境,科技创新成果是探索者的智慧和人文环境的结晶。本文分析了阻碍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因素,论述了科技创新必须在特定人文环境中产生,并提出要进一步优化人文环境,超越功利主义科学观,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生性转化,融通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从而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秦祖富  田谧 《科教文汇》2013,(35):17-17,20
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具有综合性、交叉性、辐射性。讲授此门课程须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知识;须了解科学的前沿问题和最新成果;须对当代大科学之“大”,高技术之“高”有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中庸》的“中和”之道及遵道法则,来开启教师在教学中的伦理精神即教师要有“用中”的教学观念,适度的教学原则,“和而不流”的教学智慧和至诚之心,促进教师、学生、教学三者的人文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姚琳 《科教文汇》2012,(15):196-197
欧洲的中世纪被很多人认为是科学史上的"黑暗时期",是科技发展的"漫漫长夜"。虽然中世纪的基督教对科学造成了摧残,但是中世纪的科学还是有了缓慢的发展,似乎并没有一些学者所认为的中世纪完全是被黑暗所包裹。那种启蒙历史观中的中世纪黑暗说,似乎由于更加深入的研究,这种说法正在完全地崩溃。正如丹皮尔所说"中世纪是近代的摇篮"。中世纪传承了古代文化,孕育了近代科学的萌芽。本文将从中世纪科学技术的成就以及科学文化的复苏—大学的兴起,这两个方面来说明中世纪的科技发展,以此来完全地否定黑暗时期的这种说法。  相似文献   

15.
理工科院校“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奕曦  黄婷婷 《科教文汇》2011,(4):86-86,90
"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理工科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笔者对五所理工科院校进行了"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的随机抽样调查,根据统计数据对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和结论。  相似文献   

16.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s more than the history of scientists. This essay argues that various modem "publics" should be counted as belonging within an enlarged vision of who constitutes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and describes how the history of science could be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ir experiences. It gives three examples of how natural knowledge-making happens in vernacular contexts: Victorian Britain's publishing experiments in "popular science" as effective literary strategies for communicating to lay and specialist readers;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n science museums as important and contested sites for conveying both scientific ideas and ideas about scientific practice; and contemporary mass-mediated images of the "ideal" scientist as providing counternarratives to received professional scientific norms. Finally, it suggests how humanistic knowledge might help both scientists and historians grapple more effectively with contemporary challenges presented by science in public spheres. By studying the making and elabor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within popular culture, historians of science can provide substantively grounded insights into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ublic and professionals.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美英两国“科学外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分析了他们开展“科学外交”的目的和意义.提出了推进我国“科学外交”工作的思考和建议:应向国际共同关注的领域倾斜、积极引进国外技术、提高科技软实力形象、政府搭桥为中小企业寻求科技合作计划、深入关注国际合作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等。  相似文献   

18.
周亮 《科学.经济.社会》2010,28(3):172-177,181
花儿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在社会的现代化冲击下,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在不断流失,从而导致其基本特性发生了变异。花儿的这一生存危机,迫使我们在花儿的传承上,努力寻找能赋予花儿新的生命力的有效方法,力求使花儿的发展与时代同步,加强传承主体的保护,注重花儿在高校的研究和发展,让花儿能够传承下去,成为时代所需要的民间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19.
“underdetermination”概念影响深远且分歧巨大。从劳丹对underdetermination的解读看,它的第一层休谟式含义是指从证据不能推论出理论正确性,这是科学哲学家和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共同认可的。第二层奎因式含义是指与证据相一致,承认经验证据的作用就没有必然导向社会学解释,这是科学哲学家与科学知识社会学家不一致的地方;第三层劳丹式含义是指扩充性科学规则不能完全决定理论正确性,它坚持判定的基础不是经验证据,而是包括经验证据和非经验要素的扩充性科学规则。即便它也存在特定情形下不完全决定的情形,但它能够解释理论选择的过程,从而捍卫科学和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