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志伟 《教育》2014,(10):67-68
教育是影响学生生命发展的事业。布鲁姆说:“教育是一种改变学习者的过程。”叶澜教授说,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张广君认为教育是“文而化之,助而长之”,教学“不是为了直接滋养物质生命的过程,而是根本为了人类生命的别样特点与意义——人类精神的显现与成熟,为了促进物质生命的有效教育和精神文化生命的有效生成”。可见,教育是阳光下点亮生命的最光辉的事业。  相似文献   

2.
王勇 《宁夏教育》2008,(11):67-67
教育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对教育的解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基于生命,生命融入教育,最终使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栖息地”。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生态化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趋势。教育是人的事业,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地方,是学生作为主体人的精神交流场所,是激发其生命活力,启动其自由天性,展现其多彩自我的舞台。所以,教育生态化,构建生态课堂,实现学生生命成长,是课堂改革、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教育,就其本身意义来说,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也就是说,教育活动所应当关注的是个体的生命,这是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之所在。从目前教育发展形势来看,教育的发展必须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在促进学生发展与成长的同时,也要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5.
叶澜教授说过: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课堂教学应该是动态的、开放的、充满着生命活力,充满智慧与挑战,呈现着流动美、生命美和创造美的,应该是契合新课程精神的“生命教育”.而数学课堂学习作为一个学生成长的最重要的平台,更应先溶人“生命”的光环之中,实现我们所说的“生命化教育”.  相似文献   

6.
胡凡中  刘效莉 《师道》2008,(4):38-39
教育的本体是人,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成长。这是教育的根,是教育的本性。 叶澜教授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只有回归生命,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力量;只有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才能发现学校教育所蕴含的生命资源。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既是对理想教育的一种追求,更是我国教育创新的一种具体精神和必然行为。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实践和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和文化素质,当务之急就是在更新观念的前提下,从尊重学生做起。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指出:人类的各种需求,按其性质由低而高分为基本需求和成长需求。而“尊重”需求被认为是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有被尊重、被理解、被肯定的需求。教育家杜威也说过,“被人尊重和信任的欲望,是人类天性最深刻的冲动”。可以说,人的这种渴望尊重的需…  相似文献   

8.
教师是教育事业和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承载者,所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充满生命力的学生。教师工作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幸福”。为此。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的推动者,给学生的生命增添发现、成功的欢乐。那么,历史教师该如何让“幸福”走进课堂呢?  相似文献   

9.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有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创新思维更能使学生学习生活跟上时代的步伐,使生命之树常青。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而提高思维能力的手段.它是以创新人格为指向,以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过程,可以说,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0.
哲学家詹姆士曾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教师的赞美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源;是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桥;是增强学生自信自尊的催化剂。因此“赏识教育”在初中教育中早已成为被普遍遵从的真理。我同样信奉“赏识教育”,亦曾经成功走进了一个男孩的内心,曾经几乎将这个男孩子拉回了人生的正道之上,然而却只是“几乎”……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成长与发展。唤醒和润泽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人文性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决定了语文课程与生命关怀具有天然的联系。"言为心声",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唤醒教育",是点燃学生生命之火、拨动学生心灵琴弦的最温情、  相似文献   

12.
叶澜教授说:教育具有鲜明的生命性,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作为最具生命性的事业,不仅关注生命的发展,更是基于生命的需求。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处于成长中的生命个体,  相似文献   

13.
加强经典教育,就是要强化令人与初民之间的精神联系,它的根本意义在于,让我们回溯人类最初的生命精神,从而获得现代人最基本的生命滋养。经典本身代表着人类的优良经验,乃是人类记忆的结晶。经典教育本身意味着唤醒我们对人类优良经验的“记忆”,或者说把人类的“记忆”植根于个体之中。个体的成长过程乃是分享人类成长经验的过程,教育的起点包容在人类初始经验之中。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生态化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趋势。教育是人的事业,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地方,是学生作为主体人的精神交流场所,是激发其生命活力,启动其自由天性,展现其多彩自我的舞台。所以,教育生态化,构建生态课堂,实现学生生命成长,是课堂改革、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一、生态课堂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生态学认为,任何生物都具有生命及其多样性,都珍惜自己的生命,生命是最值得尊重的;任何生物都有其完整无缺的自然整体,是一个稳定、有序和完整的生命共同体;任何生物都只能在适当的环境下存在,只有保持开放,才具有生命力;任何生物都是生活在一…  相似文献   

15.
共生教育之课程观倡导促成多种内容类型的互补与并重,进而实现共生理想;共生教育之环境观认为,生命化教育环境的构建是应有之义,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自然世界的美丽与精神世界的美好;共生教育之评价观坚持评价目的在于推进个人主动式发展和人与环境的共同发展。立足共生教育"三观"的课堂教学构建,课程内容应注重统一生命成长的文本规定性与生成性,环境建设彰显物质与文化的双重关怀,评价体系引领与激励师生共同成长的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教育除了有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叶澜)。人文学科的视觉艺术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充分地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之光特别是艺术生命之光把世界和人自身照亮中承担真切的意义和使命。  相似文献   

17.
叶澜教授认为,基础教育应该为社会之未来和学生之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要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关注人的生命存在。可见,教育不只是知识传授,更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从终极意义而言,教育应该是人的教育、心灵的教育、精神的教育。而课堂是关乎学生成长的生命历程,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18.
卢俊才 《宁夏教育》2003,(12):57-57
“会诊”是集专家之智慧对一些疑难病症进行诊断的过程。时下学校教育把“会诊”一词引入,站在新课程的角度看,这是一种新理念的渗透,是新课程不断实施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将“医疗方式”和“教育方式”进行有机整合,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学校提出“会诊”,其目的和方式是就某一位学生的成长或学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显露或出现的一些“问题”,针对“问题”,集思广益,寻求最佳的教育方式充分体现和促进教育者的合作精神。把“会诊”视为一种教育方式,一种教育中的新生事物,必将经历“提出→实践→完善和发展”这三个重要阶段。1.问题的提出。现…  相似文献   

19.
一、教育——生命运动的加油站以人本主义的理念看“,教育”是每个人的一种独立的生存方式。它既是源于所有个体生命发展的最原始的共同需要,也是每个个体生命成长的最具个性的特别需要。可以说“,教育”不仅具备提高人的生命价值与生存价值的意义,而且具有创造人的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意义。所以“,教育”不仅是让人获得知识的过程,也不仅仅是将“自然人”改变成“社会人”的所谓促进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它的更重要的功能是促进人的生命的发展,既要发现学生的个性和天赋,并予以培养教育,又要注意保护学生其他一切生命能量,使其能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必须遵循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以促进生命的不断成长,所以,教育就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关怀生命是使个体实现生命可能性的教育的需要,教育对生命的关怀必须由教育活动的直接实践者——教师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