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马观花”式听课,在诸多学校并不少见,一些学校的听评课活动目的不明确、过程不规范、组织不严谨、评价不科学,从而导致授课教师为作课而作课、听课教师为听课而听课,作为教学研讨重要载体的听评课活动成了不了了之的形式,以至于教师怨声载道,参与积极性不高,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那么,学校管理者如何提高听评课活动实效,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2.
当前,听课、评课活动在一些学校流于形式,效果不好。怎样深入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呢? 1.听课前:目的明确,准备充分 要想从听课中真正学习点东西,就必须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要有心,听课就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要明确为什么听课,想解决什么问题,打算听谁的课。其次,应该事先了解执教者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3.
听课与评课是最常规的教研活动。听课和评课是相互联系的,听课是评课的基础,评课是听课的深化,二者缺一不可。要使听课和评课活动取得实效,首先应该明确听课和评课的基本方法、基本要求。 一、听课前的准备 时常看到一些教师只带两只耳朵去听课,事先不知道执教人授什么课,听时又不认真,评起来东沟一犁,西沟一耙,尽是公式化的套语。这样的听课没有效果。听课之前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  相似文献   

4.
梁好 《教书育人》2015,(5):40-41
"走马观花"式听课,在诸多学校并不少见,一些学校的听评课活动目的不明确、过程不规范、组织不严谨、评价不科学,从而导致授课教师为作课而作课、听课教师为听课而听课,作为教学研讨重要载体的听评课活动成了不了了之的形式,以至于教师怨声载道,参与积极性不高,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那么,学校管理者如何提高听评课活动实效,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端正听课目的――导向求高度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启动和逐渐深入,各种教改活动、教研活动轰轰烈烈地进行。听评课作为学校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深受学校和教师的青睐。不过,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他们对待听课评课的态度往往不尽相同。在现实中,有的学校,只注重教师听课的数量,不注重听课质量,不切实际地规定教师听课节数,不注重检查和落实,造成教师平时不听课,期末学校检查听课笔记时集中听课,疲于完成听课任务量而胡乱选择听课学科,甚至出现教师抄袭听课笔记,弄虚作假的现象;有的教师,不重视听课学习,听课不认真,行为不严谨,或私下窃窃私语,或摆弄手机,甚至打瞌睡,他们评课不能切中要害,不是一味高唱赞歌,就是把一堂课批得体无完肤;还有的教师,不重视别人听自己的课,或在课堂上表演作秀,或以没“准备”为由拒绝,关起门来上自己的课……这些都与课改的初衷相悖,自然达不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课堂--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师生互动精神交往的平台.听课评课--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新课程强调教师要互相听课,目的是让教师通过听课,达到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教师自我反思.以此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但笔者发现许多老师对听课评课产生了误区.本文就"为什么要听课、听课听什么、怎么听好课、听后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谈谈和听课评课有关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薛志刚 《上海教育》2007,(11B):63-64
只有通过听课与评课,才有可能不断调整,使得学习准备期的教学有准备的味道。我们先后听了近20节课,涉及了大多数学科,主要集中听了语文、数学和英语课。听课老师包括了校长室、教导处、年级组长、骨干老师和一年级相关学科的老师。听课与评课中同学科老师的相互学习特别有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梁好 《教育文汇》2015,(2):39-40
"走马观花"式听课,在诸多学校并不少见。一些学校听评课活动目的不明确、过程不规范、组织不严谨、评价不科学,从而导致授课教师为教课而教课、听课教师为听课而听课,作为教学研讨重要形式的听评课活动有时竟成了走过场,失去了应有的本意。那么,学校管理者如何提高听评课活动实效,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端正听课目的,导向求高度起点决定终点,目的决定高度。学校组织开展  相似文献   

9.
评课是学校教学研究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主要环节。听课人通过听或看授课教师课堂教学、课后说课、教学反思及课前准备情况后发表意见和建议,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换言之,教研活动要通过评、议等手段达到目的。这就说明评课是很重要的。怎样才能评好一节课呢?笔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新任教师知识丰富,精力充沛,干劲十足,但是,由于他们刚走上工作岗位,缺少课堂实践经验,教学效果往往欠佳。因此,认真听课和评课,向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学习以促进自己专业的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作为一名新任教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听课呢?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听课亦然。教师要想在听课之中真正听有所获,就必须在听课之前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如听谁的课,事先至少应把教材找来了解一下,明确该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课文在整本教材乃至整个学段中的地位、作用,看看教材、教参或名师的教学设计和实录,想想假如我来执教这一课,我将怎样设计教学流程,会遇到哪些疑难,还有哪些困惑或纠结,以便在听课时有个对比。只有这样,才能明确听课的方向,把握听课的重点与难点,发现课堂中的亮点,捕捉课堂上的“高潮”,这样的听课才具有针对性,才会听有所获。此外,由于听课后还要积极参与评课,因此在学术理论上也要作些准备,如熟悉课程标准和一些教学常规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教研现状以及新的教学理念和理论等。这样的听课,是带着思想进课堂的,因此起点高,有备而来,自然会满载而归。  相似文献   

11.
朱梅芹 《考试周刊》2012,(80):178-179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听课评课是一项再平常不过的工作.也是他们促进教学.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每个教师在他的工作生涯中除了上课之外,还要听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课,如:示范课、展示课、汇报课、研讨课、竞赛课、观摩课、实验课等。听课之后一般都是评课,同样的一堂课,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同.会出现很多种评价结果,有时候还会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其实问题的根源就在“何为一堂好课”,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必须具备“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相似文献   

12.
我们开展研讨课、进行优秀课例展示或是常规听课,课后都要进行评课。听课者对所听课的评价至关重要,它关系到被听者今后课堂改革的方向、同时还关系到旁听者的课改思路。因此,听评课并不像有些老师所想象的"听课比上课要轻松得多"那样。  相似文献   

13.
我国近十年来关于听课、评课的研究,学者主要就听课评课概念,听课评课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听课评课的方法、策略,听课评课的目的、意义,听课制度,说课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听课评课应该包括听课(授课者上课和说课)、评课、议课等程序。目前,听课评课在中小学的校本教研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听课评课中较少涉及教学研究。听课评课从教学经验出发,满足于教师改善教学,而不是把课堂当研究场域,通过研究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听课评课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目的是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听课评课制度在学校强行实施,听课评课的效果还不甚满意。  相似文献   

14.
公开课活动一般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听课(看课)观摩,二是评课交流。我们发现公开课活动的这两个环节容易出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个别听课教师听课前没有做任何准备,很盲目。他们认为,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是执教者的事,与自己无关。因此,听课时漫不经心,对所听的教学内容,是熟悉还是生疏,都不去关注。  相似文献   

15.
很多学校都要硬性规定,中高、中一、中二等职称的教师分别在一学期要听多少节课,而且一般情况下职称越低,听课的节数越多。很多教师听课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教师积极地听课是为了不让自己的绩效工资受到影响,而不是出于自我的需求。同时,很多教师会考虑到开课教师的感受,评课浮于形式,没有任何的意义。大多数教师不能够在听课中有所收获,这样的听课就成为一种形式、一种负担、一种任务。  相似文献   

16.
<正>读过一篇名为《听课不只听听那么简单》的文章,深有感触。"听课不只听听那么简单",暗含了"听完还要有评课"这一重要环节。如果只听课不评课,那就效果不佳。听与评是互相关联的有机体,"评"是"听"的延伸和深化。"听听"是基础,"评评"是目的。目的就在于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失、成败进行诊断和评价,以便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教师专业成长。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的研讨型评课,有学校领导的诊断型评课,有上级专家的鉴定型评课等等。许多教师不怕讲课,惧怕评课。面对评课教师严  相似文献   

17.
新任教师虽然精力充沛,干劲十足,但是,由于他们刚走上工作岗位,缺少课堂实践经验,教学效果往往欠佳。因此,认真听课和评课,向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学习以促进自己专业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听课之前充分准备。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想在听课中真正有所收获,就必须在听课前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如听谁的课,事先至少应  相似文献   

18.
很多学校都要硬性规定,中高、中一、中二等职称的教师分别在一学期要听多少节课,而且一般情况下职称越低,听课的节数越多。很多教师听课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教师积极地听课是为了不让自己的绩效工资受到影响,而不是出于自我的需求。同时,很多教师会考虑到开课教师的感受,评课浮于形式,没有任何的意义。大多数教师不能够在听课中有所收获,这样的听课就成为一种形式、一种负担、一种任务。  相似文献   

19.
一、观课议课产生的背景 以往的研讨课活动,听课教师就是一支笔、一个本步入课堂,把听评课当成任务,听课者不是用心地观察和思考,而是为了完成规定数量的听课记录.一谈到评课,很多教师总觉得这应是专家和教研人员的事情,离教师的日常工作比较远.必须要评课时,教师惯用"教学目标合理、教学方式多样、教学效果明显"等话语点评.而上课者也只是完成任务而已.怎样解决听评课过程中的这些问题,经过思考,我尝试通过观课议课扭转这种局面.下面谈谈我对"观课议课"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一、传统的“听课评课”及其弊端 传统的听课评课,“听”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评”有“被评”和下结论的对象。评课活动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献课取向,执教者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它蕴藏了我们习焉不察的文化假定。[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