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作家的人生选择和归宿,无不早就潜藏于其地域文化的熏陶和性格气质当中。本文主要从家庭和文化遗传这一角度对“老舍之死”的原因进行一次探讨。笔者认为,平民化的老舍决定了老舍会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中做出平民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老舍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理智与情感的矛盾。这在叙述中体现为叙述者的个人化努力与小说的公共性之间的分裂。老舍潜在的世俗情感使他在人物塑造上呈现出“善恶”的二元对立模式,在价值评价标准上也体现出平民化的善恶观。此外,老舍自小深受侠文化的影响,在其人物身上也体现出古道热肠的侠义精神,在他们身上寄寓了老舍试图从民间精神重塑民族性格的企望。  相似文献   

3.
老舍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理智与情感的矛盾,这在叙述中体现为叙述者的个人化努力与小说的公共性之间的分裂.老舍潜在的世俗情感使他在人物塑造上呈现出"善恶"的二元对立模式,在价值评价标准上也体现出平民化的善恶观.此外,老舍自小深受侠文化的影响,在其人物身上也体现出古道热肠的侠义精神,在他们身上寄寓了老舍试图从民间精神重塑民族性格的企望.  相似文献   

4.
老舍与沈从文同为现代文学大家,有自成一体的文学风格。然而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基于抗战的需要,两人放弃自己原有的文学之路,在创作的题材、体裁以及写作手法上都发生了转变,形成了新的创作体系。面对同一时期的文学转型,老舍与沈从文之间虽有相同之处但仍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王冠 《课外生活》2010,(5):24-25
著名作家老舍得知他的母亲逝世的消息,伤感地觉得自己仿佛是放在瓶子里的花,虽然还有色有香,但却失去了根。老舍曾说:“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老舍的母亲一字不识,然而她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履行了做母亲的职责。老舍深情地说他的母亲是“真正的教师”。就是这样一位“教师”,浇灌出了老舍这样充满人格魅力的“参天大树”。  相似文献   

6.
老舍的话剧《茶馆》,用短短三幕剧展现了三个时代的历史变迁.老北京的茶馆是各色人等聚集的地方,但聚集在茶馆里最多的还是平民阶层.从剧本取材、语言风格、价值取向三方面分析话剧《茶馆》的平民化,体会剧本描摹的底层平民生活情景和思想活动,深刻探讨老舍悲天悯怀的平民情怀,展现老舍的个性气质和价值取向,及平民情怀赋予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阅读,有时是基于一种寻找. 读汪曾祺《老舍先生》,老舍留在他心中的也是直接传递给我们的印象是:遇事富有情趣又认真严肃;待人接物,坦诚相待,重视礼仪;善待百姓、穷人、弱者,甚至动植物;处处有着生活的印记.平民的姿态,这应该是我们寻找的老舍,一位平民化的老舍. 阅读自然也是一种传递.摩挲斯文,晤对其人. 再读:老舍在平淡的生活中营造情趣和美感,身为大作家却有淳朴的平民气息,在工作、生活中有着让人可敬的处世态度……我们能在自己的心灵中刻录下先生“均甚认真”的质朴,开诚布公的率真,还有士子的担当.当然,印象鲜明地想见老舍其人之时,我们能够感受作者汪老心中那份绵长而又弥醇的思念,平实而又温婉的赞赏.  相似文献   

8.
本对学大师老舍的作品语言进行了赏析,即其语言的多用妙用比喻、诙谐、讽刺、异常凝炼。还赏析了老舍作品语言多种手法综合运用的特点。旨在让广大作一方面得到美的艺术享受。另一方面更要学习老舍这位真正的语言大师的精妙语言,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9.
京味派小说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浓烈的平民化色彩,更在于其通过口语化的幽默语言来表现的一种雅致、含蓄、舒展、雍容的北京文化。作为京味小说的源头,老舍以其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和以北京话为基础的通俗、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本文试图从京味派小说概述、老舍作品中的"京味"与幽默和小说中的"京味"与"京味"中的小说三个方面展开对京味派小说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施恶的流氓、受难的弱者和扶危救难的义士,三者之间关系的互动,构成了老舍早期小说的基本叙事模式.这种叙事模式是老舍创作主体介入的必然结果,它源于老舍不幸的童年遭遇,及其孤独悲伤的生命体验.它不仅寄托着老舍内心深处的侠客梦想,同时也象征着老舍潜意识中难以化解的想象父亲、寻找父权的生命情结.老舍通过这些小说,释放了自己成长过程中被压抑的情感,在某种意义上,这种释放也是一种心灵的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11.
老舍序跋包括为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写的序和后记,为刊物写的发刊词,以及具有序跋性质的自评。它记录了老舍每篇作品的创作缘由以及其一生文学活动的脉络,是研究老舍其人其书的重要依据。此外,老舍序跋的写作艺术独具一格,以当今的序跋写作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老舍小说创作的关键词之一。站在文化的角度,他对于笔下的市民社会生活进行审视,以东西方文化的双向批判意识建筑老舍式独特的文化观。从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的初期创作,30年代回国后的发展,一直到40年代在美国的创作成熟,他一直坚持着对于文化的批判原则,逐步发展完善自己的文化观。以老舍在英美两国创作的《二马》、《四世同堂》为例,着力分析梳理其文化批判意识的发展流变。  相似文献   

13.
老舍与北京     
张书迎 《招生考试通讯》2006,(10):I0003-I0003
文章先介绍老舍的作品,再介绍老舍其人。介绍老舍作品,突出其浓郁的北京地方特色,不论是人情风俗,还是景物地貌,处处表现其中鲜明的“北京的符号”;介绍老舍其人,着重于其人生阅历和对北京的热爱之情,而这正是他能写出具有鲜明“北京符号”的作品的主要原因。二者相辅相成,很好地扣住了文题,深化了主题。 值得指出的是,作者之所以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与他熟读老舍先生的大量作品是分不开的,文章对老舍作品语段的引用,无论是用自己语言转述,还是直接引述,都恰到好处,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丰富了其思想内容。阅读和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4.
一、日本盛行老舍研究的缘由在日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里,除了鲁迅,就是老舍的研究最多。为什么日本如此盛行老舍研究呢?首先,以我自身为例,简单地介绍一下我是怎样结识老舍,并把老舍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在日本,很多大学把老舍的作品作为汉语学习教材。我也是在大学时代,  相似文献   

15.
老舍在20世纪上半叶。以积极的创作态度和丰厚的创作实绩。肩负起中国传统文化改造、转化和创新的文化使命。在独特的跨文化背景下,老舍以开阔的视野和世界性的眼光,建立了多元的文化选择体系:以满族文化为基石.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以西方文化为参照。老舍的文化选择态度是慎重的、理性的和多元化的。  相似文献   

16.
<正>《想北平》是老舍的一篇意味深长的散文(文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在这篇散文里,老舍以他特有的质朴平实的语言,抒发了对北平深沉的感情,那是一片浓得化不开的挚爱和眷念。老舍对北平的感情凝聚成两种情结——乡土情结和市民情结。先来说说文中所凝聚的·乡·土·情·结。老舍在他生命的67年中,有42年生活在北平,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北平滋养了老舍,老舍也以自己的笔墨来回报北平的养育之  相似文献   

17.
鼓动全民抗战、渴望民族新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是贯穿老舍抗战剧作的一条红线。鲜明的文化分析色彩,赋予了爱国主义以透视国民精神与社会心理的深刻思想内涵。温和的世俗讽刺是老舍表达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手段,寄寓着作家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二者的完美结合,既是对老舍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业已开始的探索国民性思想的深刻总结,又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对国民性问题探讨的较高成就。小说化的戏剧创作手法,不仅使老舍抗战剧作具有了不同于戏剧家戏剧的鲜明特色,而且是老舍为丰富中国现代戏剧创作经验作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石兴泽著《老舍与20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化》说开去,在与西方知识分子精神气质和西方文化比较中分析中国文化和知识分子精神传统。在与鲁迅等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比较中分析老舍的精神气质。并就老舍城市贫民作家精神的某些特点作了精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牛天赐传》是一部成长小说,在某种意义上,这是老舍处理个人生命经验的文本,是老舍戴着牛天赐的面具,对自己的精神世界的速写。老舍在这篇小说中,可能比在散文、自传性作品中更为真实地讲述了自己童年的经验。在老舍为数不多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文字里,仍能找到两种基本的心理意向:被弃和得救。《牛天赐传》是老舍生命初始经验的隐形书写。  相似文献   

20.
老舍为自己的作品写广告1934年12月,《论语》半日刊连载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牛天赐传》第九节,校样打出后,文尾尚余空白一处。老舍见状遂提笔在空白处为自己的作品撰写广告一则,以为补白。《牛天赐传》是本小说,正在《论语》登载。《老舍幽默诗文集》不是本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