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较正式的场合以及被指称者的社会影响足以让我们对其表达敬意时,"先生"、"女士"这一对称谓语的使用是对称的。除此,两个称谓语在分布上是不对称的,具体可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可以用"先生"来称呼男性,但一般不用"女士"来称呼女性;另一种情形是可以用"女士"来称呼女性,但一般不用"先生"来称呼男性。  相似文献   

2.
胡先骕先生是"学衡派"的主要成员,既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国学家、教育家,被称为少有的"横跨人文艺术与科学两个领域的大师级人物".关于胡先骕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不多,比起"学衡派"其他成员或是新文化运动旗手胡适、陈独秀等人,胡先骕几乎被忽视了.所以对胡先骕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易卜生是"五四"时期,对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一位外国作家。胡适先生,是"易卜生主义"的大力提倡者。在他看来,"易卜生主义"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写实主义",二是"健全的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4.
在厦门大学法学院,有著名的"二徐",一位是国际经济法专业的徐崇利教授,另一位是我们民商法专业的徐国栋教授。教授在当今中国只是职称的表述,而中国古代通常用"先生"表示对老师的尊重,因此在这里我更愿意以"先生"称呼徐教授。  相似文献   

5.
易卜生是"五四"时期,对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一位外国作家.胡适先生,是"易卜生主义"的大力提倡者.在他看来,"易卜生主义"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写实主义",二是"健全的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 2 0年代 ,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 ,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 ,就是中国两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要想对中国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进行深刻揭露 ,在文学作品中创作反映社会现实的妇女典型形象 ,是重要的手段之一。鲁迅先生用他那敏锐的眼光洞察到这一点 ,创作了小说《祝福》 ,可谓匠心独运。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先生创作了不少妇女形象 ,如祥林嫂、四婶、卫老婆子、祥林嫂的婆婆和柳妈。下面从中选取三位有代表性的妇…  相似文献   

7.
邹莲 《现代语文》2007,(9):61-61
一、称呼语的定义 <汉语大词典>对"称呼"一词的解释有两种:①叫,对人称呼其身份、名称等;②表示被招呼对象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等的名称. 称呼语是在言语交际中使用的,尤其要注意是"当面"使用.这个当面不是说一定是被招呼的对象确实在场,而是在于言语的使用,用语言形式表示对被称呼对象的称呼.许多学者对称呼语的定义已经达成共识:"所谓称呼语,指的是人们彼此问当面招呼所使用的名称".这是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  相似文献   

8.
蔡元培先生有着"新文化运动之父,通过改变一所大学进而改变了一个民族"的美誉。在近代中国人物中,生前死后一直被广大精英阶层心悦而诚服者,恐怕只有蔡先生一人。蔡先生能够享此殊荣,更多的得益于他"器局大,识见远"的领袖风范和"随遇皆然,始终一贯"的伟大人格。《蔡元培与近代中国》一书在展现蔡先生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之时,也时刻在告诉我们这一点。  相似文献   

9.
"同志"称呼语的语义功能与语用条件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下半叶中国大陆语言交际中,"同志"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称呼语,它不仅是政治语言中最常见的一个称呼语,同时也一直被认为是大陆社会人群最合适的泛尊称.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同志"的语义和语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政治语言中,除了正式场合,"同志"已经不能简单地被视为"同一政党成员的互称";而作为泛尊称,它也正日益被另一些称呼所替代,这些称呼语或为传统西式称呼语的复活(如"先生"小姐"),或为专指性称呼语的泛化(如"师傅"、"老师"、"老板").这不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思想文明意识变化的一个表征.  相似文献   

10.
编辑先生: 贵报三月三十日刊载了一篇《“支那”出自于何方”》的文章。其文云:外国称呼中国流传最广的当数“支那”。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古国及当代的许多发达国家几乎都用“支那”来称呼中国。真是这样的吗? 世界的文明古国与中国的实质交往始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朝,也就是在那时,中国实现了最初的统一。各国根据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以“秦”(CHIN)的谐音来称呼中国,这是被公认的事实。如英语中的“China”和梵文中的“Cina”等等。中国是一个使用汉字的国家,“中国”是每一个中国人所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胡适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占有不可动摇的领袖地位。这样一位在中国现代思想史、新文化运动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他和他的思想却在中国大陆消失了近30年。文章意在探究胡适“消失”的原因及其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美国教育工作者玛西亚在一篇题为《一粒珍珠》的散文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 18岁的玛西亚就要初中毕业了,她和19位同学被自然科学教师约克先生召集到教室开一个秘密小会。不用说,这20位学生是成绩平平、缺乏自信、对未来感到茫然的人。约克先生赠给每一位学生一个小盒子,盒子里装有  相似文献   

13.
林凤 《考试周刊》2007,(46):60-61
称呼语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用来打招呼的表示彼此关系的词语。不同时代、不同场合指称同一对象的称呼语不同。近年来,社交场合中表示面称的称呼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曾经一度占主导地位的"同志"、"师傅"逐渐被"小姐"、"先生"等取而代之,并在全社会流行开来。这不仅仅涉及语言学问题,也涉及到社会文化等因素。本文试对"小姐"称呼语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胡适、蔡元培、鲁迅、李大钊等人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人物。陈独秀已被公认为旗手,那么,排在第二位的是谁?教育部颁行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新文化运动一目只提出陈独秀、胡适,显然,课标的制定者认为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仅次于陈独秀。这是公允的,符合历史事实。1910年8月,胡适考取“庚款”第二批留美生,进入康奈尔大学。他开始学农科,后来转入文学院。1914年,他与赵元任、杨杏佛等人在美国发起“中国科学社”,以提倡科学,鼓吹实业。这是我国第一个科学团体。该团体出版《科学》月刊,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宗旨,在上海…  相似文献   

15.
徐梓 《中国教师》2007,(11):45-46
<正>在中国人的教育辞典里,"师傅"与"师父"是两个与教师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不了解"师傅"与"师父"区别在哪里,往往混用这两个称呼。这提醒我们,有必要通过梳理"师傅"与"师父"这两个称呼所指的演变,辨析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看混用这两个称呼是否适宜。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大都认为广义的"五四运动"包括了"新文化运动";在词语使用习惯上,或将两者替换使用,或合并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使用,代称该时期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事情.两者关系之密切由此可知.但两者之间还是有着较大的区别."新文化运动"最初名称不一,甚至被认为是敌人的诋毁称呼,只是到了后来才被逐渐为大多数人所认同;"五四运动"则最初是指发生在1919年5月4日的学生运动.实际上,"新文化运动"是针对辛亥革命之后的社会现状所进行的思想文化补课,属于思想文化层面上的救亡,具有间接性;而"五四运动"则是爱国情感的直接表达,指向当时的国际国内政治问题,属于政治层面上的救亡,具有直接指向性.两者虽有联系,但不宜混淆,因为这样必会遮蔽其中一者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2009年7月11日,中国文坛两位泰斗级人物季羡林先生和任继愈先生相继辞世,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两位大师的敬仰,作者开始阅读这两位大师的著作,并结合当前"国学"现状不时地写一些读书心得。本文就是作者对"国学"研究与学习现状的一些思考,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胡健 《高中生》2008,(2):57-58
为了向幽默大师卓别林表达敬意,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给卓别林的一封信中写道:"卓别林先生,您出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能看懂。我相信,您一定会成为一位伟人。"卓别林马上回信道:"我更加钦佩您,爱因斯坦先生。您创立的相对论,世界上几乎没有人能够弄懂,但是您已经成为一位伟人了。"那么,被称为科学伟人的爱因斯坦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东西方之间存在海陆两条通道。西方人把东方的陆上终点称为"赛里斯",把海上终点称为"秦"或"秦那"。13世纪,蒙古人统治亚欧大陆,许多西方人来华,开始用"契丹"称呼中国,"赛里斯"逐渐被"契丹"取代。16、17世纪,新航路开辟,西方人乘船到达中国东南海岸,他们用"中国"称呼这片"新发现"的土地。"秦"或"秦奈"逐渐演变为"中国",最后,中国取代"契丹"的称号。  相似文献   

20.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先生"这个称呼是有不同对象的. <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又,<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且有学问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