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建锋 《辽宁教育》2007,(10):50-51
在对话教学看来,“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意味着学生与文本对话已渐进理性与智慧的佳境。 是“借”箭,还是“骗”箭 生:读了《草船借箭》,与其说是“借”箭,不如说是“骗”箭。  相似文献   

2.
从颜元教射谈起龚德明清初教育家颜元,一天带其学生到野外练习射箭,他连发六箭,箭箭射中靶心,而学生中最好的是六箭仅中两箭。因此,学生都称自己的老师颜元是「神箭手」。可颜元却低头不语,闷闷不乐。学生问其故,他感叹他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做一个好教师,...  相似文献   

3.
无敌的断箭 一位身为将军的父亲带着他的儿子出征打仗。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枝箭,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  相似文献   

4.
严文华 《农村教育》2004,(11):45-45
《草船借箭》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故事,其斗智斗勇的内容,起伏跌宕的情节,尤其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教学伊始,可以从课题人手诱发学生质疑。例如:“箭”与“剑”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借箭?草船借箭,究竟是谁借箭?为什么不用“诸葛亮借箭”作题目?故事写了哪些相关的人物?主要写谁?他们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心服口服.称赞他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算”了哪些  相似文献   

5.
断剑     
《小学生》2006,(2):21-21
春秋战国时期,—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擂响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传宝箭,佩带身边,你会战无不胜,但千万不可抽出来看。  相似文献   

6.
断箭     
陈磊 《内蒙古教育》2007,(2X):45-45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作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相似文献   

7.
曾听说过一个故事。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传宝箭,佩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相似文献   

8.
原来忘了1杯     
星期天,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这样一道题,在射箭比赛中,每射1箭得到的环数或者是0(脱靶),或者是不超过10的自然数。甲、乙两名运动员各射了5箭,每人5箭得到的环数的积都是1764,但是甲的总环数比乙少4环。甲、乙的总环数各是多少?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第三册《白马篇》有这样两句:“宿昔秉良弓.梏矢何参差。”对这两句,课注释说:“宿昔秉良弓:平对手执良弓。宿,平时。昔,过去。梏矢何参差:梏木杆的箭(装在箭袋里)是那么不整齐。”笔认为。这两个注释中,对“宿”、“昔”和“参差”的解释都欠妥。因为一方面“平时”和“过去”这两个意思.在汉语里无论如何也揉不到一块.违背汉语的语义关系;另一方面“梏木杆的箭(装在箭袋里)是那么参差不齐”,这个解释与作要刻画的主人公的英武形象的意图相矛盾.甚至破坏了人物形象一箭囊中的箭尚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讨论Hopf箭图的基本性质,并考虑到利用定义去判定一个箭图是Hopf箭图的复杂性,给出了以循环群或整数加群为顶点集的箭图是对应基本分歧数的Hopf箭图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其邻接矩阵是基本Hopf箭图矩阵的和.  相似文献   

11.
研读,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地阅读和探究,以获取知识、激发兴趣、陶冶情操,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优化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教学模式。研读主体部分的构成,一般是在识字学词、初读课文基础之上的深究阶段。本文现试以浙教版第10册《草船借箭》为例,剖析并构建其研读教程。一、主线统领下锁定专题研读无疑应当突出重点,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集中问题情境(即研读专题)。课文情节总是有线索可循的,《草船借箭》虽曲折繁复,但却也始终贯穿着一条“造箭———问箭———借箭———交箭”的主线。教师在学生通…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中有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曹船。这个故事的神秘,可以用高中地理知识来揭开。话说周瑜要诸葛亮在十日内造箭十万支,若做不到便要杀头。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就够了。”诸葛亮让鲁肃借他二十艘船,每船军士三十人,船上预备青布、干草,并在第三天后半夜时分到曹营“取”箭。是夜大雾弥漫,江面上雾气更浓。在视野不清的情况下,曹操疑有敌军入侵,下令放箭乱射,箭全扎在稻草人上。等雾散时,孔明已得箭十几万支。接着便是苦肉计、连环计,为的是日后火烧曹营,用火击退曹操八十万大军。一日周瑜眺望对…  相似文献   

13.
1.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他们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在引导学生学习《草船借箭》一课中的“借箭”一段时,一教师先播放一段精彩的“借箭”视频录像,  相似文献   

14.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两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释“甚箭”为“甚于箭,比箭还快”.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翻译这两句为:“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其他一些古文选本也这样注释和理解.其实,对“甚箭”的这种释读,并不正确.  相似文献   

15.
<正>将军战败,身中一箭,逃到了一座寺庙,住持救了他。住持帮将军拔出了箭,并在伤口敷好了药。将军从昏迷中醒来,问:"箭拔出来了?""拔出了一支。"住持说道。"难道我中的不止一箭?"将军疑惑地问。"就一箭。"住持说,"但敌人射来的箭总是一箭双雕,一箭击向你的肉体,击垮你的身躯;一箭击向你的灵魂,摧毁你的精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诸葛亮为完成造箭任务,向鲁肃借船,借军士,并要鲁肃不要将这事告诉周瑜。鲁肃不但不向周瑜提起借船,借军士之事,还私自拨了二十条船及六百名军士给诸葛亮,并和诸葛亮一同上船取箭。鲁肃虽然为人忠厚守信,但是他毕竟是周瑜的手下,又私下奉周瑜之命去探听诸葛亮造箭的动静。他这样帮助诸葛亮,明显破坏了周瑜陷害诸葛亮的“好事”,怎么不怕周瑜处置或打击报复呢?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有则“弓和箭”的寓言故事,说一个造弓的人,自夸“我的弓是最好的,没有射不中的;”另一个造箭的人则吹他的箭好,“我的箭,射出去百发百中。”说也凑巧,一个会射箭的人,从他们身边走过,听到他们讲的话,笑着对他们说:“你们两个说的话,都不对。没有弓,发不出箭;没有箭,怎能射中目标?他一边说,一边拿弓和箭,射给他们看。这时,他们才知道:射箭,光有弓不行,光有箭也不行。  相似文献   

18.
令箭荷花     
在我家的窗台上,有一盆令箭荷花,妈妈说它又叫仙人箭。  相似文献   

19.
神箭手     
神箭手当然就是会射箭。百步穿杨,百发百中,这些不稀奇。一箭千斤力,能没羽于石,能穿透七层厚牛皮铠甲,这些也不稀奇。神箭手,神就神在他口、眼、耳、鼻,浑身有箭,举手投足,无处无箭,箭人合一,人即是箭,箭即是人。瞧,躺在走廊里睡午觉,那树梢上有一只小雀儿不知好歹,"叽叽喳喳"叫得聒噪烦心。他身子根本没动弹,连眼皮也没睁,只是用鼻子"哼"了一声,就从鼻孔里"嗖"地  相似文献   

20.
“断箭”的启示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一对父子同在一支部队,一同出征打战。父亲作战勇猛,屡建奇功,很快被提拔为领兵作战的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支箭,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一支家传的宝箭,佩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