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仩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弟子子夏所说的一句话。 如何理解子复的这句话,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优”字应理解为“优秀”、“优良”,意思是说,做官的要想做得好就必须学习,学习成绩优秀的则可  相似文献   

2.
不妨“学而优则扶”江西上饶地区行署程建平[学而优则仕],是孔夫子门徒子夏提出来的。学习好就做官,自古天下事,唯有做官高,子夏的观点有失偏颇。然而,对那些贫困户中的[学而优]者,给予必要的扶持,使其充分施展才华,造福人民,报效祖国。实行[学而优则扶]则...  相似文献   

3.
《论语·子张》中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两句,很久以来,人们都把“优”解释成“好,优秀”,这是不正确的。在《论语》产生的先秦时代,“优”字有“丰厚,富裕,有余力”的意思。“学而优则仕”即是“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旧《辞海》(合订本)129页  相似文献   

4.
“学而优则仕”是《论语》中的名句,一般引述为孔子的言论,理解为“学习优秀的才可以做官”。其实这话不是孔子说的,释义也不是《论语》的本义,而是后人演绎而成的劝学格言。“学而”语见《论语低十“子张第十九”。朱熹集注本题往日。“此篇皆记弟子之言,而于夏为多—…·盖孔门自颜子以下,颖悟莫若子贡,自曾子以下笃实无若子夏,故特记之详焉。”原文为:“子夏回: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朱熹注文说:“优,有余力也;付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  相似文献   

5.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影响了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是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后人对“优”字的注释多有不同,进而认为孔子是个鼓吹“读书做官论者”。文章主要探讨了“优”字的注释,立足于“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述了“学”与“仕”的关系,即学习与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不妨“学而优则扶”江西上饶地区行署办公室程建平“学而优则仕”,是孔夫子门徒子夏提出来的。学习好就做官,自古天下事,唯有做官高,子夏的观点有失偏颇.然而,对那些贫困户中的“学而优”者,给予必要的扶持,使其充分施展才华,造福人民,报效祖国,实行“学而优则...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把学习看作是求得(书本)知识和技能。其实,学习的指向及其内容是极其丰富多彩的。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对学习的另一种诠释。对于学前期儿童来说,更多的是需要去读“无字”之书,需要在生活中、游戏中进行学习。无论是幼儿园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应把学习“窄化”为“读书”或知识技能的掌握,把知识局限在逻辑的和语言的知识上,而忽略了学习与知识的其它形态。尽管人们很早就意识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的存在,但是,对此系统地进行严格界定的是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M·Polanyi。他在1…  相似文献   

8.
仕而优则学     
学而优未必仕,但仕而优必学,古今中外莫不如是,古人云:为官不学半个盗。仕而优则学,仕而优必学。孔子的学生子夏有句名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其意思是说,官做得好,就应该更深入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地管理国家和人民;学有所成,就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礼义。  相似文献   

9.
初语一册所选《〈论语〉十则》的注释存在不少问题,兹商讨辨析于此。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教材未注,但从其对“时习之”的注释——“时常地复习”中不难看出,教材是将“学”理解为“读书”(即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的。这种理解尽管有所本,但却不全面。纵考《论语》中所出现的65个“学”字,都是指与近代哲学中所说的感性认识相似的一种认识活动,其内容和对象是相当广泛的,“学而时习之”之“学”,绝非仅指学习书本知识。明焦始《焦氏笔乘》即引赵仲修语云:“(公)且道‘学而时习之’以何为学?……所谓学,非记问诵说之谓,非绵章绘句之谓,所以学圣人也。”程树德《论语集释》亦云:“今人以求知识为学,古人则以修身为学。”  相似文献   

10.
学而优则扶     
“学而优则仕”,是孔夫子门徒子夏提出来的。学习好就做官,子夏的观点有失偏颇。然而,对那些贫困户中的“学而优”者,给予必要的扶持,使其充分施展才华,造福人民,报效祖国,实行“学而优则扶”,则值得提倡。 我们这里有一个穷山村,几代未出过大学生。今年,山沟里终于“飞出了金凤凰”,考取了一名大学本科生。然而,因考生家境贫寒,难以承受入学、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学生以“学而优则仕”、“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目标。可见传统教育首先注重“修身”、“立德”,进而“立功”、“立言”为政治服务。传统教育在统治者“暴力”与“愚民”专制统治下,只能培养出一邦“极容易做奴隶,而且做了奴隶之后,还十分的喜欢”的愚弱的国民来。于是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中慨叹“三千年文明古国”的中国历史不外乎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相似文献   

12.
学问与“学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学问一词,在汉语中有完整的词义。它与知识、见识等是同义词,此时学问是一名词。学问,又可是一个动词,意即学习提问,学习如何发现疑问,学着发问,学着问问题,学着质问。为了区别上述两种不同含义,暂且将后一种含义下的学问加上引号:“学问”。学问与“学问”之间有很奇妙的关系,由于这种关系,使得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知识与“学问”的关系,理解用学问一词表达知识的合理性、深刻性。我们对学问与“学问”之间的密切关系作如下的分析。一“学问”会使人更有学问知识本就产生于问题。例如,水为什么会沸腾?水又为什么能结冰?为什么…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界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由此理解,杂学在语文教学中应有一席之地,因为生活是由各种学问组构成的综合体。所谓杂学,只是相对于正学而言。语文教学的正学指的是音形义、字词句、语修逻等语言文字和主题、材料、结构、表达方法等写作知识及能力训练,换句话说,就是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知识及技能。这以外的各种学问就可以称为杂学。反映在语文教学中,杂学不仅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界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由此理解,杂学在语文教学中应有一席之地,因为生活是由各种学问组构成的综合体。所谓杂学,只是相对于正学而言。语文教学的正学指的是音形义、字词句、语修逻等语言文字和主题、材料、结构、表达方法等写作知识及能力训练,换句话说,就是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知识及技能。这以外的各种学问就可以称为杂学。反映在语文教学中,杂学不仅  相似文献   

15.
徐晓岚 《江苏教育》2023,(49):24-26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一任务的实现,有赖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教师应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引领下,立德修身,练好“学”字功;立能导为,握好“行”字钥;立业怀情,念好“心”字诀,成为党的教育事业的筑梦人。  相似文献   

16.
几乎与士阶层出现的同时,“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便已形成,并且在士子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由“学”而“仕”,为“仕”而“学”,成为宗法制社会中的中国知识分子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必须经过的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17.
学习这个词,我们实在再熟悉不过了。学而时习之,一般我们会把学定义成接受新的知识,而把习理解成温习或与知识相关的训练。可是说到学问呢,大家好像就容易有点心虚了,似乎没有达到学富五车的程度,不敢轻易提学问二字。其实,学问,无非就是“学”与“问”嘛。所以,我们在课本里也学到了“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这样的话。太多人讨论过关于中国的学生不善于提出疑问的  相似文献   

18.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要想考上理想高中,需要有扎实、全面的知识,每科都需做到一个“懂”字.在一个问题上没弄明白,就可能影响以后的学习,甚至形成不可逾越的“障碍”.同学们在学习或复习中可能会碰到不少不懂的问题,这是  相似文献   

19.
《颜氏家训·勉学》学习心理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学习的意义《颜氏家训·勉学》开宗明义:“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任何一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学之所知,施无不达”,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使自身的发展成为可能。“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在颜氏看来,学习的目的在于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在于加强道德修养、不断进取向上,在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为社会创造财富。学习的具体意义如下:学习可以“开心明目”。“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也就是说,人们之所以醉心于诵…  相似文献   

20.
在以单音词为主的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突出。为了正确地解释词义,必须注意语词所处的具体的语言环境,注意词义的系统性和时代性。《论语·子张》篇有这样一段话: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对于其中“学而优则仕”一语,历来说解多误,特别是在十年动乱所搞的对孔子教育思想的批判中,许多文章把这句话列为孔子鼓吹“读书做官”的罪证,而加以挞伐。他们把这句话中的“优”释为“优良”,把这句话中的“仕”释为“做官”,按照这种解释,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