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道德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品德课程是培养生态道德的适切课程,本文直面品德课程生态道德培养的困境,深入剖析品德课程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可行性,并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对社会环境、课程内容进行了分析,从教学情境创设、教学内容拓展、学习方式创新等方面展开了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构建思想品德"生态课堂"为主旨,探寻这一理论的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人对教育的本义和思想品德教学追求的理解——实现学生"品德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陈峰 《辽宁教育》2011,(1):76-78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在融合原有的《社会》课程中自然包含着历史与文化的内容。特别是在当代社会信息多元,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背景下,笔者越来越深地感受到,学生在《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中必须防止成为"容器"和成为"传声筒"、"扩音器"的误区,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提高"品德与社会"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从课前准备,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新课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主题学习,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多元评价,激励学生的行为意志;课外延伸,激增学生的良好习惯五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历史成为了德育课程的内容之一。在教材中,历史内容以"散点"的形式分布,由于缺乏历史本身的学科逻辑组织,只是成为引导学生认知发展、情感体验、品德学习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门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这是德育课程形态的一次深刻的变化,新的课程形态带来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新的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根据这些新的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围绕"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的课程核心,探索出有效的"学生参与社会,了解社会,做社会人"的实践活动策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相似文献   

7.
耿李英 《贵州教育》2011,(15):22-23
"21世纪是体验的世纪"。因此,也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呼唤生态的教育,呼唤生态的科研,让生命得以充分舒展,势在必行。我园在国家级"十一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生态课堂案例的研究"的引领下,以生态体验为切入口,确立了"为幼儿发展服务,为教师成长服务"的科研意识,以"优质低碳和谐共长"的生态课堂核心理念为引领,努力营造学习...  相似文献   

8.
陆晔 《中小学德育》2012,(11):30-3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的要求为品德课程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等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与"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可谓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9.
李香 《成才之路》2012,(34):96-96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鲁洁教授强调:"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他还指出:"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由此可见,建构这门课程的基础是儿童们的社会生活,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感受、理解和掌握道德与社会规范的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创设情境,努力使教学回归生活,给孩子提供发展品德、展示品德的机会和空间,并鼓励他们运用在课堂中所学的。品德和见识去挑战社会品德,形成自己的良好品德,真正实现品德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在开放式品德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真正的参与者。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无疑为点燃孩子们智慧的火花提供了一个滋长、发育的温床。因为"开放",我们的品德课程才由此而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11.
探究小学思品课"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是改变思品课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思品教育课堂中学生品德"内化"的关键要看学生的学习欲望,主动参与程度,探究思品课"主体参与"教学模式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以现代眼光审视,传统中国只有"品德",而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道德"。中国进入工业化社会,使"品德"到"道德"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谢利民 《海南教育》2014,(10):53-54
交流、合作是人类社会生存至今的重要动力,新课程改革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在课程标准的"能力培养"中要求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当前技工学校学生品德素养的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品德素养对于当代技校学生的重要性。在以"素质冰山模型"为理论依据的前提下,深入探讨了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塑造和强化技校学生的品德素养。  相似文献   

15.
乔富君 《成才之路》2013,(23):11-11
语文学科不仅是学习其它各学科的基础,而且它的"人文性"教育功能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它肩负着提高民族素质、培养青少年高尚品德的重任,因此,语文教学要凸显"人文性"教育。  相似文献   

16.
吴珍 《海南教育》2014,(9):37-38
品德教学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是"育人为本"的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参与社会是课程的核心。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因此,笔者在小学品德课堂上尝试进行"体验式"教学,力求为学生营造浓厚的主动学习的氛围,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和自主参与的活动、操作、考察、调查、经历、体验、探究等主体活动,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自主探究的王国。  相似文献   

17.
高岭 《考试周刊》2011,(40):156-156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现实教学状况并不乐观。要落实课程目标,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前提下,必须让品德课堂真正"活"起来。在操作层面上,要努力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锤炼课堂语言、采用灵活教学方法、优化课堂学习内容,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生态课堂是指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由课堂教师、学习主体学生以及课堂环境共同作用组成。生态课堂概念并不是为了否定传统教学而产生的,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学理念,并引导教师去制定具有发展观、生态观等观念的教学理论与计划,从而弥补传统教学中所存在的缺陷,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上的束缚,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在小学思想与品德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计划与课程的开展目的旨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树立正确良好的思想理念,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学习环境。为了更好地构建小学思想与品德生态课堂,本文首先就生态课堂的内涵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具体阐述小学思想与品德生态课堂的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19.
黄新清 《广西教育》2010,(16):38-39
作为一门以"学习做人"为核心的课程,如何深化课程理念,塑造学生美好心灵,提升品德教学活动设计的实效性,笔者结合课例,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回归生活"就成了如今品德课的热门话题。关于生活,大致可理解为:源于生活、为了生活、通过生活和学习生活。那么,体现"生活"理念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且"还学生以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