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同的解除是法律赋予合同当事人在其自身利益遭受违约方的行为严重损害时可以采取的一种违约救济措施,或者合同双方当事人在合同签订时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解除合同的条件成立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的约定.由于这两种救济将导致双方合同关系终止的后果,该问题在合同法中属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合同法>规定了严格的限制条件,但是在具体规定中合同解除与约定解除条件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适用条件.本文试分析合同解除与约定解除的特点,以辨析在司法实践中能够正确适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维持劳动关系的稳定,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劳动合同法》中专门列出了“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一章来规定劳动合同解除的条件和程序。劳动合同解除的条件和程序二者本身在概念、内容和作用、违法责任等方面有所区别,在区分两者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构建平衡的解除条件和程序,不仅有助于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也能促进劳动力的良性流动。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合同法把协议解除与行使解除权解除合同并立为合同终止的基本类型,造成了合同终止与合同解除在立法上的包涵,使得合同解除的溯及力在逻辑上出现了矛盾.进而言之,合同解除制度给理论界与实务部门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我国应将协议解除合同与合同解除制度区别开,构建以稳定合同关系、保障合同权威性为基础,符合合同法的立法目的及其基本原则的合同解除制度.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由于本法牵涉到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关于劳动合同法的相关争论还将会一直持续下去。例如本法规定的有关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法律制度从解除条件、程序和法律后果等方面还存在立法上的缺陷,应予以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解除”术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方术,在民间社会中十分流行。汉代典籍《太平经》对此多有载录。本文诠释了“解除”概念的基本内涵,指出《太平经》中“解除”所指之对象大抵可分为四种性质——解除疾病,解除灾厄或愁苦,解除生人之承负或过错,解除“重复”之厄、断绝注连死亡等;结合汉代的有关考古材料,侧重论述了《太平经》中第四种含义之语境下“解除”术的施用情况。最后,鉴于“解除”术与“建除”学说具有密切联系,本文简要介绍了《太平经》所载“建除”学说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一、经济合同单方解除的情形《经济合同法》第26条第2款明确规定,“由于不可抗力致使经济合同的全部义务不能履行”,或者“由于另一方在合同约定期限内没有履行合同”的,当事人一方有权通知另一方解除合同。经济合同是平等民事主体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  相似文献   

7.
对合同解除的法律效力,我国现行的《合同法》除第97条的规定外,涉及甚少。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笔者认为,合同解除在原则上具有溯及力,但对非一次性合同的适用应予以限制。合同解除后接受履行方应依所有权予以返还。同时,如合同解除给非过错方造成损失时,过错方应予以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8.
审视我国司法实践,违约方司法解除请求权历经了从个案到类案再到规范的本土蜕变,属于司法先行的典范,《民法典》对该规则几易增删,于第580条第2款设置了特定条件下违约方申请司法解除合同制度,有效回应了合同僵局的实践难题。原有规范中的排除履行规则、情事变更制度、减损规则等规范的设立目的、适用范围、法律后果无法涵盖合同僵局情形,违约方司法解除请求权与被学者诟病的英美效率违约理论截然不同,具有独立的制度功能与价值,在防范行为人策略性选择和道德风险上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合同解除制度是合同法中的重要制度之一。阐述了确定合同解除法定事由的原则,进而对合同法定解除的事由作了简单的探讨。对预期违约与根本违约作为合同解除的法定事由作了详尽的论述。对我国《合同法》中有关合同解除事由的立法规定作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0.
合同法定解除制度是合同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对合同双方当事人利益的保护、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以及交易安全的保障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合同法》在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相关立法例的基础上对之作了规定,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通过对合同法定解除的概念与特点,合同法定解除的原因、程序及其效力等方面详细的阐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合同法定解除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论述不同类型合同解除的条件、程序以及解除后法律后果的承担中,对于合同解除中的若干法律问题如何理解以正确地行使合同解除权,对于合同约定解除的合理期限正确界定,合同解除溯及力问题以及合同解除能否要求赔偿和赔偿的范围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2.
从集体合同的履行及其监督检查来看 ,我国制定《集体合同法》时应明确规定集体合同的履行原则 ,并确认集体合同双方联合监督检查制度和劳动行政部门对集体合同履行的监督检查权。从集体合同的变更和解除来看 ,我国制定《集体合同法》时应分别规定集体合同的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从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来看 ,我国制定《集体合同法》时应对企业和工会一视同仁 ,不应对工会搞特殊化  相似文献   

13.
从集体合同的履行其监督检查来看,我国制定《集体合同法》时应明确规定集体合同的履行原则,并确认集体合同双方联合监督检查制度和劳动行政部门对集体合同履行的监督检查权。从集体合同的变更和解释来看,我国制定《集体合同法》时应分别规定集体合同的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从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来看,我国制定《集体合同法》时应对企业和工会一视同仁,不应对工会搞特殊化。  相似文献   

14.
劳动合同的解除是劳动合同法律制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直接涉及劳动合同的效力以及合同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劳动法上的一个重大问题。近年来,由于用人单位即时解除劳动合同而产生的劳动争议明显增加,因而加强对用人单位即时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规制,已成为有待急迫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与国外相关立法的比较,指出在用人单位即时解除劳动合同时,存在未赋予劳动者申辩的权利和未对用人单位行使解除权的期限加以规定等不足,并对此提出了相关的立法建议。以期对我国《劳动合同法》的完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一、我国《合同法》中法定解除权的规定及其性质合同法定解除是指合同一方当事人因法定的合同解除事由出现行使解除权从而使合同效力溯及既往的消灭的一方意思表示。①我国《合同法》第69条、第94条规定了合同的法定解除,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六种情形:一类是因不可抗力产生法定解除权,(第94条第1款第1项规定的情形);二是因一方违约产生法定解除权,其中有五种情形:1、第69条规定,合同一方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第68条规定的经营善严重恶化、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丧失商业信誉或者其他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合同法》中法定解除权的规定及其性质 合同法定解除是指合同一方当事人因法定的合同解除事由出现行使解除权从而使合同效力溯及既往的消灭的一方意思表示.①我国《合同法》第69条、第94条规定了合同的法定解除,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六种情形:一类是因不可抗力产生法定解除权,(第94条第1款第1项规定的情形);二是因一方违约产生法定解除权,其中有五种情形:1、第69条规定,合同一方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第68条规定的经营善严重恶化、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丧失商业信誉或者其他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的,在通知对方后,如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适当担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2、第94条第1款第2、3、4项分别规定的拒绝履行、迟延履行、根本违约三种情形;3、第94条第1款第5项规定的"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相似文献   

17.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是《劳动法》赋予劳动者的法定权利,单方解除行为不当有可能破坏劳动合同的效力和尊严,损害双方的合法权益,但在劳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中的“预告解除”制度还存在欠缺,以“预告解除”制度实施中常出现的问题做探讨,以便寻求到更好的完善该制度的办法[1]。  相似文献   

18.
为保障合同债权,《担保法》设定了保证担保制度,《合同法》也规定了预期违约制度并赋予了合同债权人可以解除主合同的权利,然而仅有主债务人预期违约而导致主合同解除时的效力能否扩及从合同,实务界和学界尚存争议。依诚实信用、保护交易安全以及公平正义和效率原则的要求.循立法本意和担保法理.债权人指预期违约请求权因扩及保证人。  相似文献   

19.
论合同解除     
合同解除是指合同有效成立以后 ,没有履行或在履行过程中 ,由当事人一方依法行使解除权或双方经协商解除合同的行为。它既包括单方行使解除权的行为 ,也包括协议解除合同的行为 ,这是合同的广义解除。狭义的合同解除 ,仅指当事人单方依法或依合同约定解除合同的行为。我国立法采用广义的合同解除 ,它同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解除制度均有不同。大陆法系一般采用狭义的合同解除 ,因他们认为协商解除合同的行为 ,符合合同自由的原则 ,故无须另设专门条款予以解释 ;英美法系则对合同解除制度有两种解释 ,广义的与合同消灭等同看待 ,狭义的则与大…  相似文献   

20.
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对同时履行抗辩权的行使条件、适用范围的规定过于粗疏,造成了司法实践中对同时履行抗辩权制度理解和运用上的困惑。文章在运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对相关重要理论问题探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改《合同法》第六十六条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