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陈露 《考试周刊》2009,(22):38-39
英语和汉语被动句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在被动向的构成方式上.英语和汉语被动句都是通过句法和词法手段,不同的是在英语被动句中,谓语动词是经过形态变化而形成的.而汉语被动句中的谓语动词没有经过形态变化:在被动表达方面。两种语言都具有标记和无标记被动表达方式;在被动句语义内涵的特征方面,两种语言都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郝玲 《现代语文》2010,(5):29-31
现代汉语定状位状态形容词的异位现象,前人多从语义指向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概括出定状位状态形容词句法异位的条件,即动作的情状和事物的性状必须在同一个认知框架内,并从背景信息和前景信息的角度分析了定位状态形容词和状位状态形容词在篇章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日语无标记被动句指受事充当主语,形式上没有使用被动助动词"れる"或"られる",而意义上含被动语义的句子。它的类型主要包括特定动词、功能动词词组、动词存续体及宾语主题句。虽然无标记被动句也表达被动含义,但在语义上与有标记被动句有所不同,施动性较弱,更突出受外力作用后产生的结果状态。通过对日语无标记被动句进行分类,分析其句法形式及语义特征,能够进一步增进对无标记被动句的认识,拓展被动句的范畴。  相似文献   

4.
李润 《茂名学院学报》2011,21(2):50-54,58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多种形式,可以分成意念被动和标记被动两类,它们有共同的特征:及物动词谓语不带宾语,语法结构与语义结构矛盾。被动句形式变化的动因是避免歧解,变化朝准确性和完备性方向发展。带宾语的被动式的存在,是与双宾语句等特殊的主动句相应。  相似文献   

5.
存现句说略     
存现句是汉语句式中区别于主动句、被动句的独具特色的句式。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现代汉语存现句的句式特征进行分析,可见存现句所体现出的区别特征不只是语用上的,更多的,更主要的是句法——语义特征上对词汇项的制约。  相似文献   

6.
生成语法框架下,可将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在"分为多种句法范畴进行讨论,不同句法范畴下的"在"表现出不同的句法、语义特征,并占据不同的句法位置。在句法制图理论背景下,"在"按层级序列由低到高可分别实现为主动词、轻动词和体标记等多个句法范畴。层级越高的句法范畴,相应的语法化程度越高,语义虚化程度也越高。此外,现代汉语中的"来"也有近似于"在"的语法化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5,(51):17-18
文章从交互句的定义入手,总结了交互句具体的鉴别方法,分析了现代汉语交互句的生成动因,指出现代汉语交互句是剥离了某些具体的言语模式而合成单句的过程,是一种把语义成分和语法成分进行重新匹配的正常的句法操作,是整体阐释原则的必然要求。它具有对称、可分解及中立的语义特点。通过对具体语料的归纳梳理,归纳了现代汉语交互义的主要表达手段,得出现代汉语交互句在句法上主要采用交互副词、交互动词及方位名词"之间"作为形式标记。  相似文献   

8.
被动句包括意念被动句和被字句,一直是汉语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已取得丰硕成果。被动事件的表达决定于汉语使用者对事件的“正常—异常”判断,异常事件倾向于采用被字结构,而正常事件一般采用意念被动句。异常事件被字结构的语义特征具有双重性:显性的遭受义和隐性的认定义。在“被时代”语境下,近几年出现了新型被字结构“被+X”,从形式上突破了传统被字结构的“被+及物动词”形式。显性的遭受义使得形容词、名词和不及物动词可能进入被字结构,而认定义的显性化,使得大量新型认定义被字结构产生。这种新型被字结构是在遵循句法—语义相宜性原则基础上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介词框架是汉语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句法现象,并且随着汉语语法的发展逐渐形成并成熟.同为介词框架的"就X而言/来说"与"论X而言/来说"在句法、语义、表达功能等方面有着共性和差异,存在可比较性.基于丰富的语料,从多个角度对这两个介词框架进行考察、比较与研究,探讨二者的共性和个性.在句法方面,分别对二者的句法成分和句法分布以及移位情况作了详细的描述.在语义方面,主要分析框架的语义特征、X和S(后续句的主语)的语义关联、后置词的语义对比进行细致地分析.在语用方面,从话题标记功能、篇章功能和隐现机制这三个角度出发阐述.旨在对这两个介词框架有深刻的认识,从而将研究结果运用到词典编纂与对外汉语的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0.
拉祜语有被动范畴。被动句是拉祜语语法系统中的一种独立句型,它与主动句在语义及句法结构上存在本质性差异。由于拉祜语是SOV型语言,因而宾语话题句与被动句有时重合,但二者并不等同。拉祜语以受事者前置的语序和结构助词τηα21作为其语法标记。τηα21是一个多功能的结构助词。拉祜语的被动句属分析型、不发达型。  相似文献   

11.
汉语被动含义的表达式——无词项标记的意念被动句和有词项标记的常规被动句体现了数量象似原则,前者以简单的形式表达了规约化的、预测性高的信息,后者以复杂的形式表达了非规约化的、预测性低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试论语气副词"偏偏"的语义、句法、语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熹 《文教资料》2008,(1):25-27
本文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方面,详细考察了单个语气副词"偏偏"的用法情况.语义方面,讨论了"偏偏"几个义项之间的联系及语义指向;句法方面,讨论了"偏偏"的所适用的句型、句类及在句中的位置;语用方面,认为"偏偏"有突出和强化焦点和有篇章衔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根据信息和标记理论,当代汉语中的“非但”是一个兼具反预期信息标示功能和反预期递进信息预示功能的标记词,其作用主要在于既标示先行句的反预期信息,又预示后续句的反预期递进信息。“非但”跟“不但”是有差别,“不但”的作用仅在于预示后续句的语义递进信息;两者在句法分布和语用功能等方面呈不对称性。“非但”在汉语史上经历了由无标记项向有标记项的转变,后起的“不但”则是无标记项。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 和语言的蕴涵共性一样,类型标记性是当代类型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类型标记是类型研究的一种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把不同语言的形式或结构上的特征直接联系起来[1].类型标记性表明语言结构的某些特征非常基础和普遍,为跨语言对比提供充分的事实依据.这些形式特征可以反映一些重要的跨语言模式.类型标记性也可以解释音系、形态和句法上的不规则现象[2].以往的研究中,戴庆厦、李洁[3]归纳了汉藏语言被动句被动形式和意义的情况.黄行、唐黎明[4]的研究主要涉及了我国不同系属或不同类型语言被动语态的形式标记特征的分布情况.在这些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将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来分析跨语言被动句的类型标记性特征——有标记/无标记和被动句标记性的语言蕴涵共性,通过跨语言被动句类型标记的语言共性的分析以揭示各语言句式现象特别是被动句系统性的变异规律.  相似文献   

15.
"送"在长沙方言中兼做动词和介词,做介词时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被",是长沙方言的被动标记之一,和其他成分构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送"字被动句。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常见的被动句相比,长沙方言中的"送"字被动句较有特色。从句法格式、语义特点探究长沙方言中表被动的"送"字句,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与普通话中常见表被动的"被"字句进行比较,以阐述其差异。  相似文献   

16.
用定量统计的办法,可以更好地考察语气副词、时间副词的句法分布,尤其是定位与不定位的情况.经考察分析,发现语气副词和时间副词的位置受到音节、语义、篇章功能、语体风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合成方位词“之前”和“以前”进行对比分析.在句法特征上,二者都可以位于句首、句中、句尾和句间.此外“以前”还可以单独成句;二者都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在语义特征上,二者在时间义与空间义、具体义与模糊义、长时义与短时义方面有些差异;在语用特征上,二者在文艺语体和新闻语体中出现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8.
"统统"与"通通"是现代汉语中很重要的范围副词,本文主要从"统统"与"通通"在句中的位置,和其他词语共现情况,探索其句法特点;从语义指向和语体选择来看其语义特性;对其副词化过程进行探讨,预测其未来演变趋势-中和化倾向,最后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通通"和"统统"在句法分布、语义特性、句类选择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李成 《现代语文》2015,(3):36-38
重点研究汉语隐现句B段动词的分类和及物性特征。发现B段动词及物性特征对隐现句的句法和语义存在较复杂的影响,B段动词及物性越小,隐现句在及物句式和不及物句式间的转换度就越低,转换后的句子在逻辑和语义表达上越难成立。另外,通过对隐现句四种组合变式的认知分析,发现组合变式的结构会限制句子语义的发挥,使其呈现不同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20.
语体句谈片     
语体句是专用或常用于某种语体的句子。它包括了专用句和跨体句。它们是由于色彩的不同而产生为不同的语体句。在语体句中,特定的句法成分起着重要的作用,常常是某个语体的标记和指纹。研究语体句主要是关注日常的语言生活,但是对于某些为特定目的"创造"的句子,也要给以充分的注意,它也是语体句研究的内容。一般说来,每种语体都有自己独特的语体句,本文还举例说明了公文语体中的几种特有句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