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顺治朝摄政王多尔衮去世后,被尊为"成宗",神主升袝太庙,但不久遽因"谋篡"罪名,"罢追封,撤庙享"。多尔衮神主升袝太庙,是他任摄政王时熏天权势的逻辑发展,而清算其"谋篡"之罪,又是顺治帝亲政的客观需求。清代各种官修史书对多尔衮袝太庙之事讳莫如深。本文根据清宫流传下来的多尔衮享帝礼、袝庙与撤享的诏书,以及其他相关史料,对多尔衮袝庙经过、礼仪等问题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2.
清代后妃埋葬位次主要涉及以宝顶位次为代表的墓葬位次,合、祔葬制影响下的棺椁位置等,体现了墓主的等级与身份,是考察清代皇陵兆域格局构成理念与形成过程的主要切入点。在梳理清代东陵、西陵二处陵区内后、妃埋葬位次的基本状态后,将位次发展分为顺治至康熙、雍正至嘉庆、道光至宣统三个时期。同时注意到,发展期拐点主要出现在雍正、道光两朝,与棺椁位置的变化情况基本相同。埋葬位次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统治者丧葬理念的转变,即在吸纳儒家伦理纲常、尊卑有序的观念的同时,兼顾了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聚族而葬"的埋葬特性。进一步证实,清政权在统治秩序逐渐成熟、完善的过程中,实现了本民族以血缘亲疏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对儒家思想的吸纳及融合。最终,在位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清代"内、外双层茔区"兆域格局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6,(15):58-58
“繁文缛节”原作“繁文缛礼”。意思是烦琐而不必要的礼仪(繁:烦琐。文:仪式。缛:繁多。礼:礼节)。也比喻烦琐而不必要的办事程序、手续等。语出唐·元稹《王永太常博士制》:“朕明年有事于南郊,谒清宫,朝太庙,繁文缛礼,予心懵然。”后多作“繁文缛节”。例如明·薛应旂《薛子庸语·神农》:“古者制礼足以佐实喻意而已,繁文缛节非所尚也。”梁实秋《雅舍小品·礼貌》:“饮宴之礼,无论中西都有一套繁文缛节。我们现行的礼节之最令人厌烦的莫过于敬酒。”马识途《夜谭十记》第十记:“吃早饭也要经历一套繁文缛节,虽说你不过是去喝两碗稀饭,礼仪却要求和吃干饭的午晚餐一样。”张贤亮《习惯死亡》:“机关里的繁文缛节和对繁文缛节的尊重是在血液里活动的遗传病。”  相似文献   

4.
正清代档案中收录了大量的刑案作为司法判例,其中以《刑案汇览》为代表。《刑案汇览》收录了乾隆元年(1736年)至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央司法机关审理的刑案5640余件。此外还有《续增刑案汇览》、《刑案汇览续编》、《新增刑案汇览》以及《刑部比照加减成案》等。在这些档案典籍中,成案是最主要的文本载体形式。成案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在司法审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拟对成案的成因、奏请、比附和适用加以考述,了解成案的真实面貌,对于研究清代档案  相似文献   

5.
清初,承袭明制,实行纲盐制,又称专商引岸制,食盐的运销主要由商人来完成,其中官运商销是最主要的形式,规定“计口定引,按引定课,专商认岸,以案定场。政府据引额以制产销,稽征榷,律考成”。在这种体制下,商人享有垄断经营权,与政府一起分享垄断利润,以专卖形式征收的盐税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6.
书讯     
《清代吏制史料》出版本刊讯为便于学界对清史中各专题的深入研究,近日线装书局特编辑出版《清代吏制史料》一书。该书做为《清代专题史料汇辑》之一种,收集了清雍正吏治改革的原始档案,分“吏制改革”、“官员铨选”、“官员管理”、“官员礼仪”及“官员庶务”五个专题。其中既反映雍正帝改革吏治之用心,亦可概见其改革之运筹,并通过吏部对官员各项具体事件的处理,或承审迟延,或交代逾限,或工程失察,或礼仪违制等等。虽皆职任诖误之咎,处分也不过降罚,但事事依规制察议,件件按律例定拟,亦有助于我们对清王朝典制的了解和掌握。该书的出版,…  相似文献   

7.
在清代两百多年期间,苏尼特蒙古族人在风尚礼仪、宗教信仰、文化艺术、游牧生活等方面也形成了极具本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文章对清代苏尼特蒙古族人沙嘎游艺风格特征进行阐述,对其社会功能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孙明 《历史档案》2012,(2):135-138
清代,商人是经济权的执行者,皇帝是专制皇权的代表和执行者。彼此的利益关系,使两股权利纠合在一起,形成了历史上经济权与政治权同流的现象。本文所涉乾隆朝盐务"三案"指分别发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的"两淮预提盐引案"、乾隆五十一年的"盐法策案"及乾隆五十九年的"交结联宗案"。"三案"中对官、商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反映出清代盐商与皇权间  相似文献   

9.
军机处的设立及变迁清代随明制不设宰相,清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为清代前期的主要决策机构,号称国议,历顺治、康熙、雍正各朝。  相似文献   

10.
档案展览并不是什么新生的事物,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博物馆、陈列所在中国的兴起,在合理吸收古代档案展示有用部分的基础上,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档案展览。早期的档案展览数量比较少,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档案展览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为配合当时的阶级教育,故宫文献馆(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先后开辟了清代革命史料陈列室,清代帝后生活史料陈列室,  相似文献   

11.
清代喀尔喀蒙古赛因诺颜部中右旗亲王品级札萨克多罗郡王车布登札布 ,是有清一代蒙古族绝无仅有的配享太庙并视怡贤亲王之例入祀京师贤良祠这一优崇待遇的喀尔喀蒙古大札萨克·赛因诺颜部中左末旗札萨克·和硕超勇襄亲王·固伦额驸·首任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策凌之次子 (清代蒙古族只有策凌、僧格林沁二人配享太庙 ,但僧格林沁入祀昭忠祠 ,而非贤良祠 )。乾隆三十六年 ( 1 771年 )八月 ,策凌长子、赛因诺颜部中左末旗札萨克·和硕亲王兼盟长·第二任定边左副将军成衮扎布病逝后 ,车布登札布继任第三任定边左副将军 ,兼赛因诺颜部盟长。三…  相似文献   

12.
光绪帝即位产生的"子君父臣"现象,是清代政权统治中前所未有的特殊情形,更是光绪一朝时刻触动君臣神经的敏感话题。清廷在安置醇亲王奕譞的问题上,始终刻意回避本生父称谓,精心设计出以亲王世袭罔替、虚位优尊的一套礼制,暂时平定新帝即位引发的礼法冲突,却又不可避免地为日后议礼埋下隐患,后又借奕譞密陈的《豫杜妄论奏》巧妙化解吴大澂请上醇王尊号引发的礼法危机。奕譞作为整个议礼事件的核心人物,姿态备受时人注目,他不但严守亲藩体制、小心自处于帝后之间,固辞世袭罔替封号在前,积极配合慈禧化解礼法矛盾于后,极力排除尊崇本生的可能。生前未获本生父封号的他,身后却被慈禧以"皇帝本生考"名义治丧,其饰终典礼远超清代一般亲藩诸王。最终清代并未重蹈前明大礼仪政争的覆辙,不可不谓奕譞之功、清王朝之幸。  相似文献   

13.
宋明以来,受朱子《家礼》的影响,庶民家族祭祀祖先礼仪呈现出程式化与规范化的特点,并在清代得以多元化发展。在清前期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礼仪教化的背景下,鲁中地区仕宦家族将祖茔视为重要的礼仪空间,以符合儒家礼制与孝道观念的形式,有意地建构了祭祀先祖、飨宴议事以及教化训饬的一套规制性书面范本,将墓祭的习俗塑造为宗族祭祀的礼仪传统。以士绅为主导的礼俗实践说明,文字书写在礼俗整合中权威性的确立,使得基层生员群体作为主持宗族祭祀实践的关键人物,在承担乡约教化"以礼导俗"的作用上更加突显。  相似文献   

14.
正按语:大高殿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是皇室、宫官婢女演练道教科仪的场所,也是皇帝求雨祈晴的地方。初名大高玄殿,清康熙帝玄烨即位后,因避讳改称大高元殿,后更名为大高殿。清朝每年均在大高殿办天腊、迎新禧、天诞、上元等道场,皇帝拈香行礼,举祭天礼仪,祈求天晴、下雨或降雪等。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  相似文献   

15.
萨满祭祀是清代宫廷的一项重要礼仪活动,也是清代宫廷礼仪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一般在清宫里的坤宁宫、堂子以及祭马神室进行,其中坤宁宫和堂子的萨满祭祀是最为隆重的,清代历代皇帝对此也极为重视。  相似文献   

16.
清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了前明旧制。本文详细叙述了清代本部十八行省的地方行政机构及职官,并对其形成的特色和利弊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纸牌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主要赌具之一,在清代被列为重点查禁对象。雍乾两朝禁赌最为严厉,查办了大批造卖纸牌案,记录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刑科题本之中。通过对这些案件的梳理可以发现,清代的禁赌措施已趋近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不断健全,显示了国家管控力的增强。但在具体的禁赌过程中,未能及时调整政策上的不足,致使议叙机制的弊端与保甲体系的漏洞得以放大,形成一定的弊病。以雍乾刑科题本中的造卖纸牌案为核心,研究清代的禁赌,能够加深对清代民间社会状况、国家法治进程和社会管理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王开玺副教授的《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一书,在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下,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约37万字,是国内第一部专门研究清代中外礼仪之争问题的学术专著。清二百余年来,中外国家间围绕礼仪问题发生了一系列的纷争纠葛,表面看是礼仪之争,但其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和政治内涵,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历史课题。这一课题迄今研究尚少。作者在任教之余,披览了大量清官方档案,并参阅近百种中外文献资料,通过多年潜心研究,透过有清一代中外礼仪之争这一扑…  相似文献   

19.
军机处的设立及变迁 清代随明制不设宰相,清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为清代前期的主要决策机构,号称“国议”,历顺治、康熙、雍正各朝。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在乾清宫西南方向设立了“南书房”开始是皇帝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的地方,“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入值,称为“南书房行走”。  相似文献   

20.
清代赋税调整是清代赋税政策的一个关键表现,乾隆元年处理"天赋案"时,对于清代赋税额度、范围的确立以及赋税与民众生活关系等重要问题提供了重要案例说明,本文将从建阳县田赋案入手对清朝的赋税管理做一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