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优秀传统农耕文明为底基,以乡村自然环境为基本载体,融入现代先进技术手段,以乡村教育优质均衡为目标,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的乡村教育现代化进程。要推动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需要直面我国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所存在的实践目标不够明晰、主体治理亟需提质、助推乡村经济文化能力偏弱、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相对滞后、风险调适机制仍需完善的挑战,遵循保障农民教育基本权益的底线逻辑,根植中华农耕文明的历史逻辑,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以及扎根中国乡村大地办教育的实践逻辑。从动态目标设计、主体治理完善、经济文化重塑、合作交流拓展、行动协同规范五个层面推进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百余年探索,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指导,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从工业化到实现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进“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的历史过程。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化解现代化危机作出了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力保障。坚定制度自信不仅有利于助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有益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助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亟需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一根本问题,需要通过在守正创新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宣传教育、全面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等多元举措不断赋能筑牢制度自信之基。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制度建设,须从制度基础、制度执行、制度效能和制度精神四个层面逐层铺开,在基础逻辑、实践逻辑、评价逻辑和精神逻辑的渐次推展中建构起环环相扣的现代化教育制度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制度的基础架构及其基本遵循,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其制度支配主体须坚持党的领导,制度目标须在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双重观照中明确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精神和时代使命,制度结构要构建稳定性、秩序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组织形态。教育制度基础架构决定其执行方式,教育现代化制度执行须秉持蓄势赋能、活态执行与双向建构的实践逻辑,提升制度执行的生命力、贯彻力与检验力。制度执行水平通过制度效能表征出来,现代化教育制度效能监测要实现从静态效能到动态效能、从效率到效益、从常态监测到主动监测的逻辑转变与实践更新,实现对教育制度立体性、有效性与和谐性的全面反馈和把握。制度效能的提升则以制度精神为根本驱动,要夯筑以社会主义信仰、中国特色信念和伟大复兴信心为结构内涵的制度自信力,凝聚现代化教育制度建设的思想根脉、情志动力和心理支撑。  相似文献   

5.
乡村教育现代化占据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半壁江山”。乡村教育发展相对复杂,与城镇教育发展存在差异,尚未全面从现代化技术中汲取发展的力量。专门探索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议题,意在构建完整、系统、全面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体系。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是以培育乡村人才为中心的现代化,是在彰显乡土特色中全面赶超城镇教育和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现代化,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实现乡村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是传承中华优秀耕读文化并以劳动创造为主导的现代化。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导向应跳出“二元”论争,积极遵循国家发展的价值引领,秉持乡土文化的价值禀赋,坚定教育本位的价值立场,立足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奠定乡村主体现代化的价值基调。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既要遵循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的一般逻辑,也应符合乡村本土语境,在政治逻辑上以完善乡村教育政策为根本保障,在历史逻辑上以传承乡村教育经验为发展依据,在理论逻辑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科学指导,在实践逻辑上以乡村学校整体变革为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既是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难点。受社会发展的市场化导向和工具理性追求等外部因素以及乡村社会相对滞后的生活图式等内部因素交互叠加影响,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作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具有独特的政治逻辑、经济逻辑、人口逻辑、文化逻辑和生态逻辑,应紧扣“中国特点”“乡村特色”“现代水平”等发展指标,以政策驱动、经济支持、人才引领、文化自信和绿色赋能为抓手,推动中国从乡村教育大国向乡村教育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的时代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面和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理论。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必然要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总体要求,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生态等领域的现代化,其中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现代化道路不断变革探索的历史选择和经验总结,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准确理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核心要义、中国特色、战略意蕴,对厘清植根于中国社会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教育现代化实现路径、引领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治国理政伟大实践中,结合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当下的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立足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主动借鉴吸收人类教育思想有益成果,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新意义的教育重要论述。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展现出科学缜密的逻辑架构,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创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期,深入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三个面向”的理论逻辑,是科学阐明习近平文化思想原创性贡献的基础性工作。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视域下,文化建设的三个面向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的逻辑延续与当代建构,既是新时代文化创新发展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具体指向,也是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文化层面的高度自觉。其中,面向现代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世界现代化普遍趋势中跳出西方现代化,建设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文化形态的历史自主性;面向世界彰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在具有的超越民族国家并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意义;面向未来则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开启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文明新境域和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纾解了西方资本主义逻辑架构下的现代化发展困囿,打破了现代化趋同于西方化的逻辑悖论,展现出了异于西方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实践意指和价值导向。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实践中形塑而成,为人类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集真理性、实践性和价值性于一体的中国式现代化,在彰显中国智慧、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赋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2.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接续探索,反映出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纵贯中国现代化进程各个发展阶段,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的发展底色、中国式的发展特色,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认识不断深入、战略不断成熟、实践不断丰富而形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以中国式现代化加速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不断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贡献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加深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解,进一步推动“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理论研究,第二届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华政论坛暨“‘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沪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叙事与理论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与‘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内在的政治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正确把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需要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人民为根本目标,以优先发展为根本方法,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扎根中国大地为根本路径,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根本方式,以高质量教师队伍为根本依靠。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具有主体自觉,为解决世界教育现代化难题提供了“中国经验”,探索出了一条人类教育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15.
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性成果。我们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导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实行更为全面协调的战略部署,成功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概念,并深入阐述其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安全保障、价值意义等重大问题,成功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导向,筑牢最深厚的价值共识;坚持以党和人民为关键主体,凝聚最中坚的主体力量;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为主要内容,全面促进其整体推进;坚持以伟大斗争、团结奋斗、守正创新为重要方式,全面提升其实践效能。  相似文献   

16.
逻辑进路、理论架构和评价尺度,这是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重要视域。其中,认识进路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是社会主义,逻辑展开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逻辑归宿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架构的哲学基础是实事求是的世界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统筹兼顾的方法论,中心主题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解决的重大的理论课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并通过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和范畴而构成的科学体系;其评价尺度是双重的,即生产力尺度是根本评价尺度,人的发展尺度是终极评价尺度,是生产力尺度和人的发展尺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该论述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其核心要义包括强调红色文物和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是重要基础、深化红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的当代价值、提出加强党史军史和革命传统教育是铸魂之基以及强化红色文化与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对该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与当代价值阐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其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既体现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体现中国特色,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以社会主义为根本方向,以人民满意为基本要求,以规模巨大为典型特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追求,以精神文明为价值指引,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生态诉求,以中国文化为历史根基,以教育创新为动力源泉,以和平发展为责任担当。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不仅引领着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而且为世界教育现代化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9.
逻辑进路、理论架构和评价尺度,这是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重要视域.其中,认识进路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是社会主义,逻辑展开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逻辑归宿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架构的哲学基础是实事求是的世界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统筹兼顾的方法论,中心主题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解决的重大的理论课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并通过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和范畴而构成的科学体系;其评价尺度是双重的,即生产力尺度是根本评价尺度,人的发展尺度是终极评价尺度,是生产力尺度和人的发展尺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是作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根本任务而展开的全新教育改革,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为使课程教材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增强育人价值,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需以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前提,以过程统筹设计为重要抓手,以提高编审者及实施者的政治素养及专业水平为有力支撑,以课程整合为关键环节,立体贯通式诠释并实现其内蕴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