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胡凯 《出版广角》2018,(9):35-37
网络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青少年阅读推广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笔者从电子图书馆的建设、互联网分级阅读的推行、移动阅读工具的普及这三个方面分析新媒体快速发展对青少年阅读推广的推动作用,并阐述在未来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做好青少年阅读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2.
韩姝 《传媒》2018,(6):46-49
新媒体传播时代下,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全球信息化浪潮,从横纵向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2016年8月公布的《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也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87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体的85.3%,远高于2015年全国整体网民互联网普及率(50.3%);2015年青少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0%,使用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占比分别为69%和39.5%.当今,丰富多彩的新媒体与其源源不断的信息和娱乐,建构着少年儿童生活其中的重要外在环境,拓展着少年儿童的社会互动行为,影响着少年儿童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方式和学习方式.于是,笔者针对重庆主城区的T小学二年级至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问卷调查,希望探究少年儿童的新媒体使用习惯以及在新媒体上的互动参与行为,从而为新媒体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宋蓉 《图书馆界》2013,(2):1-3,11
新媒体时代,个性化阅读方式深受青少年欢迎,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针对青少年新媒体阅读现状,分析了新媒体阅读的优势及其带来的问题,提出了图书馆应顺应时代变迁,采取新的对策,以适应青少年阅读需求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体成为消费主义的主要推行者,指导并引领着大众的消费行为。同时,新媒体环境赋予了大众媒介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去塑造和影响消费文化,90后作为新媒体的原生民更是深受影响。本文主要针对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消费的发展进行阐述,根据新媒体的特点和一些新媒体产品来对年轻人展开问卷调查,并结合问卷结果来对当代青少年的文化消费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出的新态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刘莹 《采.写.编》2016,(3):139-139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形态,同时也为青少年价值观的正确养成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社会责任,对于青少年价值观的正确养成具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对新媒体社会责任作出论述的基础上,对新媒体为青少年价值观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哈萨克族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世居民族之一,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传统习俗的影响,哈萨克族大众健康意识较为淡薄.随着科技的普及,新媒体对哈萨克族青少年健康观念的养成作用突出.本文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通过分析哈萨克族青少年新媒体使用现状和健康行为的特点,为哈萨克族青少年健康行为的优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徐振祥 《新闻界》2012,(9):37-41
新媒体传播极大地释放了青少年受众的主体意识。新媒体以共生互动的传播方式,为青少年进行道德感知、推理、判断、实践和反思提供了多元"拟实"场景与资源,给青少年道德理性的形成与发展以浸润式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丽娟 《东南传播》2021,(10):137-140
新媒体是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利用数字技术、通过数字化媒体形式,为受众提供信息与服务的媒介形态.当代青少年成长于数字阅读和纸媒阅读并存的媒体融合环境,使得青少年的阅读方式和习惯呈现出社交化、娱乐化、碎片化的特点.通过问卷调查初步了解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阅读现状,并基于"涵化理论"视角和调查数据,分析新媒体对青少年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潜移默化的、长期的、深远的影响,并针对现状,提出切实可以的对策及教育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时期是人们形成自身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时期,对个人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新媒体的飞速发展,通过其快速的传播和丰富多彩的内容等优势,逐渐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主体地位,并对青少年的生活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互联网新媒体不但可以提升青少年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还能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化发展,为他们充分展现自我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但是互联网新媒体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这些不良因素会对青少年养成正确的三观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阻碍,合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张玮 《新闻传播》2022,(3):75-77
新媒体时代已然全面到来,作为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广大青少年学生,正越来越普遍的使用新媒体作为他们获取信息、学习、生活以及娱乐的工具.与之相反的是,很多学生类的传统媒体却依旧没有适应这种变化,对新媒体业务要么浅尝辄止,要么因循守旧,大多依旧使用着传统的方法创作着内容,孤芳自赏式的沉醉其中,不知不觉中脱离了自身的受众,也渐渐...  相似文献   

11.
杨文英 《出版广角》2014,(14):31-33
正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对新媒体的有效性进行发挥,对其弊端进行抑制,从而让青少年崇尚、接受以及认同全新的阅读方式。同时,让青少年自觉地将其融入自身的主体思想,增加对各种书籍的阅读数量,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素质。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鲜明的特点,如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等,对当前青少年的阅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新媒体的虚拟化、多样性的特点,对青少年全新阅读习惯的形成也具有全方位影响。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新媒体传播功能的发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在颠覆传播生态格局的同时,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当中,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新媒体技术不断促进着社会形态、制度建设、文化产品和产业发展的变革,各种新媒体形式与生产关系的交融和驱动越加密切深入. 新媒体传播是区域文化软实力构建和提升的主力渠道 1.新媒体构建强势媒体,以强势传播打造城市名片  相似文献   

13.
本课题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青少年的调查发现,我国城市青少年的媒介消费渠道趋向多元,网络等新媒体日益受到追捧.对媒介内容的选择除满足个人实用需求外,娱乐性需求已成为首要因素.个人需求和社会环境是驱动我国城市青少年媒介消费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地区、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对青少年媒介偏好的影响表现显著.研究发现,我国城市青少年并没有接触外语媒介的强烈需求,他们的媒介使用和消费模式与其世界观的形成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我国媒介对外国报道的倾向性与我国青少年对这些国家的偏好上还存在着相反趋势.  相似文献   

14.
广大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期,随着移动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我们应该重视青少年的新媒体阅读的现状,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新媒体,趋利避害,让新媒体阅读更加深入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是相对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一种概念表述,它主要包括互联网即"第四媒体"和以智能手机等为载体的"第五媒体"。随着网络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新媒体在青少年群体中得到广泛普及,逐渐成为其开阔知识视野、接受外界信息、表达个人意见和抒发个人情感的重要媒介。同时我们看到,新媒体也给传统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新媒体给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  相似文献   

16.
随着技术的进步,新媒介对人的影响日渐显著.青少年粉丝作为一群特殊受众,现阶段的他们缺乏应有的媒介辨别能力.再加上当前一些媒介对眼球经济的片面追求,致使他们暴露于不良媒介环境当中,影响着他们的健康社会化.文章通过制订调查表对青少年新媒介使用习惯进行分析,解析新媒体的使用对青少年粉丝社会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朝霞 《新闻世界》2010,(9):143-144
当新媒体成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时候,我们该如何认识新媒体的影响呢?本文从新媒体、青少年和社会化的概念的界定入手,针对此领域的研究主要以批判研究为主的现象做简要述评,从多层面思考了新媒体对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产业角度看广电新媒体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广电传媒领域,数字化的新媒体颠覆了原有的传播渠道,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广电新媒体面临着社会公司的竞争,也面临着政策、体制、机制、资本、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制约.广电新媒体的发展没有退路,只有在新媒体的角逐中胜出,才能掌控未来广电市场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邓修明  宋双 《传媒》2010,(7):70-71
近年来,各地新媒体发展迅猛,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一些城市新媒体发展存在着"散、乱、差"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将影响新媒体的健康发展.本文拟以重庆新媒体的发展为例,对如何破解新媒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城市新媒体的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环境下,媒介形态多种多样,青少年是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群体之一。当前,媒介素养的发展速度远不及媒体的更新速度,尤其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本文以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现民族地区青少年群体的媒介素养水平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学习与生活。这需要民族地区青少年本身与学校及相关机构对提高青少年新媒体素养及时做出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