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洪涛 《文教资料》2008,(13):44-46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已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和认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曾大规模全方位地传入到中国,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也在源源不断地传入西方,并同样对西方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就"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的产生原因、具体表现及特点进行了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2.
对"讨厌数学"的学困生的学习心理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由性别、家庭、老师等多种因素产生"讨厌数学"心理.  相似文献   

3.
字体的鉴别是古典文献学、版本学以及校勘学等对古籍文献研究方面的课题之一.本文试图从"宋体字"入手,对"宋体字"产生的社会必备条件论述"宋体字"所产生的历史成因,纠正了过去认为"宋体字"产生于宋代的说法.同时,对"宋体字"在明代以及在当代书籍中成为主要用字方面作了一些阐述.  相似文献   

4.
"非典"最近几个月已经成为使用频度最高的词汇.小小的"非典"病毒对教育业也产生了巨大的"蝴蝶效应",其冲击是无与伦比的,我们估且称这段"非典"时期为"非典型教育".一方面,非典对学校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非典也为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商业机会.许多商业教育网站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机遇.  相似文献   

5.
1 前言 "鸦片战争"是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为了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用Flash软件制作了<鸦片战争>课件进行教学.利用本课件中添加的关于"鸦片战争"的纪实影片和历史图片,并结合影片中的解说,使学生对"鸦片战争"产生的原因、战争过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重要人物和历史教训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随着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实施而引入的"绩效管理",给校园带来了诸多积极变化,但随之也在班级管理、课时分担、校长执行力等方面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这些负面效应必须妥善处置,否则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将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五陵少年和八旗子弟的产生、生活追求、形象剖析进行分析可知,五陵少年的产生缘于汉唐时期五陵陵邑和京师富家雄厚的经济基础,八旗子弟的产生和清代八旗制度有关;五陵少年具有"任侠"、"纨绔"的生活追求,八旗子弟则不务正业;五陵少年具有伪侠和奢侈的一面,八旗子弟则表现出开拓进取和腐化堕落的风貌.  相似文献   

8.
陈丽萍 《现代语文》2006,(7):105-106
自从国家重视"三农"问题以来,"农民工"这个新词语频繁亮相报刊、电视等媒介.并且,有时"农民工"与产生更早的新词"民工"·互不相让,像中央台"今日说法"栏目2004年12月30日播出<为了64个农民工>时,对"到城市打工的农民"这一群体使用了三种称谓--农民工、民工、工人.  相似文献   

9.
说"给力"     
网络新词"给力"成为了流行词,它适用范围极广,使用频率极高.本文基于语料的研究,对"给力"的语义内涵、句法位置作了详尽的分析,探讨了"给力"一词产生并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哲学史上,休谟首先把事实与价值加以区分,提出了著名的"是--应该"问题.这个问题对他以后的道德哲学以至当代西方伦理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儿童教育伦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一影响,产生了"是"与"应该"的分离,从而引起人们对"教育追求德性"的意义性质疑.实际上,在教育伦理中,"是"与"应该"是可通约的,追求德性是儿童教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