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质论》是集中体现徐铉政治思想的一部作品.我们从其中现存的六篇文章中可以发现徐铉政治思想的核心是论述君臣之道及君臣关系。徐铉的臣道观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以儒家“义”思想为准的,要求臣子以天下公义为根本.再以道家无为守道、以损求益思想为护航以求全生保身。对于君臣关系,徐铉要求君子无为而臣子有为。并以师友相尊,最终实现上下交感、用心以一的政和人谐局面。  相似文献   

2.
司马光哲学研究在现代学术中虽非亮点却争议颇大。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围绕司马光思想是否来源于荀学,其气论是否可以定位为气本论,在其气论中虚是否可以与气相等同及司马光与理学之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些讨论虽然有力地推动了既往的研究,但也在司马光思想的归属、司马光气论中的虚气关系及其与同时代气论哲学之关系,司马光气论独特的理论价值和贡献,司马光在理学思想史上的定位等问题上为新时期的司马光哲学研究留下了进一步探讨的空间和诠释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以唐太宗为首的贞观统治集团十分注重对君主治国方略的研讨。在君臣论政中,他们借鉴隋亡之训,提出了畏天、重民、和臣、执法、纳谏、修德等一整套君主行为规范,融铸出富有特色的君道理论。君主执法论是这种君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贞观君臣对以法定制、以法施政、以法绳顽和君主尊重成文法极为重视,把贯彻法制作为保障君主政治顺畅的有效手段。中华法系正是在他们手中走向成熟的。所以,剖析贞观君臣的法治理论,对于全而认识传统法律思想和法的观念是有所助益的。  相似文献   

4.
《聊斋》因为蒲松龄自道的“孤愤”,其思想意义一直被评价很高,人们认为他的“孤愤”是对整个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怒,并与屈原、司马迁等人的“发愤说”等而视之。其实蒲松龄的“孤愤”实在是他的“私我”之愤,其社会性并不大。蒲松龄继承了传统君臣关系中的“妾妇之道”,不可能超越时代,在《聊斋》创作过程中“妾妇情结”占了支配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对于刘基及其思想的学术定位是我们研究刘基及其著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刘基作为传统儒者,博览全书,涉猎广泛,对经史子集、诸子百家皆有研究,可以说是一位“通天地人”的“通儒”之士。刘基的儒学思想主要包括对孔孟之道的推崇,对儒家君臣之道、孝道、交友之道的思考;通过对刘基儒学思想的梳理,我们有理由得出如下结论:刘基是一位“古典的儒家与学以致用的儒家”。  相似文献   

6.
胡三省生于耕读家庭,成长于宋元交替的忧患岁月中。1256年登进士第后,在宦途中过了20年颠簸不安的生活。1256年开始撰写《资治通鉴音注》,历时30年完稿。该书对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作了音注、训估、阐释、补正,并进一步阐发了司马光以史为鉴的“治道”思想,从中也表现出胡三省的安帮治国之道。  相似文献   

7.
君民关系思想是古代政治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周易程氏传》从易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读,体现了程颐作为士大夫所具有的政治关怀。从民本思想、君道思想以及君臣关系三个方面,可探析其中的君民关系思想,并彰显其中对民的关怀、对君的规劝以及其尊君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荀子是先秦原始儒家中的集大成,他将先秦儒家的治国思想发展得较成熟:在关于礼的认识上,他提出“隆礼”、“重法”;在民本思想上,他主张“富民“、“平政”;为了规范君臣关系,他主张“尽君道”与“守臣道”。  相似文献   

9.
“与时俛仰”“以度为胜”是山涛一生的处世哲学和为人之道。“与时俛仰”使他在“独善”与“兼济”的矛盾中游刃有余;“以度为胜”使他在君臣、同僚以及朋友的关系中左右逢源。二结合,使山涛最终得以“宝身全行”。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封建社会专制政体中,君臣关系一直是引人注目且难以理清的问题,历代学者志士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解析和重构,历代文学创作形式也多样化地反映着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样式。君明臣贤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君臣遇合,尤其在文学创作中,历代文人学者都大幅度地解读和重构着夹杂了特定历史背景和深厚感情的君臣关系,明君贤臣的思想和言行都具有深刻的审美意蕴,这一点在文学创作语境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这也是《三国演义》君臣关系体现得较为突出和重要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君臣观是建立在对历史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的,以民本,以仁为核心。君必须以道行政,臣则应以道事君。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的为前提,臣对于君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孔子的君臣观表现了春秋末期人的意识的觉醒。以董仲舒为首的汉儒提出“三纲”说,对孔子的君臣观加以改造,从而形成了所谓“纲常名教”。“三纲”说的君臣观与孔子的君臣观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然而两千多年来,人们习惯于将这两种不同的君臣观混同起来,将“三纲”说的君臣观,当成孔子的君臣观,并奉为主泉。不但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宋儒受其束缚,而且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也未能摆脱这种束缚。这说明孔子的君臣观具有超前性,确有认真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春秋穀梁传》的政治思想包括尊周和尊天子的思想、深察名号的尊卑等级思想、关于君臣关系与君统传延的思想、诸侯国间交往以诚相待的思想、以华变夷之思想。  相似文献   

13.
《史记》一书中,反对争利,倡导谦让,不只是个体修身处世的问题,而是与天下“治平之道”紧密相连。无论在材料取舍、体例安排,还是人物评判等方面,都贯穿着司马迁政行简易、礼让为国的主张。禅让天下的最高政治理想,谦让简易之政的现实施行,犯颜直谏、举贤纳言的君臣之道等方面的思想,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政治观念,构建成司马迁的“争”、“让”思想体系。今天,我们当借鉴这些闪光的思想,寻求通向和平幸福的康庄大道,方不负太史公“述往事,思来者”的深心。  相似文献   

14.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最有价值,气势最为宏博的编年史巨著,它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率当时的史学权威,参考三百余种正史、杂史,历时十九年最终修成。全书上起战国,下迄唐后五代十国,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蕴含十五朝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兴衰荣辱。全书约三百万字,包含有君道、国是、臣道、民情、为言之本,治学之道、个人修养等多方面的内容。它以其内容、思想之博大精深、录事之求实考信,通古今之变,抬遗补阙,成为学史、研史必读之书。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成就和集大成之作,学习它而进行编撰历史者  相似文献   

15.
儒、道、墨、法四家,均对君道、臣道有过较为清晰的论述,并透过"君道"与"臣道",明确了君臣的基本定位,即君、臣应"各守其道、各安本位"。其中,《管子》中既对君道、臣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释,同时又另辟蹊径,在详细阐述"君臣安位"、"君臣失位"的基础上,对"君臣易位"的产生、特点和影响做了清晰的论述。透过这一论述,我们进一步探究"君臣易位"背后的政治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6.
"君臣互市"说是韩非君臣观的重要内涵,充分体现出韩非政治思想"君权至上"的理论实质。韩非从人性之私的伦理内因、君臣势异的政治外因和公私争利的现实基础三个方面深刻诠释其"君臣互市"的政治主张。坚持"君权至上"的根本立场,促使韩非的"君臣互市"说走向极端化"尊君卑臣"的政治歧路,造成君、臣关系的内在失衡,陷入恶性发展。"君臣互市"说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专制权力下君、臣关系的真实内涵,但片面化认识君、臣之间利益关系所产生的消极性,导致韩非无法推动君、臣关系的良性构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刘备与诸葛亮君臣遇合是君臣政治运作模式的一个完美范型,这一范型的产生,依赖于他们共同“报国家、安黎庶”的政治抱负和君臣同心一体的和谐关系,在这里,充分体现了刘备之仁、之明和诸葛亮之贤、之忠。  相似文献   

18.
张艳 《考试周刊》2012,(71):19-19
刘备,作为三足鼎立之势的一方。他的为人之道,君臣之道一直是受众人褒扬的对象。但是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在众多光环下的刘备是一个只求利益的人。刘备者,非枭雄,非长厚者,唯利是图也。  相似文献   

19.
人才是国家的栋梁,人才的得失事关国家的兴衰荣辱,人才思想是司马光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司马光在总结了历代治乱兴衰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人才思想,其主要思想包括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德才观"、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的观点和度材而授任,随材用之而久任的观点等。  相似文献   

20.
道教对唐代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君臣之道理论、道教的政治理性、御史监察制度和道教与唐代政治的关系调适上。本文从道教与唐代政治关系的视域进行分析,它将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唐代政治清明和臣子的力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