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军事记者》2001,(12):40-40
一、填空:(略)二、问答:1、采访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答: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思想上要准备吃苦。记者、通讯员要寻找或挖掘新闻,就要到教育、训练、救灾的第一线去,到条件艰苦、气候恶劣的边海防去,到驻地偏僻的基层连队去,那就必须有充分的吃苦准备,甚至有冒生命危险的准备。二是在政治上要做好站稳立场、坚持真理的准备。即在熟悉党的方针政策的前提下,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从而确定采访的立场和侧重点。三是要有采访之外的有关材料准备,即熟悉和掌握纵横两方面的背景材料。纵的方面,要了…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记者杰克·伦敦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中说:“大约百分之九十九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是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的。”采访过程是复杂细致、灵活多变的,由于采访对象个性各异,生活经历,文化水平乃至思想观念等也不一样,小记者在和他们相处的时候一定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才能处理好整个采访过程,获得最有价值的新闻材料,并且得到新的新闻线索。小记者张苗是北京市人民大学附中初一年级的同学,虽然只有13岁,却采访过冰心、季羡林、臧克家、丁聪、马季等许多著名学者、作家与艺术家。她采写的《老舍爷爷是个“小孩…  相似文献   

3.
记者下去采访,一般都要事先做些准备工作。譬如,你要采写那个单位、那个人物,先看一下他们的有关材料,熟悉一下采访对象;还要翻阅一下报纸,看过去见过报没有。通过以上的准备工作,在你脑子里必然有个初步设想。这样,下去前就有个小小的打算,比盲目下去要强得多。初步设想并不是框子,不是在家定好主题(也叫角度)下去找材料、找例子。须知,主题应当是在采访过程中形成。我们在家所想的,不一定符合采访对象的实际情况,不一定就是最佳角度和最理想的主题。这方面,我就有深刻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通讯员在采访中掌握的本领是否过硬,关键在于是不是善于提问,会提问才能得到宝贵的细节和材料。因为,采访需要有语言环境,有来言才有去语,你不会提问,被采访对象怎么能主动回答问题呢?许多名记者都是善于提问的行家,像采访毛主席的斯诺,1936年去陕北采访前准备了80多个问题。毛泽东是根据他提出的这些方面的问题,同他谈了十几个晚上。1960年6月,斯诺再次到中国来,又准备了40多个问题,同周恩来总理谈了12个小时。有的通讯员主观认为,自己生活在基层,人物和事情都很熟悉,还要作提问的准备吗?回答是必须的。你的提问如果笼统,被采访对象就可能…  相似文献   

5.
对某一事件或某一先进典型进行采访前的准备,一般是有这两种:一种是注重掌握与采访对象有关的一条战线一个方面的情况,便于在采访中挖掘新闻深度,避免“马后炮”;阅读这些人和事的有关材料及有关报道,以启发自己的思路,扩大自己的眼界。并在对先进人物进行采访前,通过周围的人,事先熟悉他们的个性、爱好和家庭,掌握一点他们的专业知识,以便采访时“对号入座”,有“共同语言”。而另一种采访准备则是把功夫下在设计框架上。他们找来有关材料阅读或通过别人了解到一些情况后,就急于闭门想路子找点子,拟定出题目和稿件的一二三点,然后在采访  相似文献   

6.
从"红心鸭蛋"到"茶水发炎",一面是记者的社会责任、公众的知情需要,一面是随时会陷入的责难、非议,甚至道德困境、法律纠纷。隐性采访,这种不公开记者身份,或者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手段,让记者们爱恨交织。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隐性采访对危害社会和公众利益等行为的舆论监督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把握不好又会伤及自身,甚至影响到记者职业的公信力。在实践中,对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可以进行隐性采访,对哪些人、哪些事又不便采用这种方式?在采访中,哪些事情不能做,或者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做?为此,需要在采访前做好哪些准备?隐性采访的底线和尺度在哪里?实践中应如何把握?本期就此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7.
有经验的记者,往往一次采访就能获得成功,写出的稿子连连带响。我却不然,往往一次采访不能成功,有时还得来二次、三次,故且称其为吃“回头草”。 作为党的新闻战线一名新兵,我在一年来的新闻稿件采写过程中,最“头疼”的就是吃“回头草”。吃来吃去,自己也觉得败兴:为啥人家一次采访就能写成稿子,自己得三番五次采访才成。究其原因,一是在采访中没形成主题思想就收兵回营。尽管资料收集得不少,但写啥题也觉得缺胳臂少腿,往往钻在材料堆里捣腾半天,仍是手中有目,心里没纲。二是有主题思想但不知道哪些材料与主题有关。往往把与主题无关的材料收集了一大堆,有关的材料没收集起来。三是采访不深入,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满足于“材料不差多少了”,“差不多能写了”,等回到办公室写稿子时,磕磕绊绊写不下去。  相似文献   

8.
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曾说过:“新闻事业是一个跟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有99%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记者,首先是社会活动家,时时处在人与社会的联结点上。当面临采访对象时,他是以为对方服务,为对方解决问题的身份出现的,准备将对方与外部世界相沟通。记者的活动方式带有明显的社会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又不带任何指令性、强制性。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完全是平等、自愿的。稍有采访经验的记者,都有这样一个体会:若和采访对象熟悉、亲近,采访便会格外顺利,彼此间充满信任感,获取的材料也会充实得多。由此可见,良好的情感铺垫在采访中至关重要。但是,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平日所采访的人绝大多数都是陌生的,在短暂的时间内,达到彼此熟识、配合默契,实在是件不易的事,需要记者有充分的准备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9.
一、搞好档案工作是为政协委员履行职能服务的重要方面 1997年,在政协委员视察市档案馆时,发现"文化大革命"前的政协委员老舍夫人胡絜青和著名画家陈大章先生的提案时,大家十分激动,争相阅看.  相似文献   

10.
所谓采访准备,就是记者在明确了采访目的以后,为了熟悉采访对象,在出发之前所搜集的与采访对象有关联的历史、文化、政治、环境、政策等无形素材以及有关采访的必要物质条件方面的准备。  相似文献   

11.
新闻采访是整个报道工作的起点,是全部新闻活动的基础。采访过程中,许多记者会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采访对象面对着你,或不愿意说,或想说而不知道说什么。有些时候,采访者对采访的行业或对象不熟悉,不知何处入手,也是最终导致新闻采访无法完成或完成不够理想的原因。如何让采访对象积极主动、入身入心地接受采访,使采访活动达到预期甚至超预期的效果,笔者结合自己的基层采访经历,觉得可以从做足采访前准备、  相似文献   

12.
靳羽西同记者们在一起交谈去年7月27日至31日,著名美国《看东方》电视节目主持人靳羽西一行5人到黑河采访。我作为跟随采访的记者之一,有机会看到了她在采访过程中的一些情况,收益不浅。采访前的准备7月27目中午靳羽西一行从北安下火车,饭没吃,水没喝,接着就换乘汽车,直奔二龙山农场。稍休息一会,听了不到10分钟的情况介绍,就投入现场采访。她一针见血地问农场负责同志“你们赚钱吗?”“我们不盈利”,农场负责人回答。“这样政府就不喜欢你们喽!”“我们实行任期制,不称职就下去”。“OK”。次日,在五大连池没有听情况介绍,早晨5点80分,就投入了现场采访拍摄。并当着几百人的面,在翻花泉向疗养员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看得出来,靳羽西来访前是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的。她已经同被采访的单位很熟悉了。我问靳,您在这次采访前,都做了  相似文献   

13.
新闻采访是一门人际交往的艺术,熟练地掌握新闻采访技巧并灵活运用,才能收集到有价值的线索与材料,创作出优秀的新闻报道。本文从采访前期准备工作、采访过程以及采访后期整理三个方面对采访技巧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所谓采访准备,就是记者在明确了采访目的以后,为了熟悉采访对象,在出发之前所搜集的与采访对象有关联的历史、文化、政治、环境、政策等无形素材以及有关采访的必要物质条件方面的准备.  相似文献   

15.
何瑛  刘畅  华伟 《新闻前哨》2005,(10):36-37
作为一名记者,人物采访是经常要面对的一项工作。在采访人物过程中,提问显得尤为重要。从事记者工作13年来,我们采访了各种类型的人物,从中也获得了一些心得。高质最的提问离不开采访前的充分准备。采访对象做了哪些具体事情?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潜在动因是什么?他行为的背后有哪些深层社会原  相似文献   

16.
五月通讯社是校党委领导的校团委指导下的校园宣传报道机构,是校园文化的窗口。作为五月通讯社的记者,我们有责任、有权利去报道、追踪、采访,我们每次采访都是在通讯社的授权之下才进行的,我们不能贸然地去采访我们不该采访的事件,不会报道我们不该报道的新闻。让我们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每次采访都不是那么顺利,驻各个科室的记者被安排去采访,每次都很难如愿。本次学代会,会前、会后我社都安排有采访任务,我们也在下面作了很多准备,但最终都因有事而被推辞,我们只有作时间和事件上的报道。 试问:我们学校有哪些机构、哪些组织不…  相似文献   

17.
要善听(下)     
本文上部分,讲过记者和通讯员采访时要善听,现在再来谈谈善听还要辨真伪的问题。从事多年新闻报道工作的记者和通讯员都会有这样的体会:采访时听到对方的谈话,哪些话可信,哪些话又不可信,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解决不好,会把不可靠的话当成可靠的话听,甚至会把假话当成真话听,如此写出的新闻报道,其后果是轻者产生片面性,重者会造成浮夸失实。在聆听的过程中,作为一个记者或通讯员要辨别出采访对象说的哪些话可信,哪些话又不可信,或者是哪些话有夸大之词,哪些话说出了真情……对  相似文献   

18.
采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可以说,没有采访便没有现代新闻事业。对某些新闻工作者来说,采访很简单,就像请一位客人出去吃饭一样,不同的是带着熟悉的录音机或者笔记本,来一次精心准备的活跃交谈而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采访不需要大学的学位和什么社会地位,只需要对人、对事物的持久的好奇心,再加上慎重的信任。  相似文献   

19.
一篇报道,如果不能向读者提供一些新鲜东西,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新闻的作用.这是记者最忌讳的. 一九八二年,我在采访渤海钻井平台年轻经理牛世广的时候,采访前,只知道他是北京石油地质学院毕业分配去的学生,至于他的先进事迹,在海上钻井平台工作的情况、遇到哪些困难、有哪些激动人心的事例等等,则一无所知. 事情是这样的,当我到了塘沽——国家海洋局.我想:首先看看关于牛世广的背景材料,然后找找牛世广周围的人“打外围”,然后再找牛世广本人采访,以后,再去渤海钻井平台,看看工作环境. 可是,当我找来了有关他个人、集体的先进事迹材料,跟他周围的人了解他的情况,所得到的材料都很不理想。都是关于他在无政府主义泛滥时如何坚守岗位等等旧材料。至于海上钻井平台上的生  相似文献   

20.
《中国记者》杂志第四期“焦点”栏目刊发了几位新闻工作者关于“小分队记者怎么当”的文章。其中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杨三军说,对于不熟悉的题材,采访前的“恶补”必不可少;《解放日报》记者邱曙东说,我一边“恶补”信访知识,一边从“外围”接近张云泉。正因为他们在采访前特别注重“恶补”,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充分,才出色地完成了采写任务。对这样的“恶补”,可用两个字概括:“善哉!”“恶补”就是在较短时间内,有针对性地、超量地补充马上要运用的知识和材料,以作采访的前期铺垫。毛泽东同志在战争年代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不打无准备之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