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所谓互动,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与电视的联姻体现在传播中电视通过对参与节目进程的观众行为即时做出反馈,并最终影响节目成品.这种"以电视为中心,呈现出'中心扩散'与'观众回馈'的方式,可以看作一种'点对面'的'电视-观众'互动方式"①.  相似文献   

2.
一、从欣赏到参与--观众地位变迁的轨迹 在娱乐节目的传播机制中,观众是不可或缺的受传者,如果没有观众的消费,娱乐节目的生产是没有意义的.做观众喜欢的节目,一直以来都是电视娱乐媒体的出发点和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观众参与”成为电视圈内一个使用率最高的词汇。观众参与何以有益于丰富电视屏幕?观众参与如何积极推进电视事业的繁荣?观众参与怎样才能做到更广泛、更直接?怎样看待日趋发展的“参与现象”?这里,我们权且从电视与观众所构成的“主角”与“配角”的关系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观众“参与”,是指观众对电视传播过程的介入和参加,是电视采编人员调动广大观众参与意识,使其成为电视真正主人的举措。观众在行为上参与电视节目的重要性,早已成为电视工作者的共识,有了观众参与,可使电视节目充满活力,它不仅可以变一种声音为多种声音,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更重要的是通过观众自身参与,启迪自我意识,促进人的思维敏捷,提高文化素质,开发人们的创造才能,有利于电视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现在各级电视台都努力抓好现场报道,办好观众参与性强的、参与面广的节目,如《观众点播》、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观众参与成为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的现象。所谓观众参与,是指观众对电视传播过程的介入和参加。是采编人员调动广大观众参与意识,使其成为电视的主人的现象。有了观众参与,既能增强观众对节目的亲切感、现场感,又能缩短主持人和观众的距离,提高收视率。现有的观众参与形式归纳起来有: 一是观众对节目本身的直接参与。这是让观众直接成为荧屏上主角的一种做法。这种参与形成生动活泼,富有鲜明的真情实感色彩和浓郁的现场交流气氛。让参与者上镜头,是目前最富生命力的一种参与  相似文献   

6.
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态度是一个情感、认知、意志三因素构成的综合体,具有适应、自我防御、认知和价值表达功能。影响观众态度形成和转变的因素包括观众需求满足程度、所属的群体、个性特点、信息和知识以及社会文化等五个方面。电视机构应该从观众收视心理和行为研究、节目的创造力、节目推广方式和节目品牌塑造等四个方面转变观众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电视诗这一艺术化的电视艺形式,从诞生以来就在观众中有着很大的影响,迅速成为继电视剧和音乐电视之后,由电视真正参与学创造的节目类型.电视诗集学和电视的优势于一身,形象化地表达了散诗歌的学意境,真切地将字诉诸于视听感官,使人们在电视屏幕上完成了一次美妙的学旅程。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电视娱乐功能不断地得到认同与强化, 越来越多的电视娱乐节目涌上荧屏,并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收视高潮,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电视娱乐节目已发展成为国内电视媒体中最活跃、最有市场的节目形式之一,甚至成为一些电视台提高收视率、吸引观众的不二法宝。在我国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中,电视娱乐节目逐渐呈现出这样一种发展势头:既越来越多的电视娱乐节目开始体现出“竞赛”色彩。  相似文献   

9.
郑建国 《视听界》2004,(5):44-45
一、开放性艺术结构的审美取向所谓结构艺术是各种表达主题思想的材料的搭配、排列、组合方式。结构艺术既决定作品的外部形态,又直接影响作品的内部性质。结构在体现作品审美特质的同时,直接关系到艺术作品优劣成败。创作者在结构自己的作品时,应当以人文的精神去理解分析和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为观众提供学习、分析、判断和思考的机会,并使观众在参与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有所感受,从中获得审美情趣。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纪录片的成功是创作者与观众共同完成的。而电视艺术的创作中,最能唤起观众兴趣,为观众留下丰富联想和思考空间的就是开放性电视艺术结构。  相似文献   

10.
专副刊与读者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苹 《新闻前哨》2007,(5):40-41
一、媒体与读者互动,是时代发展的一种趋势这是一个渴望表达的年代。现在的中国人都渴望表达自己,他们需要用最直接、快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每天,打开电视,观众参与制作的新闻节目比比皆是。从中央电视台的《讲述》、《对话》、《超市大赢家》,到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冷暖人生》,每个人都是观众,每个人又是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出镜是指在电影或电视中露面”。记者出镜只是现场采访的一个小片段,或者说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电视新闻记者出镜是电视新闻工作者由于节目表达意图的需要出现在荧屏上,即电视画面上,电视新闻记者的出镜是通过摄像机的摄录,根据表达新闻事实的需要经过后期编辑制作出现在荧屏上,电视新闻记者通过荧屏走进观众的家里,直接和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增加新闻的真实性与现场感。概括地说也就是记者出现在新闻画面中开口报道。  相似文献   

12.
透视"平民化娱乐节目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4年 4月 2 6日 ,江苏电视台综艺频道对其颇有口碑的《超级震撼》栏目予以改版 ,全新推出一档日播型直播综艺栏目———《震撼一条龙》。这个以普通观众参与竞赛为最大卖点的“一条龙”节目集竞猜、互动、娱乐于一身 ,开播一个月即吸引当地观众逐步追捧 ,成为继“电视民生新闻”后电视节目形态上又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一、电视体制改革视野中的“平民化娱乐节目现象”体制改革是中国电视业孜孜以求的目标 ,这里面既有市场诱因 ,也不乏新闻理念变革的内生动力。但是 ,在这个渐进的体制变迁过程中 ,一度普遍的集团化声浪因为“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13.
近两年以来,电视媒体加大了观众的互动参与,这种互动参与,使电视媒体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具有积极意义。互动参与的形态2002年,浙江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在《经视新闻》中,首先推出电视新闻调查版块。每期新闻节目增加了一个新闻调查问题,请观众通过电话、手机短信,对调查问题发表意见。这或许是在浙江电视新闻中,出现比较早的一个互动参与传播模式。2004年,  相似文献   

14.
手机电视将开辟全新市场移动媒体随着技术发展和人们在移动中的信息和娱乐需求而出现。手机电视是一种个性化的信息和娱乐内容播送渠道。在这个平台上,电视台和电视节目通过手机播出,实现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弥补了传统电视播出单向传播的不足,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参与到节目中;同时也为广播电视机构寻找到与受众更加紧密沟通的渠道。手机电视的发展将大大改变人们的内容消费模式,更好地满足受众个性化、差异化和互动化的内容需求。因此,将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媒体形态,能够开辟出一个全新的市场领域。正是看中这种媒体形式的潜力,上海文…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受众参与大众媒介传播活动有着优良传统。但是,随着时代更迭和社会发展,这种受众参与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观众参与电视传播要晚于报纸和广播,实践上还处在不断探索之中,理论上又匮乏研究,尤其是在电视传播活动中观众参与电视节目愈来愈丰富的今天,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则很有必要了。本文拟从观众参与电视节目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必然性、观众参与电视节目的主要特征及其形式两方面作一粗浅探讨,借以抛“砖”引“玉”。 一、现众参与电视节目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如何把电视新闻节目办得与现实贴得更紧、与观众贴得更紧,把新闻节目搞得有声有色、深入人心,同时又能通过展现电视形象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使观众潜移默化地接受电视形象的崇高精神和价值观念,是我们电视新闻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近年来,  相似文献   

17.
电视调解节目的出现不仅满足了当前民众希望通过大众传媒表达自身情感诉求的要求,也令电视的社会责任得到重视。电视的职能从最初的信息传播迅速转变为积极的参与其中并解决问题,是消费文化下的必然产物。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中国的电视调解节目的现状,讨论其存在的意义与应具有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8.
传统电视的转型之路:社交电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边看电视节目,一边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即时发微博——时下,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接收电视讯息的同时,与身处不同地方的朋友乃至陌生人分享、交流观感。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电视的观看方式也渐渐发生转变,注重观众与观众以及电视内容间互动的“社交电视”,或许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传统电视的转型方向。  相似文献   

19.
民生新闻的报道题材多数涉及民众微观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报道方式由俯视向平视转变,叙述方式由教化向故事化转变,满足了普通观众对获取生活中相关信息的渴望与诉求,受到人们群众的欢迎。一、电视民生新闻如何选题。电视民生新闻成功与否,关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末,谈话节目在中国广电界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浪潮。新颖的节目样式给充斥着娱乐节目的电视荧屏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引发了观众的热情参与。不管是一问一答式的电视采访,针锋相对、你来我往的平等对话,还是充满作秀因子的娱乐脱口秀表演,都不由分说地占领了本来属于娱乐节目的黄金时间。忽然,他们又都悄无声息,归于平淡。如今已经没有了1996年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初现时的光晕。而且,这样的节目形式已经普遍融合到很多其他形式为主体的现场节目中。对于观众而言,似乎已经产生了“视觉”、“听觉”疲劳,没有了当时的新鲜感。这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