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教育治理,"治"的是权力,"理"的是关系。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改变,高职院校的内部关系呈现复杂性、混沌性、挑战性、失衡性和不适应性。高职院校外部关系的关键即为与政府的关系,院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实为鱼和水的关系,院校与企业、行业组织之间的关系是战略伙伴关系。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的要素,即院校运行和决策的系列制度安排和权力层级构造,均是围绕着治理主体(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而重构。由于利益相关者多元参与,高职院校治理体系须在法治、共治、善治理念的指导下构建;又因为职教环境不断发展变化,治理体系的构建体现区域性、开放性、跨界性、系统性、共赢性的特征。"三治"和"五性"的实现,需要依靠有效公平的制度规范、运作有序的权力机构和良好协商的沟通平台。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得以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现行中国高职院校存在的诸多问题,其核心是没有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没有建立健全的治理结构。针对中国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存在的不足,探寻中国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的未来走向,构建高职院校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3.
当前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在解决多元共治、权力共享、约束制衡等方面存在五重困境,即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困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平衡困境、二级管理的落实困境、治理过程的透明化困境、治理文化的熔铸困境、治理能力的提升困境。破解这些治理困境,亟须全方位推进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建设,建立由“五位一体”内部治理结构、“一章八制”制度体系、“五纵五横”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制度化”内部控制体系、“数据化”治理平台构成的内部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4.
教育治理现代化是“中国之治”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影响深远,不可替代,其多元、跨界、开放等鲜明特征倒逼学校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要从“单治”向“共治”的转变、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型、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化、从“经验”向“科学”的转换,深刻把握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涵特征;要从教育强国战略下的内容与选择、“双高计划”引领下的特色与创新、类型层次视域下的实然与必然等维度,深入理解高职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时代意蕴;要从治理理念价值重塑、治理形态一体协同、治理效能内外评价、治理方式数字转型、治理制度基础支撑五个层面,对高职院校治理体系进行“五位一体”的逻辑构建。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所需。制度化是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制度治理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基础。高职院校现有的内部治理体系普遍存在权力的配置不均、运行失衡、监督缺位等问题,究其根源是制度困境问题,需要持续强化制度意识、理性构建制度体系、有效落实制度执行、健全完善制度反馈,把制度治理效能转化为内部治理效能,实现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专业群治理是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二级院系、教师及学生群体等多元利益主体对专业群建设与发展重大事务的决策结构与过程,从学理层面可分为组织基础、决策结构、制度规范、评价体系几个方面。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面临专业群组织基础整合融通与治理过程虚化、弱化;专业群决策结构跨界多元与行业、企业主体缺位;专业群制度规范柔性协同与专业群管理行政化;专业群评价体系导向理性彰显与评价行为工具性等矛盾困境。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显示,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优化路径为:组织基础从"虚化"走向"实体";决策结构从"管治"走向"共治";制度规范从"刚性"走向"柔性";评价体系从"割裂"走向"融通"。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结构封闭、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弱化、民主参与虚化的问题,文章提出构建开放多元的治理结构和分权制衡的权力体系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策略,并根据高等教育法要求和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实际,提出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决策咨询体系、党委领导下的决策体系、校长负责下的行政体系、教授引领下的治学体系和民主参与下的监督体系等具体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8.
优化内部治理结构与提升治理能力是新时代"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正确分析高职院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是优化治理的基础."双高"建设院校可通过增强师生民主办学意识、优化决策机制和决策者结构、健全内部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优化学校章程与内部治理制度体系、深化管理重心下移和基层办学自主、推进校内信息集成和数据治理、建立文化引领的绿色协同治理机制等路径提升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信息化治理有助于高职院校构建扁平化组织,实现内需驱动的办学愿景;强化交互式信息沟通,形成协同参与的办学合力;开发智慧化应用,助力精准决策;营造开放式环境,发挥评价反馈的作用。提出完善信息化治理制度、完善信息化治理结构、构建多元化治理模式的优化高职院校信息化治理的建设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提升现代治理水平,加快构建融通融合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是跨界组织,涉及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平衡并满足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是高职院校治理的基础。高职院校章程建设、理事会制度建设、校长施政制度建设、多元监督制度建设等内部治理结构的构建需要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建立高职院校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1.
吴宝明 《教育与职业》2021,992(16):105-109
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制度体系中产教融合文化制度、产教资源统筹发展制度、产教供需双向对接制度、产教融合中企业主体制度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制度五个次制度体系的功能定位,既勾勒出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制度体系的框架,同时还凸显了产教融合制度体系的逻辑结构.建立健全伦理道德建设、强化制度创新的实效性、增强制度体系的可操作性以及提升利益相关方的治理水平,是新时代优化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制度体系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吴宝明 《教育与职业》2021,992(16):105-109
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制度体系中产教融合文化制度、产教资源统筹发展制度、产教供需双向对接制度、产教融合中企业主体制度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制度五个次制度体系的功能定位,既勾勒出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制度体系的框架,同时还凸显了产教融合制度体系的逻辑结构.建立健全伦理道德建设、强化制度创新的实效性、增强制度体系的可操作性以及提升利益相关方的治理水平,是新时代优化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制度体系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吴宝明 《教育与职业》2021,992(16):105-109
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制度体系中产教融合文化制度、产教资源统筹发展制度、产教供需双向对接制度、产教融合中企业主体制度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制度五个次制度体系的功能定位,既勾勒出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制度体系的框架,同时还凸显了产教融合制度体系的逻辑结构.建立健全伦理道德建设、强化制度创新的实效性、增强制度体系的可操作性以及提升利益相关方的治理水平,是新时代优化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制度体系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的基础之维是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其建设的基本内涵包括治理使命、治理结构、治理模式及治理文化建设;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的保障之维是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的运行机制,其建设的基本内涵包括运行目标、运行原则和运行程序建设。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体系的运行机制建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促进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应以国家相关教育法律制度为指引,从治理体系及其运行机制两个维度着手推进治理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5.
大学治理结构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部分。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平衡和调动利益相关主体的力量,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文章通过实地考察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和职业学院的治理模式改革,以及对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职业教育治理制度的源流及创新发展梳理,拓宽了相关研究的视角,充分吸收高等职业院校治理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的精髓,提出了我国深化高等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关键领域改革的举措,加快构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保障和运行体系。  相似文献   

16.
内外部权力结构与权力运行的规制化、治理方式的法治化与权力主体的博弈共生、治理的高效性与价值的整体性是行业性院校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愿景。但是,目前行业性高校存在着官僚化治理模式导致路径依赖、院校的治理主体性不足与治理体系中的"钱穆制度陷阱"等困境。需要以构建"大学理事会制度"为突破口,创新内部治理的领导体制;以"校长治校与教授治学"为核心,构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制衡机制;推动大学章程的法制化进程,增强行业性高校理性办学的能力;创新投入体制机制,增强行业性院校治理的物质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7.
内外部权力结构与权力运行的规制化、治理方式的法治化与权力主体的博弈共生、治理的高效性与价值的整体性是行业性院校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愿景。但是,目前行业性高校存在着官僚化治理模式导致路径依赖、院校的治理主体性不足与治理体系中的"钱穆制度陷阱"等困境。需要以构建"大学理事会制度"为突破口,创新内部治理的领导体制;以"校长治校与教授治学"为核心,构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制衡机制;推动大学章程的法制化进程,增强行业性高校理性办学的能力;创新投入体制机制,增强行业性院校治理的物质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从推进高职院校党建思政工作、培养新时代劳动者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高职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三个角度论述了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性。其次,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状及困境,指出存在内部治理体系不完善、数字化治理平台需整合、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特色不明晰等问题。最后,对高职院校治理能力优化推进党建思政工作的路径给予分析,针对性地提出构建"明确发展理念、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建设智慧化现代治理模式、打造特色文化治理生态"四位一体的高职院校治理新道路,开拓高职院校党建思政工作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彭薇 《职教通讯》2019,(11):31-38
高职院校教学分级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落实"放管服"改革的具体体现。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5所高职院校104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从教学分级管理落实层面、教学管理制度层面、教学管理方式层面、教学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开展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教学分级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教学分级管理制度缺失、教学管理方式机械传统、教学管理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了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学分级管理模式的建构,具体包括:以现代大学制度为核心,搭建教学分级管理制度落实的顶层设计;以现代大学制度为契机,构建教学分级管理的治理体系;以现代大学制度为基础,继续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以现代大学制度为原则,改革教育教学管理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到"双高"建设,高职院校项目制治理模式促进了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专业群项目制治理作为高职院校项目制治理的核心子项目,具有项目制治理特征和体系化价值.但是,目前专业群项目制治理还存在逻辑、效用和评价等三重限度,即逻辑层面存在事本逻辑、择优逻辑和管控逻辑等限度,效用层面存在资源依赖、运作经费和项目时限等限度,评价层面存在目标导向异化、第三方评价缺位和过度重视评价结果等限度.据此,高职院校专业群项目制治理的突破路径为:逻辑规避方面,应强化专业群项目的系统性治理、完善中标机制和优化政策执行体系;效用突破方面,应强化项目目标管理、完善经费管理机制和把握长效发展规律;评价优化方面,应完善专业群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构型数字化全过程评价系统和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