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造性的努力——波德莱尔美学现代性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德莱尔是处于旧的美学体系即将解体、新的美学体系尚未建立时期的美学家,他的美学观尤其是关于美学现代性的思想,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与价值,体现了诗人原创造性努力。这种创造性的努力集中体现在他的具有鲜明美学现代性特点的恶中掘美的美学观之中,表现在三个方面:恶的内容、美学价值及其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是在他庞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得出的。该命题深刻地揭示了美的内涵和外延、美的实践性和自由本质。理解这一命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黑格尔美学体系,进一步深化美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章桂周 《学语文》2005,(6):19-19
我们几乎都知道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是东方屈指可数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他却未尝不是一位美学家。这倒是鲜为人知的。事实上。任何文学大师背后都有其理论支撑的。且不说构成他美学理论体系的三篇美文《我在美丽的日本》《美的存在与发现》《日本文学之美》。其实在更早的时候,1950年写的《花未眠》就是一篇有关美学的格调高雅、韵味深长的随笔。  相似文献   

4.
三岛由纪夫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日本著名"战后派"作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发表了几十部各具特色的作品.希腊古典主义的审美情趣是三岛美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三岛文学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魅力.我们可以从他的多部作品中欣赏到这种希腊古典主义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叶燮是我国清代一位杰出的艺术理论家。他在《已畦诗文集》、《原诗》等著作中,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美学体系。他继承了明代反复古派斗争的优良传统,与唯心主义、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美学观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叶燮认为艺术的本源是客观的“理”、“事”、“情”,艺术家的构思不能离开这样的基础。他坚持了艺术美来源于社会美的唯物主义美学  相似文献   

6.
王逊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美术史论家,他致力于通过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而开拓中国美学和美学史的学科。在长期的对艺术本体现象的追问中,其美学思想已渐成一个体系。王逊的美术理论,在当代已有过几次比较重要的讨论,但对其美学思想的探讨尚属首次。本支从王逊对于传统美学、艺术本体、美的本质三方面的认识入手,对王逊美学思想中的几个主要特点作一整体把握,以期有助于对他整个文艺观、美学观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重在探讨美的本质研究的新路子,为此多方分析了美的本质研究中存在的病因,并究其实质,指出了在研究中应正确摆放美学这门科学在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它是人类知识体系当中的一部分,与其他学科一样,是人类自由的表现,其根源和基础都来自于人的自由的本质,美学与人性与自由特别地贴近,它特别真率、特别直接地表现了人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鲁迅不是美学家;他没有留给我们以系统的美学论述,更没有专门的美学论著.但是,鲁迅对美学有相当的研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本文不准备全面论述鲁迅的美学观,而是试图运用一种新的美学理论模式,就鲁迅的有关美的本质,美与真、善等其他社会功能的关系,审美的个性化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泽厚较早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从物质生产实践这个根本上来阐释美的本质,并提出美是客观的、社会的。李泽厚这一思想为实践美学学派的形成提供了唯物主义视野,具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但是由于他在具体论述中把美和审美对象,美的本质和美的根源等这样一些关键术语并没有严格地区分开来,所以他的实践美学也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判断力批判包含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在美的分析论里,康德通过质、量、关系、模态四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美的无功利的令人愉悦性、无概念的普遍性、无概念的必然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等性质,从而形成了其矛盾着的美学观,为后世美学提供了很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丁婷婷 《文教资料》2007,24(18):83-85
日本现代作家三岛由纪夫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创作了大量具有美学思想的作品。三岛文学的基本精神是古典主义的,本文论述了其古典主义形成的两个来源,并结合小说《金阁寺》和《忧国》,分析了三岛作品中表露出的美学理念和文化特征。本文认为三岛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血、死、美相统一的美学观念,“文武两道”以及独特的天皇观念。  相似文献   

12.
战后,川端康成创作了一系列探讨日本文学的传统美和日本独特的美学倾向的散文,《花未眠》即其一。今秋人教版新修订的高中《语文》第一册收入了这篇文章。川端康成从凌晨4点旅馆中未眠的海棠花中,从欧洲、中国以及日本众多画家的作品及其言论中,引发出对美的三方面的深刻思考。首先,他在文章中形象地阐发了艺术美高于生活美的带有唯美主义色彩的美学观。他认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天赋本能,“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而人对美的感受“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所以,“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  相似文献   

13.
王向峰与牟心海都是美的守望者。几十年的守望成为一种更加别致的风景,正是这种风景铸成守望之美。牟心海以饱满的学术激情走进王向峰的美学世界,他的研究严谨而自成体系,在回归历史现场中探求王向峰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抽炼其美学思想核心。牟心海回归历史现场,并不总是寻找那些大历史,有时他更喜欢打捞历史的"碎片","避重就轻",建构一个新的"意义场",为我们揭开另外的"谜底",回归历史现场,更突出之处在于,他回到实践场,探求王向峰美学思想的实践性特征。对于王向峰的每部美学著作,牟心海几乎都是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观照中进行研究,并型塑美的守望者。而这一切源于他几十年对于美的守望情结。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的美学传统中,一直存在着“错采镂金”和“芙蓉出水”两种不同风格的美感.这两种美感贯穿了中国整个美学史,相反相成、相济互补地推动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本文从美感溯源、美的呈现、美学观的互补三个角度展开对这两种美感的比较和分析,指出两者在哲学思想上体现出儒道互补精神.在美学观上则反映为功利论美学观和超功利论美学观的互补。  相似文献   

15.
魏蓉婷 《文教资料》2006,(28):40-41
三岛由纪夫作为近代日本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位作家,有着极为独特而个性化的创作风格和美学原则。三岛是战后日本文学一个传奇而自我的存在,青少年时期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一生与主流社会生活、主流审美趣味之间都存在在一定的距离感。他的代表作《金阁寺》即是其个人思想精神和独特美学体验的结晶,具有强烈的个人特色,给人与众不同的思维空间和美学感受。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分析了古希腊时期数学美的哲学基础,认为当时哲学思想制约着数学美思想,主要体现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万物皆数”;其次对二十世纪初期出现的逻辑主义、直觉主义和形式主义三大数学哲学流派的数学美思想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对数学美的根源、本质等问题的探讨,作者认为,数学美的本体论统一在下面过程中:模式≒序≒自由≒无限。提出了数学美学观的数学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数学美反映的是主体对数学对象深层次结构及其相互间本质联系的认识.人们常说的简单美、对称美、和谐美、奇异美并非数学美的本质属性,只能算是数学美的外在特征.本文从数学和美学角度分别论述了数学美的本质属性,也就是作为数学学科的属性和作为美学的属性.  相似文献   

18.
“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间维持着一种适当的距离”,这是作者在本文中提出的美学观点,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种美学观。作者并探究了产生原因:持实用态度看人生和持美感态度看人生的分野。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大师,本文选自他的美学论著《谈美》。他在《谈美·开场白》中说他写文章“只是向一位亲戚随便谈谈,竭力求明白晓畅”,所以这部书中的文章,把十分高奥美妙的美学问题都谈得非常形象、非常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19.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亚洲继印度作家泰戈尔于半个多世纪以前获得该奖之后第二个荣获此奖的作家。他是20世纪国际文学界的名人,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古都》等。他的作品带有日本传统的纤细美和悲哀美,在文学领域里,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新修订的高中语文第一册收入的《花未眠》,就是他的一篇启迪美、传播美的佳作。  相似文献   

20.
李渔的服饰美学观主要集中在《闲情偶寄》的《声容部》中。他在服饰上提出的问题,丰富和深化了古典服饰美学。李渔的服饰美学观主要体现在修容、首饰和服装三个方面。从总体上说。李渔服饰美学的原则是:适度、自然、合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