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既彰显着报纸的品位,也代表着报纸追求的境界。更有研究者称"副刊是滋养民族文化的一条血脉"。《大足日报》创办于1984年,近30年来,报纸多次改版,但一直保留了副刊,且其地位不断得到强化,常年坚持了《龙水湖》(文学副刊)、《大观》(地域文化副刊)和《读书》三个副刊交替出刊,形成  相似文献   

2.
晋文婧 《新闻世界》2014,(4):101-102
在多元化阅读日益凸显的今天,避免副刊内容人云亦云、千纸一面,倡导副刊内容兼容并蓄、雅俗共赏,融合新闻真实性与报纸可读性的特征,可以从地域视野下进行文化性探究与表述。利用副刊打造充满地域特色的品牌栏目和品牌稿件,有利于弘扬和传承安徽本土文化,有利于提升老百姓的文化认同;同时也是党报在网络时代竞争中保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党报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有效平台。  相似文献   

3.
在多元化阅读日益凸显的今天,避免副刊内容人云亦云、千纸一面,倡导副刊内容兼容并蓄、雅俗共赏,融合新闻真实性与报纸可读性的特征,可以从地域视野下进行文化性探究与表述。利用副刊打造充满地域特色的品牌栏目和品牌稿件,有利于弘扬和传承安徽本土文化,有利于提升老百姓的文化认同;同时也是党报在网络时代竞争中保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党报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有效平台。  相似文献   

4.
地方报纸副刊应将传承地方文化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和努力方向,自觉担当起地域文化发掘、弘扬的重任。应深度挖掘地方的历史文化,积极扶持地方的文艺创作,弘扬本地区的民风民俗等文化土特产,努力将副刊打造成为地区的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5.
报纸地方文化副刊,取材于本地的地方特色文化、人文背景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带有独特文化元素的题材。它不同于文学副刊的地方,就是既有新闻性,又有文学性。在以文字唱大戏、唱主角的报纸地方文化副刊中,图片如何找准角色定位很重要,图片拍得好、拍得到位、拍得有个性、出彩,既可美化版面,使图文并茂。更重要的是,与文共舞,以生动、传神的画面语言,让版面流光溢彩,让读者“流连忘返”。这些年来,我从实践中不断摸索,初步总结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包丹虹 《新闻战线》2015,(7):101-102
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新媒体时代,地方报纸副刊具有“异质”竞争与价值引领的优势,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区别报纸同质化最鲜明的旗帜;而它高雅的文化品位又是读者陶冶情操、启迪心智的精神家园。报界有名言曰:“新闻为攻,副刊为守”。在资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新闻的同质化已成为各级报纸不得不面对的严峻局面。而副刊因其独特的地域风情和文化内涵,却呈现出“异质”的竞争优势。所以,办好富有个性的副刊,也就成了地方报纸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7.
一份报纸,与文化最贴近的是副刊。不论是地市报的副刊,还是晚报类、都市报类的副刊,文化都是副刊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报纸副刊一直被认为是读者精神养分的来源地、传播文化信息的主渠道,为培育与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挥着独特的影响和作用。党的十八大发出了“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的动员令.作为文化宣传主阵地的党报副刊.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承担着尤为重要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在文化消费主义时期,作为报纸重要构成部分和板块的副刊,在大众文化流行与读者需求的双重博弈与推动下,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重要蜕变和转型,报纸副刊与文化消费主义在矛盾中走向共谋,新时期的副刊必须增强经营与服务意识,其核心就是增强社会互动性。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一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新型报纸副刊名家云集,积极引领时代文化潮流.它们在传播新思想,建设新文学、促进现代中国文化转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当时影响较大的<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学灯>、<民国日报·觉悟>为个案,把副刊作为一种媒介文化方式,从副刊文化主体与副刊文本建构这一视角,探讨副刊文化主体的形成,文化价值取向,以及对副刊编辑理念、编辑形态等文本建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成都商报·大周末》为研究对象,从话题选择、语言风格和报道方式三方面解读报纸副刊的新闻文学品格。副刊新闻文学以其特有的方式进行文化创造,满足文化欣赏,实现文化建构,丰富报纸整体个性,体现地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报告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这些要求,恰是报纸副刊,尤其是作为党委机关报的军队报纸副刊,应着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报纸分为新闻版和专副刊版,新闻的特点是“短、平、快”,而副刊则是慢性的,软性的,它的特质是文化。报纸副刊在中国报业史和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的《阿Q正传》在报纸副刊中刊载,著名作家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在报纸副刊上连载,五四时期,报纸副刊受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影响,大批提倡民主、反封建的文章成为全国瞩目的舆论中心。如今,报纸副刊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仍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报纸在发展,副刊也在发展,如何在新形势下,  相似文献   

14.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报告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这些要求,恰是报纸副刊,尤其是作为党委机关报的军队报纸副刊,应着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张鑫 《兰台世界》2016,(2):73-75
地域文化为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提供了重要方向。文章从湖北文理学院图书馆地域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实践入手,分析了高校图书馆进行地域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基于地域文化的服务优势,提出了建立特色数据库、实行学科馆员制、开展真人图书馆、利用多渠道宣传、设立特色图书室等措施,以地域文化的推广为基点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是一种传承。报纸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传承文明、记录并推动人类进步的历史使命。副刊作为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特别的舆论阵地,在宣传文化、传播知识、  相似文献   

17.
重视报纸的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优良传统。我国的报纸副刊历经了百多年的发展演变,优雅的文化品位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一直是副刊的生命。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副刊已成为报纸争夺读者“眼球”的一个重要武器,有些副刊更是已经成了报纸的品牌。然而,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趋势加速以及网络等现代传媒业的发展,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报纸副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报纸从一开始起步就依托着文化的滋养。这种滋养,从上个世纪初的报纸副刊到时下不少报纸的文化周刊、人文周刊一直得以体现。上个世纪初,深受启蒙主义思想影响的文化人大多成为报业发展的重要推手,胡适、鲁迅、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大家更是报业人员出身。他们的介入使文化担当了报业发展中的巨大历史责任和文化责任。报纸的副刊因为承担...  相似文献   

19.
报纸的副刊和专刊往往是一个地方地域文化的反映,从其版面的设置和内容风格可以看出报纸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底蕴.在进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报纸副刊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时,我们发现上海、北京、广州等地报纸专刊和副刊都各有其独特的文化风味.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是一种传承。报纸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传承文明、记录并推动人类进步的历史使命。副刊作为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特别的舆论阵地,在宣传文化、传播知识、启迪思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思想和文化出现多元化.网络等现代传媒业快速成长。副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